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财经要闻 » 正文

上半年营收超350亿!解密“光伏茅”隆基股份的战略前瞻

日期:2021-09-02    来源:中经微能源  作者:张英英 、吴可仲

能源财经

2021
09/02
14:2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隆基股份 光伏玻璃 光伏组件

“超预期了。”8月30日下午,当“光伏茅”隆基股份的半年报发布后,股吧里的投资者顿时沸腾了。

2021年上半年,隆基股份的业绩一如既往“稳涨”,其净利润水平超过了万亿市值的宁德时代。报告期内,隆基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50.98亿元,同比增长74.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9.93亿元,同比增长21.30%。当天,该公司股价一跃而上,市值攀升至5267亿元,创历史新高。

过去一年,光伏玻璃、硅料接连亮起“红灯”,产业链不平衡风险此起彼伏。凭借垂直一体化战略等优势,隆基股份风雨“坚挺”,稳居硅片与组件出货“双冠”地位。此外,隆基股份深入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和氢能领域,迎来阶段性重要进展。或许,50亿元仅是一个开始,隆基股份仍在寻找未来如何保持可持续增长的答案。

“双冠王”迎难而上

拥有硅片和组件业务强力支撑,“双碳”背景下的隆基股份在光伏赛道上鳌里夺尊。

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38.36GW,其中对外销售18.76GW,同比增长36.48%;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17.01GW,组件收入占比由2020年上半年的57%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67%。

PV Infolink数据显示,隆基股份在2020年跃升至出货量全球第一后,今年上半年继续蝉联,紧随其后的是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晶科能源。

不可忽视的是,光伏组件和硅片市场也正在发生变化,即市场格局高度集中化、新玩家崛起正让竞争加剧。

PV Infolink认为,从TOP10厂家的成长率可看出,厂家之间的分化逐步明显,前三名厂家对比去年同期的出货增长约有80%以上,其余厂家普遍增长幅度仅约10%~30%,部分厂家略有衰减。

在业绩说明会上,隆基股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表示,组件环节的集中整合是必然趋势,如果行业不出现供应链不均衡的状况,整合速度还会更快一些。原因在于,客户群体变了,大型能源电力公司进入电站下游后,他们对于供应商门槛要求变高了,不仅要求产品技术领先、品质可靠,还更注重公司的可持续经营,以确保质量承诺的兑现。

而在硅片领域,不管是硅片老玩家中环股份,还是新玩家上机数控、高景太阳能,其最新硅片产能投向均为210尺寸规格,试图稀释竞争对手的毛利率。

李振国话语间表现淡定。“尺寸问题并非是一个问题,不存在颠覆和壁垒。早在去年7月,我们也做好了应对硅片价格战的准备。”公司方面也曾多次表示,无论对谁来讲,182尺寸和210尺寸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重在成本控制与光电转化效率的提升。182作为最优解尺寸因降本增效为第一性原则,是对市场和客户负责。

李振国坦言,“过去几年,公司的硅片全球市占率水平保持在45%左右,近一年由于硅料短缺,小厂抢料灵活,公司的硅片市占率受到一定影响,但未来我们希望保持在45%~50%之间。此外,我们希望利用两年时间,实现组件全球市占率达30%以上,如果今年出货目标能够实现40GW,市占率应该会在23%~25%水平。”

2021年,受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影响,多晶硅料等原材料供应不足、价格大幅上涨。同时,受疫情冲击和国际贸易不平衡的影响,全球货运物流受到了较大限制,物流成本大幅上涨。

在此背景下,全光伏生态链战略布局的隆基股份,进一步彰显成本管控能力,抗风险能力优势突出,其综合毛利率为22.73%。对比之下,部分一线同行的综合毛利率,已经降至10%左右,甚至更低水平。

对于硅料的未来走势,李振国坚持“过剩论”。“凡是人能造出来的,短缺是阶段性的,过剩才是常态。”李振国认为,硅料短缺也是阶段性的,未来实现碳中和道路上,会时不时出现供应链不均衡状况,要加强产业链研究,重视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从容面对市场风险。

