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市场观察 » 正文

中国能源管理体制在变革中前行

日期:2010-01-28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中国产经新闻报

能源财经

2010
01/28
09:2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能源管理体制

  能源管理体制在变革中前行

  12月10日,有消息称,国家能源委很有可能在国家能源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宣布成立。国家能源委成立后将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的能源机构。相关官员表示,国家能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拟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审议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由于我国能源管理职能多年来限于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此次国家能源委的成立被众多人寄予厚望。但同时由于现状的复杂,又不免对其操作成效有所担忧。

  “随着我国对能源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以及对能源的开发、使用,特别是新能源开发等诸多问题的重视,成立一个实体化的能源管理部门已经是势在必行了。”贵州大学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项凯标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国家能源委的实体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自1993年撤销能源工业部以后,中国已经16年没有一个统一的能源管理部门。而已经成立近两年的国家能源局,也没能把中国的能源管理职能统一起来。目前,中国各项能源管理职能仍分散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土部、电监会、安监总局等十多个部门。

  “成立国家能源委很有必要,无论从煤炭、石油等老的能源的管理来看,还是从风能等新能源的发展来看,都很重要。”长城证券煤炭行业分析师赖礼辉表示。

  事实上,成立一个高层次能源协调机构的想法并不是刚刚产生的。

  “国家能源局处境比较尴尬,任务和权限不对等,很多政策都执行不下去。”赖礼辉说的正是国家能源委酝酿成立的背景。据了解,国家能源局虽然整合了一些管理职能,但其挂靠在国家发改委的定位使得履行能源管理工作多少有点尴尬,此外,国家能源局对口管理的能源企业有些属于正部级,还高过副部级的能源局。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于2009年年初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国家能源局要掌管全国能源工作面临的五个困难,其中便包括能源局缺乏实施行业管理的手段和资源。张国宝还举例说,煤炭行业管理的五个许可证,没有一个在国家能源局。核电厂运行操控员考评在国家能源局,但发证在国家核安全局,也很不顺。

  张国宝坦言,要国家能源局实施对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的管理,但是与能源行业发展相关的管理职能却又分散在不同部门,国家能源局任务重,但履行职责困难较多。

  中国电监会人士表示,国家能源局的确很想在一些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比如针对电力、煤炭、石油等领域的改革,但是目前中国能源改革面临的几乎所有问题,都会涉及到价格改革、市场准入等,而在这些问题上国家能源局都没有太大的权限。

  据悉,早在2008年年初国务院机构改革时,就已经明确提出要成立高层次的能源协调议事机构,即国家能源委员会。知情人士透露说,事实上,成立国家能源委是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后续。当时曾有人提出直接一步到位成立国家能源部,但最终由于部委权限划分等问题的阻碍,并未成行。眼下将成立的国家能源委,实际上应该还是国家能源部的过渡模式。

  “就是由于权限划分涉及到太多部门的利益,所以国家能源委才迟迟不能露面。”赖礼辉指出,这次国家能源委能否顺利成立,要看整合的是哪些权限,怎么整合,整合后的架构如何。他以煤炭行业为例,指出整合工作相当不易。因为仅就煤炭一个行业而言,就受限于国土部、能源局、煤炭工业协会等大大小小几个部门,让这些部门放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悉,筹建中的“能源委”可能涉及的部委以及能源企业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科技部、国家环保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电力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神华集团、中海油等大型能源企业。

  发改委能源所有专家分析认为,国家能源委员会的成立将有利于国家能源局进一步发挥在全国能源行业管理的职责。“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能源委起到的作用将会比原来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更为务实。把国家能源局无法协调的工作能够通过国家能源委来做,一些工作的推进就会顺利多了。”

  日前,国家能源局已经开始着手起草中国能源“十二五”规划。按照国家能源局下发各部门和能源公司的规划起草方案,“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其中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同时还要加快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产业升级。

