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热点聚焦 » 正文

炼油业:扩能之下的过剩隐忧

日期:2010-02-21    来源:《能源》  作者:《能源》

能源财经

2010
02/21
09:1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炼油业 过剩 扩能

  已投产项目供需平衡、新增产能即将释放、规划项目马不停蹄,油品供需平衡是否会被打破?炼油过剩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主持人:

  王高峰

  《能源》杂志记者

  嘉宾:

  冯世良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裘孝锋

  招商证券首席分析师                              

  张   抗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        

  祝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信息部副主任

  2009年,作为能源行业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过剩”一词经常见诸于媒体报端,从多晶硅、风电设备到煤化工,准入门槛过低与规划无序造成产能的过剩,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阻碍。

  然而,上述产业均属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领域,而在传统的能源行业——炼油业,“过剩”的脚步也正在日益逼近。近年来,大型炼厂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改建扩能项目不断投产,有专家预测,2010年之后,随着新建炼厂产能集中释放,未来我国炼油过剩的局面将不可避免。

  不久前,中石化总经理苏树林也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继续回升,预计明年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有所增长,但由于多套新建和改扩建炼油及煤制油装置将投入生产或提高负荷、部分企业炼油综合配套能力增加、地方炼厂生产积极性较高,成品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不到位的状况仍难改善。国内成品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竞争将全面升级。

  本期的“能源圆桌”请到了我国炼化领域的多位专家,他们分别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目前炼油现状,并为我国炼油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规划献计献策。

  过剩之争

  主持人:最近两年,我国炼油项目上马的数量越来越多,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今年年初,中石油决定在河北任丘再建一座千万吨级的炼厂。但有人担心,从2010年开始,我国油品的供需平衡可能会被打破,未来我国炼油将形成一定程度的过剩,各位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这种担心是否有必要?

  裘孝锋:我认为未来我国炼油过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按照目前规划的产能,如果未来都能够建设投产,尤其是在我国的华南地区,过剩恐怕难以避免。

  从需求上看,即使我国保持中性或者偏高的需求,按目前的规划产能,成品油也可能会出现剩余。而且需求问题还取决于国家的政策,未来几年,看政策是压制还是鼓励石油消费,如果采取压制消费的话,过剩可能会更为严重。

  祝:我认为,应当谨慎用“过剩”这一表述,因为消费市场是不断变化的,目前之所以人们关注炼油能力是否过剩,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方面需求在减少,一方面我们大建炼厂,给大家一种错觉。事实上,我们不应当忘记前几年闹“油荒”的时候,当前只是相对过剩,也是暂时的过剩。

  目前中国在上大项目的同时,不停地关小项目。大项目本身也有一些变动,比如一些批准或者在建的项目延期或被推迟。由于需求不好预测,因此目前上马的产能未来能否保持平衡也不太容易断定。

  冯世良:就成品油供应而言,我认为目前还没有达到炼油过剩的程度。2009年1-10月,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超过2亿吨,比上年增加1.2%,供需基本平衡。2009年,华南地区之所以没有出现“油荒”现象,主要得益于这一地区原油加工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国炼油能力略有盈余,这种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我个人认为,装置的闲置率能够控制在20%之内,都属于正常范围,而且略有剩余的话,利会大于弊,有利于市场的供应稳定。

  未来几年内,我国的用油量还将会大幅度提升,基本能够消化掉新增的炼能。2009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产量突破1200万辆,全年可能达到1400万辆,同比增长43%,按照汽车协会的预计,2010年还将在去年高位的基础上增长20-25%,汽车产业的发展,会大大加快成品油的消耗。

  张抗:我认为,未来中国不仅是内部出现过剩的问题,外部因素的影响也非常严重,外部因素可能对我们形成非常惨烈的竞争。目前,中东地区大规模的炼厂即将投产,他们的成本低、设备现代化,而且发展规模非常大,动辄2000多万吨,规模化效应非常明显。

  而亚洲国家新加坡、越南等国的大量炼厂也面临投产,日本、韩国均是进口原油、出口油品的典型国家,我们如果不进行提早规划的话,这些国家都可能对我国造成非常严重的冲击。

  主持人:说到外部竞争问题,我们可能都看到几天前的一则消息,去年12月,沙特阿拉伯由于国内炼化能力大幅提高,已首次实现汽油消费自给自足,而预计今年的1月份,他们会向海外出口约50万桶汽油。

  冯世良:是的,油品的确会存在外部竞争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并不可怕,是挑战也是机遇。这种挑战可以促使我们在竞争的环境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但是也应当看到我们的有利条件,我们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农村潜在的市场空间难以估量。中东的成品油尽管发展很快,很有竞争力,但是它难以供应到中国广大的农村市场。