如今,在震荡的市场环境下,隆基股份并未调整2021年业务目标:硅片和组件出货分别为80GW和40GW,营业收入850亿元。

寻找可持续增长的答案

走在新时代的黄金赛道上,过去隆基股份一路高飞猛进,业绩与股价齐飞,在资本市场上也吸引了一大批拥趸,比如高瓴资本、前福建首富陈发树和北向资金等。

隆基股份半年报显示,二季度高瓴资本、陈发树持股比例未变,分别持股5.85%和2.25%。此外,北向资金增持2.26亿股,持股比例升至10.75%;华夏上证50ETF取代刘格菘旗下广发科技先锋成为前十大股东。

在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奉“增长是王道”。市占率达标后,隆基股份将如何保持可持续增长,这也是当下公司在战略上需要直面的问题。

李振国认为,光伏行业在“双碳”目标下,成长空间巨大,能保持与行业同步的正常成长,已经是一个强劲的增长。如果进一步超越,这需要把产品服务范围放宽。

如今,“双碳”目标下,隆基股份在光伏主业基础上,正向BIPV和光伏制氢蓝海市场发起冲锋。

继2020年发布BIPV产品后,隆基股份于2021年3月以16.35亿元作价收购森特股份27.25%股份,成为后者的第二大股东。

关于BIPV业务的未来蓝图,李振国曾对外透露,希望在四五年内将BIPV业务打造成一个每年营收超百亿元的业务板块。

不过,光伏与建筑融合也需要一个碰撞过程。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新能源部战略市场总监张雪曾告诉记者,BIPV有望成为新兴蓝海市场,目前该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BIPV产品相比传统光伏产品成本偏高。同时,相关标准有待进一步制定与完善。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太阳能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博佳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光伏与建筑融合,关系到建筑用能的变革、建筑设计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建筑要接纳光伏,光伏也要满足建筑的要求。”

记者注意到,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日前也透露,2021年,公司的BIPV产品出货规划400MW。显然,这一目标并不激进。

李振国在谈及BIPV最近进展时表示,与森特股份合作之后,BIPV业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BIPV项目周期较长,需要建筑和光伏相结合,连续跟踪建筑从设计到设施的过程,时间长达一年多。因此,今年下半年才将有相对比较多的BIPV项目落地,到明年项目会越来越多。

BIPV之外,隆基股份在氢能领域的动作也备受关注。

据悉,氢能产业链主要包括制氢、储运氢和应用等核心环节。所谓“淘金热时卖铲子”。当前,隆基股份正是将氢能业务定位于制氢环节的制氢装备。

李振国表示,“从眼前定位上,我们不是一个制氢公司,是为制氢公司提供装备技术服务的公司。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具有性价比的电解水制氢能设备的产能,到明年年底,初步规划1.5GW以上。另外,我们有信心在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上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自2021年3月,隆基股份正式成立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次月成立无锡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子公司,其也在迅速扩大业务合作的“朋友圈”。

今年4月13日,隆基股份与中国石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通过全方位协同,在分布式光伏、光伏+绿氢、化工材料等多领域形成深度的合作关系;8月28日,隆基股份与华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100MW电解水制氢设备采购合同。

当下,站在“碳中和”风口之上,氢能已经来到万亿市场爆发的前夜,政策红利相继释放。

自2020年9月五部委下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后,北京、上海、广东和河南等地纷纷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近期,北京市发布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落地,又将氢能热度推向了一个高峰,并且资本市场“涨声”一片。

尽管如此,李振国依然保持清醒。“我们永远牢记,过去大型公司出现问题的原因,80%~90%是膨胀而亡。这需要企业的能力边界,与扩张速度相匹配。因此,在此逻辑下,公司尽可能向与光伏紧密联系的业务方向拓展。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能力。”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