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热点聚焦 » 正文

六大石油重镇支撑利比亚 石油收入贡献九成财税

日期:2011-03-31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邱永峥 王军 王海峰

能源财经

2011
03/31
13:2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石油

    随着利比亚战事的深入,扎维耶、卜雷加、拉斯拉努夫这些石油重镇在交战双方间被攻过来,又抢回去。这似乎显示出,这些必争之地浓缩了利比亚这个神秘国家的精髓。在这场西方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行动中,“石油”是干预者绝少提及、但却是人们解释时局始终绕不开的一个词汇。无论是利比亚东部熊熊燃起的战火,还是班加西过渡政府迫不及待与卡塔尔签下的第一个合同,都飘散着挥之不去的石油味。赴利比亚特派记者日前走进利比亚数座石油重镇,试图揭开这个睡在石油上的国家的真实面貌,以及“黑金”带给利比亚人的种种自豪、不满和困惑。

  在这里看到利比亚最富的一面

  利比亚的油田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沙漠地区的苏尔特盆地地区,但石油重镇都沿着地中海沿岸狭长地带分布,主要是为了方便石油外运。20多天来,《环球时报》记者先后实地探访了利比亚6大石油生产与输送终端中的4个:图卜鲁格、祖韦提奈、卜雷加和拉斯拉努夫,另两个是位于东部的本杰瓦德和位于西部的扎维耶。

  在这些石油重镇里,记者看到利比亚最富有的一面。在图卜鲁格,城市建设很有规划,居民区多是五六层的新建小楼,街道干净整洁,依海滨新建的马西拉五星级酒店设施远超过开罗的五星级酒店,每晚普通间的收费却只要130第纳尔,相当于人民币550元。在卜雷加,记者看到,这座城市分为3个部分,其中邻近石油终端的A区属于石油公司员工生活区,清一色两层小别墅,并且濒临地中海,据了解,这些房子是石油公司免费提供给工作人员的。

  不过,离开了储油基地、炼油厂、港口以及为石油企业服务的医院、学校、生活区,这些城镇其他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比较落后,医院缺药、学校设施落后的情况普遍存在,风貌大致相当于中国西部的县城。石油企业中水平较低的技工和体力工作一般由当地人承担。而当地石油企业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很多把家安在班加西等东部大城市,甚至有些员工的家庭依然在六七百公里外的的黎波里、米苏拉塔等地,每周从班加西坐飞机回家探亲。

  与东部这几个石油重镇相比,记者一年前走访的扎维耶,可以说是利比亚石油重镇中最现代、最漂亮的城市,这座坐落在的黎波里以西45公里的海边小城风景优美,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齐全,当地人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扎维耶炼油厂的日炼油能力可达12万桶,占整个利比亚日炼油能力的1/3。

    石油给老百姓带来什么

  20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前,利比亚今天的这些石油重镇都是小渔村。石油的发现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随着苏尔特湾沿岸多个渔村逐渐建设成为工业化城市,当地的居民也开始从事与石油和化工行业相关的工作。

  在国家石油公司和外资石油公司工作的利比亚人一般可以拿到比其他行业员工更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据记者了解,利比亚法塔赫大学的毕业生进入政府机构或者国家电力公司工作,第一个月月薪为280第纳尔(约合人民币1450元),但如果进入石油公司工作,起薪将是前者的3-4倍。同时,这些石油公司还给员工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和海外培训机会。战前在图卜鲁格海湾石油公司上班的哈里发每月收入相当于人民币1.2万元左右,医疗和住房不需要自己掏钱,他还有一辆八成新的韩国现代轿车。他说,他这个生活水平在当地“比较有代表性”。地质工程师穆斯塔法是扎维耶国家石油公司的职员,他骄傲地告诉记者,在他父亲和他这一辈,有6个人在石油公司工作,在扎维耶一提起他的家庭,街坊邻居都会露出羡慕的眼光。他还对记者说:“在利比亚,年轻小伙子最愁的就是聘礼太贵,很多人三四十岁都结不起婚。但是只要告诉女方家小伙子是在石油公司上班,那女方家很少有拒绝的,甚至欠着聘礼都能同意结婚。”

  利比亚2010年财政预算是280亿美元,财政收入的92%来自石油。石油带来的巨额财富对于这个人口仅有600万的国家来说是相当巨大的,但也存在分配不均。卡扎菲多次提议“按人头分配石油收入”,实际上却没有切实落实。首都附近的西部地区相对好些,因为基础设施投入大,老百姓机会也较多。政府对班加西等东部大城市近年来都没有太大投入。记者这次看到,班加西全城下水道系统损毁,居民们不得不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大海,青年人失业率也居高不下。另外,利比亚石油收入是先统一交给政府,再由政府按约定分给各地区的部落长老,但部落长老通常对实际石油收入存疑。这些都是此次利比亚内战首先从东部城市班加西开始的原因。

    没人敢在石油生产区内打仗

  眼下利比亚石油的日产量从原先的130万桶锐减到10万-13万桶,但石油仍然是在这个国家备受保护的产业。本报记者在图卜鲁格的利比亚海湾石油公司看到,当地的炼油厂一直没有停产过。“即便利比亚政府军快打进班加西的时候,这里也没有停产,只是产量相当于战前的1/3。”该公司员工哈里发告诉记者,海湾石油公司的大型运油车在战争期间一直奔驰在地中海沿岸的高速公路上,为利比亚东部地区提供最后的燃料与油料保障。本报记者在利比亚东部采访期间,很少为汽油担心。事实上,即便是在战争期间,利比亚的汽油仍便宜得惊人:每升第纳尔15分,相当于人民币6毛钱。因为油太便宜了,所以反政府武装甚至有人用汽油去烧被多国联军击毁的坦克残骸。

