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财经要闻 » 正文

评级机构自陷信用危机:“三大”为何“忽前忽后”

日期:2011-04-22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姚惠

能源财经

2011
04/22
08:3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评级机构 信用危机

    编者按:4月18日,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前景,引发市场连锁反应,股市、汇市、大宗商品市场大幅震荡。

    国际能源网讯:从欧洲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到美国,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一次次将这些国家推向“风口浪尖”的同时,也将自己推到了争议焦点的位置。上周公布的美国国会报告将引发金融危机的罪责归咎于信用评级机构,而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也对其公正性产生质疑,评级机构面临最严重的信用危机

    4月18日,标准普尔向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开刀”之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股市、汇市、大宗商品市场群起响应。而对标准普尔的举措,美国白宫以一句“标普降级是争执而非专业判断”作为回应,美国财政部更是不屑道:“标普低估了国会和白宫的能力。”其实,类似的言论在此前三大评级机构频频下调欧洲多国主权债务评级之时,并不少见。

    方法有缺陷 指标有偏差

    4月13日,惠誉表示未来3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可能恶化,并将中国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的前景从稳定下调为负面。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4月18日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表示,很多评级机构对国家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周小川还指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前,评级公司也没有评出来。

    “在整体的政治经济环境并不稳定的情况下,评级机构公布任何的评级结果,往往都会在市场上遭遇被放大的后果。”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这些大型国际评级机构在进行评级的方法上面的确存在缺陷,评级机构往往设定一些既定的指标,进行比较机械化、技术化的分析。其实,指标本身在反映经济方面就存在偏差。”

    奚君羊进而指出:“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习惯于依赖客观的指标进行评级,但是这些指标通常只适用于成熟市场,对于新兴市场的特殊政策、环境差异考虑不足。所以,这些国际评级机构对新兴市场的评级的确存在偏差较大的现象。”

    打破垄断 宁缺勿滥

    在国际评级机构接二连三地将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甚至美国推向风口浪尖,而这些国家不得不为评级结果付出高额的代价之后,欧洲各国意欲建立隶属欧盟的评级机构,不再依赖于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的三大国际评级机构。

    “当前,惠誉、标普、穆迪3家评级机构称雄的局面的确对评级市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3家评级机构都来自于美国,对于欧洲及其他市场的情况了解不够充分,因此在欧洲以及亚洲等市场建立一两家具有公信力的国际评级机构是有必要的,也能对当前的国际评级体系形成一种有效的补充。”不过,奚君羊同时指出,“评级机构绝非越多越好,过多的评级机构对市场及投资者并不具有意义,反而会扰乱市场,并带来负面效果。”

    一位业内人士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其实从此次标普下调美国主权债务评级前景而穆迪则力挺美国的情形来看,在对一家企业尤其是对国家主权债务进行评级之时,可以采用多家评级机构同时进行评级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评级机构的公正性,进而减少市场对于评级结果的争议。”

    另外,评级机构与评级对象之间存在商业利益关系,也一直是评级机构遭受市场质疑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企业出于产品发行的需要,出钱要求评级机构对其产品作出评级,而由于这种商业化的运作,评级机构出于利益上的考虑,会在评级过程中加上一些主观因素。虽然不太可能出现与事实差距极大的情况,但是其中细微的差异是难免的。”奚君羊指出。

    观点

    评级机构放大危机效应

    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委员帕雷默:在当前经济危机时期,评级机构已成为引发市场波动的一大来源。评级机构做出的决定通常具有滞后性,且他们往往根据过时的信息来做出其决定,从而放大了危机的效应。

    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

    澳新银行新南威尔士州和首都地区主席史伟立:要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评级机构就像把经济泡沫捅破的那一根针,所以要加强审慎监管。

    成立新国际性中介机构

    东航国际金融分析师陈东海:某些评级机构在评级过程中往往受到本国政治上的干预,其目的性较为明显,从而不具有独立性和公正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类比美国新监管法案的做法,成立新的国际性的中介机构,各评级机构在该中介机构之下对外发布各经济体的主权评级。(付碧莲)

    “三大”评级为何“忽前忽后”

    “企业出问题,评级机构总是最后一个知道。”这是投资圈中流传的一个笑话。

    由于投行的“评级机构”中有很多顾问都曾是评级公司雇员,对评级机构的评定规则了如指掌,因此,投行为评级机构准备的材料往往都被非常“恰当”地做了包装处理。依赖评级机构的评价作出投资选择的投资者,往往在看到“下调评级”时,自己的投资已经蒙受了损失。有报道曾经指出: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错误评估以及对结构融资债券等非传统金融产品的评级失误,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间,投资者欲告无门,而“三大”却免受法律起诉。

    不过,三大评级机构也不总是走在市场之后,在2010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评级机构的一次次信用降级,带来的是一步步的危机升级。以至于欧盟大声质疑:信用评级机构究竟是在警示危机还是在加速危机?在标普、惠誉、穆迪3家评级机构引燃了欧洲债务危机的“熊熊大火”之后,欧洲央行与欧洲各国政府才纷纷表态,表示要尽快成立欧盟自己的评级机构,以重掌信用评级自主权。

    对于这种“忽前忽后”的现象,有很多报道都把评级机构推向了事件的风口浪尖。不过,从评级机构的视角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评级机构的确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存在着评级失误的问题。不过,此类失误主要集中在结构融资债券上,也就是一些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上。”一位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这类复杂的且只有数十年历史的新兴金融产品的评级,是非常有难度的。例如,在美国房价不断上涨的时候,评级机构在对与房屋贷款有关金融产品的压力测试中,给出了房价下跌20%的假设,但实际上美国的房价后来甚至下跌了50%。”由于对新兴金融产品的评级是建立在大量“假设”的前提下,即使是三大评级机构在这方面也不成熟,因此,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发现评级机构评估落在了市场变化的后面。

    在2010年欧债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评级对象是主权债券。“在这类传统评级产品方面,评级机构的评级制度还是相当成熟的。”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欧债危机爆发的国家,的确存在政府过度举债的情况,评级机构在这方面给出了提前的评估,因此,市场看到的现象是评级机构这次走在了市场的前面。”(记者 姚惠 实习生 杨颖君)

    中国评级机构大有可为

    “国外的评级机构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权威的印象,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之前一味的‘崇美’思想需要改变。”中国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董事长关建中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更客观,更充分理解信用风险形成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大公推出的国家信用评级标准,目的在于更好地揭示风险。而不是某种价值观或者意识形态的体现。”

    对于这次标普对美国的“降级”,关建中指出:“标普只做‘警告’,却不实质性地调整美国‘AAA’信用级别的做法,只能说明,这是标普对于目前各方面针对三大评级机构公正性广泛质疑的一种反应。目的在于维护其在行业内‘所谓’的公正性。”

    “由于本土评级机构比外资评级机构对于国内独特投资环境的认识更透彻,对于国内投资者以及投资机构的需求也更了解。最终,国内评级机构将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成长、机制的不断完善而逐渐被世界所认可。”有专家指出,中国评级机构提升研究实力、深挖潜力,应该抓住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机遇。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投资产品和投资者群体更趋多样化,国内评级机构只有抓住这一机遇,使自己获得国内外投资者的普遍认可,树立公信力,才能真正获得“话语权”。政府在这方面可以积极采取行动,鼓励和支持国内评级机构的发展。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