  裘孝锋:中东炼油发展虽然很快,项目规模化效应好,但我认为它在成品油方面对中国的冲击有限,而对我国下游化工产品的冲击可能更为严重,比如乙烯的价格,中东地区会有绝对的优势。

  冯世良:另外,我们应提高管理水平和炼化质量,做深做强市场,我们的产品,尤其是石化产品,要向高端市场进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

  地炼之压

  主持人:目前,两大公司上马的都是千万吨级的大项目,而地方炼厂规模根本无法与他们相抗衡。我注意到,两大公司目前炼油的加工负荷率都很高,在85%-98%之间,而地方炼厂仅为20%-30%,随着两大公司在各地项目大规模开工和投产,地炼的生存空间会不会继续萎缩?

  裘孝锋:随着国有公司大项目的上马,地方炼厂的压力会大大增加,因为小炼厂本身规模不经济,而且面临着政策上的劣势,可能会淘汰一些。目前地方炼厂的炼能加起来也有几千万吨,未来这部分空间是否存在仍不确定,这也是中国炼能是否过剩的一个变数。

  除了规模小不经济之外,地炼在质量和油源上也处于不利位置。目前地方炼厂大部分靠燃料油做原料,如果未来我国都要求汽油达到国III或国IV标准,对地炼来说将是一个大的挑战。

  冯世良:目前,两大公司的炼能占了全国的90%,外企和地炼占10%,地炼的生存空间问题也一直存在着争议。我认为,目前地方炼厂对两大公司根本构不成威胁,在符合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地炼的生存空间是必要的,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是地方炼厂的规模普遍较小,而且处于落后的状态,适当淘汰地方上的一些落后产能,有利于优化结构调整,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有好处。

  祝:对于地方炼厂而言,两大公司大面积、大规模的建设新的炼能,的确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目前国家淘汰小炼厂,地炼也是首当其冲。当国家淘汰100万吨的炼厂时,地炼为避免遭淘汰,就会扩能或者合并,将炼能增加到150万吨。但这样做肯定不是办法,我认为,地方炼厂未来的出路在于自己重组,该关闭的关闭,该扩能的扩能,而不是为扩大产能而简单地合并。

  规划之路

  主持人:面对目前的形势,我们应提出怎样的建议?如何进行长远规划?

  冯世良:在发展炼厂方面,最主要的还是把炼厂建在有油源的地方,不能搞无米之炊。基于此,我认为,如果中石油、中石化有足够的财力,可以到中东地区发展炼厂。这样既能够获得油源,还不至于对国内市场造成大的冲击。

  祝:我同意冯秘书长的观点,到海外发展炼厂,有利于缓解内部压力,但是,目前中东地区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中国挤进这一市场的确不容易,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主持人:最近,有消息称中石油正在与美国最大的炼油公司瓦莱罗能源公司谈判一家大型炼油厂项目,中石油有意收购其在阿鲁巴岛已被关闭的一个炼油厂。

  裘孝锋:我国的企业不仅在国外寻找合作项目,目前,在国内新建的很多炼厂,大部分也在寻找国际合作方,如已经投产的福建炼化,就是中石化与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共同投资的,计划中的中国与科威特的项目,中国与委内瑞拉的项目等都有国际资本参与合作,这一方面能够缓解外部的压力,另一方面能够解决油源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主持人:我国的炼油项目一直徘徊在市场与计划之间,有时候难免会出现规划相对混乱的情况,针对炼油行业,能否进行充分的市场化运作?

  张抗:对于炼油项目,我认为要么充分市场化,让市场决定竞争,要么国家严格监管,严格规划,但是目前这两点我们都没做好。

  只靠公司自己发展,往往达不到好的结果,因为公司本身考虑的往往不是某一地区是否过剩,而是我能否占得市场机会,只要我在这一地区没有炼厂,就可能会上马。而地方政府为了地方业绩推波助澜,国家相关监管部门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综合因素导致了目前的无序发展。

  裘孝锋:我认为,我国应适当控制产能的发展,特别是不能让炼油的主体太多,主体过多,虽然有利于竞争,但是油源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未来我们的原油大部分需要进口。未来的竞争主体如果形成目前钢铁行业的竞争格局,石油行业就会非常被动,因此,我认为炼油业放开的意义不大,应适当在几个大公司之间保持竞争。

  祝:我认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性产品,应当由国家控制,由国家统一调配资源,充分放开可能造成市场混乱。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