  在卜雷加港,记者看到,与石油生产输出终端仅一街之隔的公路外就是主战场,但这个只有一道铁门虚掩的厂区内却没有放过几枪。保安哈里大叔说:“至少在上周六,这里一直是利比亚政府军的驻地,驻有大量的官兵,但他们一夜之间就撤走了。”本报记者注意到,在石油生产与输送终端的入口处,有政府军官兵撤走时丢下的大量制服、毛毯和其他生活用品,这说明政府军并没有把偌大的厂区当成战场。

  在拉斯拉努夫,记者注意到,尽管北约战机空袭了利比亚政府军的一个弹药车队,但石油企业内仍有工人在正常上班。班加西的过渡政府要求所有利比亚东部工作人员4月1日正式上班,这意味着该国石油生产与出口能力将会大增。
 
    卡扎菲与外国做生意很抠门

  近日,对于西方军事干预利比亚动机的质疑声越来越多。印度“雷迪夫”新闻网发表题为“人道主义?呸,是石油,傻瓜”的评论说,不管华盛顿、伦敦、巴黎的领导人声称采取什么样的人道主义立场,它们对利比亚采取行动的真正催化剂不是无数平民的伤亡,而是为了保证它们饥渴的石油需求。乌干达“新视觉”网站也发表题为“西方在利比亚是为了人道救援还是为了石油”的文章称,西方对利比亚发动暴风雨般袭击,主要是为了控制这个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否则为什么西方此时不出现在索马里、科特迪瓦、南苏丹等动荡地区呢?

  利比亚是仅次于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的非洲第三大石油生产国,也是世界第十二大产油国。美国国务院的报告显示,利比亚每年出口340亿美元原油,其中意大利得到38%,德国10%,法国8%,西班牙8%,瑞士6%,美国5%。

  据记者了解,欧洲13%的原油从利比亚进口,主要是轻质原油。欧洲的很多炼油厂就是按这个标准来建设的。因此,一旦利比亚石油的供应出了问题,这些炼油厂就发挥不了作用了。因为沙特、苏丹等地的油含硫含酸比例高,不像利比亚石油被欧洲人称为“甜油”。

  2009年至2010年,卡扎菲政府两次强行与外国公司重签石油协议,调高外国公司上交利比亚政府的石油份额,比如中国台湾中华石油公司已经被逼到要上交90%,而一般的西方公司也要上交86%左右,外国公司对此抱怨很多。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日前这样解释参与利比亚军事干预的原因,“你们知道,欧洲人作为我们在北约的盟友,10年前和我们一起上阿富汗战场……他们坚定地支持我们。现在轮到利比亚了,我们也应该帮助英国、法国、意大利,这关系到他们的国家利益”。

  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29日发表评论称,认为正在利比亚发生的战争只与人权有关,而与石油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天真的”。奥巴马为军事干预利比亚辩解的演讲有3362个词,但其中有两个词可能漏掉了:一个叫“石油”,一个叫“能源”。西方之所以现在站到利比亚反对派一边,是因为反对派在战场上取得了上风,支持他们意味着能保证西方在利比亚的利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王联30日记者说,在这场战争中,石油因素肯定是存在的,否则不能解释为什么法国和意大利这么积极。而且战争一开始,利比亚就打石油牌,威胁要把石油合同给中印等国。但石油因素并不是最主要因素之一,卡扎菲前几年与西方全面改善关系,西方已经在利比亚获得大量石油利益。因此西方决定动手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法国重点考虑的就是地区影响力问题。

    利比亚变局冲击中国利益

  中国在此次利比亚冲突中也有一定损失。据记者了解,中石油总公司和下属7个子公司,在当地有3.6亿美元合同,其中仅长城钻井就有八台钻机,一台钻机价值高达上千万美元。目前中石油公开宣布的在利比亚亏损数额是12亿元人民币。中石化工程公司在当地损失不大,但2010年开始中石化每年从利比亚进口600万吨原油,比以前翻了一番。现在班加西过渡政府还没有给续约承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殷罡认为,如果利比亚变天,新政府不一定会履行原来的合同,中国在利比亚的合同有些可能恢复,也有一些可能恢复不了。

  目前,利比亚6大石油生产与输出终端中有5个在反政府武装手中,利比亚政府只控制了扎维耶一个。利比亚石油储量最丰富的是该国西南的沙漠,而当地也是反卡扎菲情绪比较严重的地区。利比亚反政府势力对于未来的石油开发与出口考虑显然掺杂了很大的政治因素。比如说卡塔尔在此次政治动荡中完全支持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并且成为世界上首个承认班加西过渡政府的阿拉伯国家,而法国和英国也已经成为过渡政府最亲信的国家。有消息称,班加西过渡政府3月28日宣布,它与卡塔尔签署了第一份石油交易合同,特批卡塔尔帮利比亚出口石油。对此,英国石油分析员马特·史密斯28日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承认,从长远看,“西方国家,尤其是法国和英国将会在利比亚未来的石油洗牌中占上风,而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都可能会受到冲击”。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