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气候变化 » 正文

极端天气为何频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变暖为极端天气水文事件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

日期:2022-11-29    来源:澎湃新闻

能源财经

2022
11/29
17:0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极端天气 气候变化 气候危机

11月26日,作为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16场平行论坛之一,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论坛在成都顺利举行。会上,多位院士专家共话我国极端天气成因及应对,以及为“一带一路”国家防灾减灾提供中国智慧。

论坛聚焦全球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和挑战,设置了气候变化灾害效应及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物理机制与动力过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等四个专题板块。

中国科学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崔鹏表示,应对自然灾害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也与未来的发展与安全紧密相连。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全球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灾害影响日趋严重,希望通过国际科学界的携手合作,共同加强灾害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国际防灾减灾领域的对话合作。

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减缓气候变化影响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院士作了《极端降雨与气候变化应对》的报告。

张建云表示,2020年江淮超强梅雨及长江流域性大洪水、郑州2021年7·20特大暴雨洪涝、2022年长江流域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都是近两年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反映出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水文事件呈现出增多趋强的趋势。

张建云认为,全球变暖改变了全球大气环流,加强了水循环过程,夏季风增强,为这些极端天气水文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

张建云提出,为应对气候变化要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的水质,要采取减排措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还要加强能力建设,强化流域城市防洪除涝和供水等等基础设施,提升社会承灾体应对极端灾害的韧性。

应对水旱灾害

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缺一不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带来了《2022年长江极端干旱与适应性管理》报告,重点谈了2022年长江大旱及其成因和适应性对策。

夏军表示,今年极端干旱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今年大气环流异常,夏季梅雨期短,台风进入内陆少,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可能是导致长江干旱的重要原因。”夏军说,“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可能加大,这样导致进一步高温、热浪、强降雨发生的频率。”

夏军表示,今年的长江极端干旱对经济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影响,在应对长江极端水旱灾害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值得总结和反思。长江极端干旱灾害的孕育与发生,既有自然气候演变的随机性,也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其机制复杂。需要多学科联合探索研究,提高认知预测能力,同时在很多不确定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适应性管理应对措施,来减少灾害的损失。尤其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结合非常重要。

“应对水旱灾害,既要有国家水网水库群的工程措施,也要有预警预报、调度及保险的法规组成的非工程措施,这二者缺一不可。”夏军说。

助力“一带一路”国家防灾减灾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提供“中国智慧”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文安邦表示,我国是世界山地大国,广义的山地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3,同时也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山地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灾害的区域性、差异性和严重性。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是我国唯一从事山地综合研究的研究机构,建所50多年来秉承认知山地科学规律,服务国家的持续发展使命定位,长期开展山地灾害、山地生态环境与山区发展的系统研究,为增强我国防御山地灾害能力,保障山区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文安邦表示,近年来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泸定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科技减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研究成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以鲜明的学科特色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并在委内瑞拉泥石流、巴基斯坦泥石流、尼泊尔地震等各级减灾中为国家争得了特殊的荣誉。

“当前,我们正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推动中国减灾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对外传播,深入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我们建设了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山地可持续分中心、中国意大利联合实验室、各级防灾减灾科学联盟创新平台,全力创建四川省各级合作的南亚研究院,促进我国优势减灾技术、减灾方案的输出、支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文安邦说。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