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展望 » 正文

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的探索与思考

日期:2009-12-12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邱宝林 范存强

能源财经

2009
12/12
11:5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中国石油 国际化 经营

  飞越巍巍昆仑,飞越阿拉伯半岛,飞越红海。

  11月17日,中共代表团参加中苏建交50周年暨苏丹石油项目投产10周年庆典。10年前,中国政府特使团也来到这里,开启了中国首个海外大型新油田投产阀门。如今,苏丹已成为非洲产油大国。

  1993年起,尤其进入新世纪,中国石油屡掀波澜于国际石油市场,海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起步、快滚动、跨越式发展。目前,已在全球29个国家运作81个合作项目,国际工程技术服务有500多支队伍奋战在44个国家,国际贸易业务涉及82个国家,已建成海外油气作业年产能7450万吨,初步建成中亚、非洲、南美、中东和亚太5个海外油气合作区,构建了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初步形成上中下一体化的海外油气业务规模。

  沉思既往,中国石油在从“小舢板”到跨国“航母”的历程中,走过了一条合作共赢之路:其基础就是依靠成熟技术与整体优势,其依托就是实践中历练出来的大批忠诚的国际化经营人才,其体现就是坚持互利共赢、在资源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其支柱就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扬光大,其航向就是向着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战略目标阔步前行。

  合作共赢之路,穿越历史时空,向未来延伸。

  合作共赢的轨迹:从“小舢板”到跨国“航母”

  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风起云涌。跨国石油巨头掀起新一轮油气资源争夺,在全球抢滩占位。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使曾经豪迈告别“洋油”时代的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历史必然。

  背靠国家的政治外交优势,在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中国石油手执先锋大印,担当了走向海外的“先行官”。

  然而,与具有百年跨国历史的国际石油大鳄同台竞技,甚至虎口夺食,中国石油初出茅庐。作为后来者,就要好好学,不仅学本领,更要学策略。

  造船出海,务实之策。16年间,中国石油打造了“三条船”。

  先造“小舢板”,投石问路,寻找立足之地,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后图发展。“走出去”之初,中国石油先后在秘鲁、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苏丹等国搞了几个小型项目。小项目投资不多,风险不大,却是“瞭望塔”、“敲门砖”。通过这些项目的运作,中国石油基本熟悉了国际环境和产品分成合同等国际惯例。

  再造一支“国际船队”,组建合作项目的“国际联队”,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国际上大型投资项目都要搞“联合舰队”分散风险,中国石油既遵循国际大型投资的惯例,却又不完全照搬西方油公司模式。如苏丹项目的合作,中国石油与资源国不是简单的石油开发关系,同时还要实现与资源国经济的互动和“双赢”,为发展合作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服务。多方合作,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和提高,为拓展国际事业积累了强大势能。

  后造一艘跨国“航母”,以投资带动国内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走出国门。发挥整体优势是我们与西方大承包商抗衡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石油以海外投资铸造了跨国“航母”舰队,为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和贸易业务走向国际提供了契机。

  16年来,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项目由“小”到“大”,抗风险能力由“弱”到“强”,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石油市场,开拓出自己的生存空间,逐步走上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石油工业实际的海外发展之路。

  共和国60华诞庆典过后不久,中国石油联手BP公司中标伊拉克最大的鲁迈拉油田开发项目,正式签署伊朗北阿扎德甘等6个项目合同,拉开进军世界油库的大幕。

  一个东方石油巨人,正携手资源国,以加速跑的姿态,跻身全球跨国石油公司前列。

  合作共赢的基础:成熟技术与整体优势赢得信任

  哈萨克斯坦盐下油田,储量上亿吨,20多年前就被发现,却因世界级难题,几家西方石油公司先后放弃。中国石油接手后,采用石炭系先期裸眼完井和高压油气层欠平衡钻井技术,成功实践酸化技术,3年即建成200多万吨的产能。

  哈国石油界为之轰动:“中国人救活了我们的油田!”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产业,没有技术优势,何谈合作?何来共赢?

  国际大石油公司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有三:一是有雄厚的资金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有技术。通过技术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三是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国际化管理人才。

  中国石油成熟适用的技术当初虽分散在各个油田,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准。以市场换技术,以技术争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则是中国石油对外合作的一条发展路子。

  从最初秘鲁小而年逾百岁的塔拉拉油田采收率的巨幅攀升,到苏丹迈卢特盆地发现法鲁济世界级大油田,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发现希望油田,16年来,中国石油把国内数十年形成的成熟配套技术与海外实际相结合,通过创新,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海外先进适用十大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并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惊人成果,彰显了中国石油的技术实力,是经济效益,更是社会效益。活生生的广告,挣足了印象分。资源国越来越坚定的信任的目光投了过来。中国石油给资源国带来了新油田,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合作前景。走过初期阶段的一路坎坷,中国石油开始真正参与产权投资、产权交易竞争,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攻坚战中,只有打开突破口,才能保证后续队伍连续进入,扩大战果。实践证明,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选择技术作为突破口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随着技术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中国石油重组改制后形成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国家法定投资主体的资金优势,历经国内外双重市场洗礼的管理优势,油公司与工程技术服务双轮驱动的整体优势,逐步开始发挥威力。