  “未来的国家能源委虽面临的挑战诸多。”项凯标坦言,但是,大家对于国家能源委都不乏期待。

  能源管理变迁60年

  由国家能源委员会、能源部这些一度消失又被重提的部门可以看出,我国能源管理体制变革的纷繁复杂可见一斑。

  每一次变革都有理由,也都设定了目标,但似乎一直到今天,能源管理的问题依然没有被妥善解决。梳理过往,才能看清我国能源管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架构。

  体制演变

  历史清楚地记录下了中国在能源管理体制中经历的重大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统一的能源管理部门——燃料工业部成立,后来为顺应国内能源需求形势,该部被分拆。

  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第一次改革为旨在综合管理的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后因国家能源委和国家计委职能交叉,投资权、定价权真正属于国家计委等原因,两年之后,国家能源委被撤销。

  第二次改革是1988年组建能源部,同时撤销了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水利电力部、核工业部,成立了正部级的中国统配煤炭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993年,国家能源部因在级别上与几大国有能源企业平级,而能源项目的审批权在国家计委等因素被撤销。同时,电力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再次被组建。

  第三次是1998年撤销煤炭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

  第四次是2008年正式组建国家能源局。

  能源管理变迁60年之石油管理变迁

  我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与变革,但总的来说,是从高度集权的统一的计划管理方式,逐步向市场化管理过渡。

  首先,是集权管理阶段。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燃料工业部,石油工业的管理由下设的石油管理总局负责。1955年,撤销了燃料工业部,成立石油工业部。1970年6月,燃料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合并,成立燃料化学工业部,1975年,撤销燃料化学工业部,恢复石油工业部和化学工业部。1980年,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负责管理石油、煤炭、电力三个部。1982年,撤销能源委员会,三个部直接由国务院领导。

  其次,是专业化分工阶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98年,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特点是专业化分工,而且,尽管成立后的石油、石化总公司仍然承担着大部分的政府管理职能,但总体上石油产业开始向企业化管理方式迈进。

  比如,1988年9月,国务院撤销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部,成立能源部,到1992年3月,撤销能源部。

  再次,集团化重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区域分割垄断为前提,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加上负责进出口业务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各个集团内部实现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集团之间形成互相交叉、各有优势、有序竞争的格局。

  能源管理变迁60年之电力管理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电力工业实行军政企一体化管理。

  到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逐步归并到燃料工业部的管理体系中,实行政企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后来虽然进行了几次行业调整,如成立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以及中央收权和放权,但从1949—1979的30年中,一直没有改变政企合一的行政管理方式

  从1978年至1997年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第一阶段,采取省为实体,集资办电的方针,成立了华能、新力等发电公司和长江三峡、清江、五陵等水电公司,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西北成立五大电力集团公司,此外还成立了南方电力联营公司,全国除西藏和福建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省电力公司。

  从1997年至2000年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第二阶段——深入阶段,实施政企分开,公司化改组和竞争上岗试点。

  从2000年开始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目标。

  能源管理变迁60年之煤炭管理变迁

  1949年,国家设立了燃料工业部,下设煤矿管理总局,直接管理华北地区的国营煤矿企业和华东地区的部分国营煤矿企业。东北人民政府下设煤矿管理局,管理东北地区的国营煤矿企业。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下设煤矿管理局,管理所属地区的国营煤矿企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国家撤销了各大行政区的建制。燃料工业部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6个地区设置了煤矿管理局,直接由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领导,负责管理所在地区的国营煤矿企业。

  1955年7月,撤销燃料工业部,成立煤炭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随之撤销。

  1970年1月,国家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将煤炭、石油、化工3个部合并成燃料化学工业部。

  1988年4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成立了由煤炭、石油、核工业部的全部和水利电力部的部分政府职能组成的能源部,再次撤销了煤炭工业部。

  1993年3月,撤销能源部,再次组建煤炭工业部。

  1998年3月,撤销煤炭工业部,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设主管煤炭行业的国家煤炭工业局。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