  上世纪80年代,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一体化的体制出现分离的潮流。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石油企业也应走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分离,搞国际流行的“油公司”的思路。但是,中国石油没有盲目跟风,最终保持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一体化体制。

  回头看,海外业务的规模化发展,正是得益于中国石油的这种体制,是中国石油亮剑国际市场的法宝之一。跨出国门,中国石油既有油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又有工程技术保驾护航,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竞争力。这种组织架构,优越于国际油公司和国际承包商以纯粹利益为纽带形成的松散联盟。油公司可以实现滚动发展,承包商可以实现自我发展。耐人寻味的是,跨入新世纪,这种油公司和工程技术一体化又成为新的国际潮流和赞赏对象。

  事实证明,所谓国际流行的未必就是最好的,一时流行未必持久,关键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模式。

  正是靠着这种整体优势,投资、服务、贸易三驾马车并行,通过投资带动、项目滚动、整体协调发展方式,中国石油才能在一个贫穷落后、毫无依托的非洲国家,建立起现代化的石油工业体系,才能在全球形成上、中、下游三位一体的业务格局框架。

  合作共赢的依托: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茁壮成长

  1995年,埃克森公司下属勘探公司的总经理,曾经非常迷惑地问中国石油一位领导,你们CNPC那么大的公司,怎么去搞那么个小项目,秘鲁那个项目太小了。

  在得到答案之前,美国人实在想不通。而在中国石油的高层决策者脑海里,这个答案再明显不过了:积累经验,培养人才。

  对比国际石油公司的三条成功经验,中国石油最缺的就是人才,缺一批具有海外作业经验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尤其法律、财务类人才更严重缺乏。

  国际石油合同谈判,最终结果直接关系经济效益。谈得好,就可以赚钱,谈不好,纵有天大本事也很难赚钱。一个国际项目,如何做好投资分析,这是当初中国石油最缺乏的,根源就是缺少这类人才。

  “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人才资源,第一资本是人才资本”。企业间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和人才管理机制的竞争。没有人才战略作保证,企业发展的蓝图难以实现。

  放眼国际,中国石油把人才作为一种资本提到战略高度上。先是在人员管理体制、选拔任用方式、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改革举措重拳频频;再是下大力气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培训。于是,一批批新入学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一批批大有潜力的年轻后备干部派往国外学习,一批批优秀技术人才充实到海外项目一线边学边干,既练技术,又学管理。

  秘鲁项目虽小,但中国石油学会了如何与资源国打交道,如何与本土员工合作共事。16年来,依靠这种项目合作上的摸爬滚打,中国石油培养了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技术,既有经验又有熟练外语交流能力,既有很高文化水平又有高度敬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当年为哈萨克斯坦的合作项目而到处搜罗俄语人才的窘迫状况已成为历史。成功收购PK项目后,懂得俄语、英语、德语、哈语的管理团队在最短时间内组建完毕,实现了PK的顺利交接。

  除了“派出去”,中国石油还“选进来”,挑选各项目国的优秀员工,送到国内各石油院校、科研机构学习培训,既培养了外籍员工的技能,也加强了与资源国的文化交流、融合,有助于共建多民族、多肤色、多语言的和谐大家庭。

  以发展眼光看,中国石油走出去,最重要的不是拿到了多少油气资源,而是培养历练了一支熟悉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这是人才战略的最大收获,是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重要依托。

  合作共赢的体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10月26日,苏丹喀土穆炼油厂扩建二期环保项目开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有效减少大气污染,进一步改善周边空气质量。

  工程未动,环保先行。目的只有一个——让天更蓝、水更清。

  环保日益成为全球问题,各国政府高度重视。鉴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昂贵的教训,很多发展中国家未雨绸缪。国际石油项目招标,HSE占很大分量,属重磅砝码。

  这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真正体现合作共赢。

  中国石油1993年在秘鲁开始第一个海外项目以来,始终严格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注重环境保护,HSE管理受到资源国和众多国际石油公司肯定。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不仅是质量、速度,还是安全和环保的旗帜;在苏丹,1/2/4区项目投资180万美元,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污水处理系统;在委内瑞拉,因为致力于保护美丽的马来开波湖,中国石油被树为所有外国石油投资者的HSE典范。

  以产业发展带动资源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更高层面上的社会责任。

  对于中苏石油合作的价值评判,苏丹总统巴希尔的话很有代表性,“中国石油不但为我们带来了石油,也为我们带来了和平”。随着石油合作事业发展,水利、电力、农业等更多合作领域打开大门。在非洲,中国、苏丹互为第一和第三大贸易伙伴。

  当今国际石油项目的成功合作,都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础之上。只有双赢,才能实现持续合作。

  合作、发展,新的合作、新的发展,良性循环,其势必然。

  投身公益事业是中国石油履行社会责任的又一亮点。10多年来,各海外项目或者直接捐资,或者设立基金,或者捐赠设备,支持当地民生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水利、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累计数额上亿美元。

  大量社会公益性投入改善了资源国的人民生活,密切了与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增进了友谊,获得了政府、民众的高度评价。优秀投资者形象树起来,中国石油影响力越来越大,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为国际业务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中国石油携手资源国,不仅将其地下石油变成手中财富,而且播撒爱心于异国人民、他乡土地,为建设和谐的“地球村”尽到了责任,履行了义务。

  合作共赢的支柱:大庆精神异域放光彩

  “你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你们创造了人间奇迹”。

  两次出访苏丹,两次满怀豪情地讴歌石油人。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异国他乡绽放的光彩,深深打动了周永康,把中国石油海外创业者誉为国家脊梁和民族英雄是史无前例的。

  也正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擦亮了中国石油的国际招牌,为开拓合作共赢之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海外事业的思想支柱。

  精神的接力棒在走出国门的员工、队伍中得到了传承。看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大写的石油管道人”张立福,“中国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海外“小铁人”王贵海,“中国石油好榜样”徐志强,“中国石油十大杰出青年”朱爱军,“中国石油光荣团队”大庆1205钻井队……每个名字后面都透射着大庆精神之光,传承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石油海外项目所处国家相对落后,自然环境差,工作条件艰苦,远非国内所能想象。但是,无论非洲沙漠还是中亚戈壁,老一辈石油人艰苦创业、战天斗地、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依然穿透异域他乡的隆隆钻机声,激荡着海外创业者的灵魂。

  有人说,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国外。海外石油人用行动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并赋予了大庆精神新的内涵。

  烈火炼真金。面对迥异于国内的社会政治环境,面对政局动荡、地区战争、地方流行病以及抢劫绑架等突发事件,海外石油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身,以爱国主义为轴心的核心价值体系越发凸显。

  有此认识,我们不难理解苏永地“多找储量就是报效祖国”的动情语言;不难理解张立福“为了中国管道走向世界,豁出命也要干”的铿锵誓言;更不难理解,当14发炮弹在苏丹油田中心处理站周边炸响时,来自中国的石油人按操作程序安全关闭设备后,才有序撤离,并在局势缓和后首先走上工作岗位。

  中国石油的合作共赢之路,是用汗水、热血甚至生命浇筑的。仅在苏丹,就有37位创业者长眠在异国他乡。

  难道中国人不怕死吗?生命宝贵,我们奉行以人为本,也有严格健全的HSE管理体系,但对祖国的承诺、对事业的执著,远重于呼啸而来的炮弹。尽管中西方生命价值观不同,可美国人也同样推崇独立战争英雄内森·黑尔掷地有声的名言:“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只有一条性命可以献给祖国。”

  精神力量,中国石油走向海外的独门法宝。坚定走出去,努力走上去,这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

  合作共赢的航向:坚定地迈向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随着物质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国际合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石油跨国经营的战略理念也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

  跨入新世纪后,前期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3大项目的带动,使中国石油海外业务领域扩大到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建设运营一体化运作,为中亚、非洲、南美3大油气合作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量的积累酝酿着质的飞跃。经过前期10年的海外创业,中国石油合作共赢的目标越来越清晰,跨国经营战略逐渐浮出水面。

  2003年,中国石油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这一年,中国石油进入海外风险勘探和海上油气业务领域,坚持油气并举,发展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大步挺进海外,大力拓展全球油气资源领域。2005年,中国石油开始海外公司与资产兼并收购,先后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ENCANA厄瓜多尔安第斯公司等,并建成我国陆上第一条长距离跨国能源战略通道中哈原油管道。

  步幅越来越大,步伐越来越快,跨国经营的目标、规划、思路越来越成熟。仅仅4年,又一次质的突破来临。

  2007年,中国石油的战略眼光再上层楼,全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成为百万石油人新的奋斗目标。这一年,中亚天然气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启动了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大规模开发和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随后,以中俄原油管道为又一个起点,海外油气业务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这是中国石油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16年的合作共赢历程,物质与精神相得益彰,奠定了中国石油宏伟战略蓝图的坚实基础。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将指引合作共赢之路向前延伸。

  石油,国际政治、经济的命脉。未来海外事业将要托起中国石油的半壁江山。

  到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成为中等水平发达国家,每年保持7%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些都对能源保障提出了很高要求。中国石油承担着保障之责任,使命光荣而重大。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合作共赢之路,有起点,没有终点。

  中国石油续写辉煌。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