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展望 » 正文

浅析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选择

日期:2009-12-02    来源:国际能源网  作者:本站专稿

能源财经

2009
12/02
20:2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我国 能源 发展战略 选择

    一、制定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一)制定能源战略应具备长远的眼光,立足于当前与今后50年的发展

    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按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能耗迅速增长阶段看似不可逾越。仅从一次能源的平衡看,根据中央两步走的奋斗目标和方略,有关能源专家测算,2050年我国能源需求约为54亿吨标准煤,而国内最多能提供41亿吨标准煤,缺口约10亿吨标准煤(约合14亿吨原煤或7亿吨原油)。30、40年后,将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崛起,全世界的能源供应必将日益紧张。在科技发展没有重大突破之前,全球能源供应紧张日益加剧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由于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能源资源将进一步成为国家之间竞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国内外供求压力前所未有。同时,我们还面临严峻的环境气候压力。如果只考虑10年或30年,这些问题是不会充分显露的,可能导致能源政策急功近利,将有限的资源吃干榨尽,留下后患无法解决。

  能源是产业拉动的最重要方面,这次在金融危机下国家对电力的总投资达5800亿元,必须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从结构调整的高度来解决多年来制约发展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资金要投向电力结构调整,投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向关系民生的城乡配电网建设。

  (二)能源战略应符合基本国情

  我国能源的基本现实是“缺油少气多煤”,东西部经济水平和资源布局不均衡。到2050年,煤仍将是我国能源的主力,虽然煤在总能源中的比例可能会由现在的75%下降到60%左右,但总量仍会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很难在总能源平衡中占有一定分量的比例,这与欧洲国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一些欧洲国家的总能耗已不再增长或增长很少,可再生能源主要是补充和逐步替代需增加部分的化石能源。而我国却处于总能耗急剧增长的重化工业时期,工业用能必须要靠大火电、大水电,可再生能源只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不可能替代原有的化石能源消耗。加之发展可再生能源成本高、价格高、不稳定、电网消化难,我国尚不掌握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盲目大规模地发展可再生能源不符合我国国情。

  (三)能源战略应明确目标和措施

  世界主要国家制定和调整能源战略无不以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和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主旨,美国封存本国的石油资源,日本上世纪60年代即开始购买国外煤炭沉海建矿。而中国30年的高速发展是以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性透支为代价的,不能一味追求速度,盲目跟进,要防止以扩大内需为名,出现第二次环境资源破坏和气候压力。

  客观地看,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到2050年,农耕社会生产形态仍将延续,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重构,完全不必追求人均装机1千瓦、总装机达13亿乃至15亿的规模和速度。今后,是大规模加速发展核电、风电,还是发展大容量火电和水电,推进太阳能产业化、商业化的科研与应用?电网是朝全国特高压大电网方向发展,还是发展区域电网,注重安全稳定、质优价廉输配电力?其战略思路和方向的选择乃重中之重,必须在系统把握全国及各区域经济未来50年的发展远景和趋势基础上,根据我国能源现实和布局进行郑重考量。

  从科技发展趋势来看,2020年到2050年将是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换的关键时期和节点,我国要在能源发展战略中明确一个转型期,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比重,确立逐步摆脱对火电和进口石油依赖的战略措施。

  二、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方向选择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下决心理顺能源管理体制,成立能源部,建立政监分立的现代管理体制

  理顺能源管理体制既是一项战略目标,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市场经济规律强迫我们站在大能源的战略角度上来思考能源的发展和体制问题,能源平衡不仅在于二次能源(电)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一次、二次能源的大整合,空有强大的装机,电网落后无法发挥效益,一次能源供应不上就会发生混乱。推行职能有机统一、协调配合的大部门机制和监管体制,是保证事业协调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只有组建一个全新的适应国家长远战略发展、改革和国家能源安全要求的现代化的能源管理体制,才能实现历史性大变革和大跨越,从根本上解决和理顺几十年来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政监不分、权责不清、分分合合的沉重的体制老账,为今后几十年发展奠定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体制框架和基础。

  如果不放弃弥缝补罅、裱糊旧体制的方略,不理顺项目审批权、价格审批权等重大的权责关系,能源部成立便没有意义;如果仍然按行政捏合方式组建,不转换用人机制,能源部是没有希望的;如果不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思想,监管漂浮,行政强势,市场是建立不起来的;如果不建立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关系清晰、相互协调、反应灵活、应对裕如、监管有力的坚强的能源市场体系,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实行政监分开的能源管理体制,关键在于权责法定、职能清晰。能源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为:制定能源战略、规划和政策,调控能源总量平衡,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推行能源节约,进行国际能源合作,管理能源信息的统计发布及预测预警,支持能源科技进步。能源监管的职能定位为:维护能源市场秩序,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维护能源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实现有效监管,真正赋予监管机构市场准人权(项目审批权)和价格审批权等市场管制权限。

  (二)慎重处理制约核电大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

  核电装机在我国比例偏低,从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出发,核电肯定要发展,但关键是怎么发展。必须制定科学的核电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建立控制风险的有效机制,统筹考虑整体能源布局,注重标准化建设和技术的引进吸收。近期,有关专家和媒体宣扬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从2007年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的4000万千瓦提高到7000万千瓦,有关人士预计当中国人口达到15亿的峰值时,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亿千瓦的规模。2009年我国新核准开工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840万千瓦,已接近我国正在运行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900万千瓦。在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统筹考虑能源布局前,这样“宏大”的核电规模和“超快”的发展速度,着实叫人担忧。当前,核电发展决策应慎之又慎,对核电发展规划要进行严格审查,否则项目铺开无法收回。

  1.核电发展的风险控制问题

  重点是建立控制这些风险的有效机制,完善兴建核电站的前置许可制度,全面评估安全和可靠性等问题,并给公众提供参与评估的机会。核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和论证以下风险因素:

  (1)安全和可靠性问题。虽然现有的技术条件已保证核泄漏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几率非常小,但具有潜在的严重性风险,会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后果,关系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必须考虑得十分慎密和周全。目前,我国的核电站大都建在人口密集地区,如果装机容量达2亿千瓦,全国将有20个1000万千瓦左右的大型核电厂,几乎平均每个省一个。这么密集的核电厂,安全如何保证?

  (2)核废料处理问题。德、英等国至今都未解决好这一问题,目前的办法是将核废料放入地质核废料处理场,要求场内存储设施能够长期安全地保存核废料。所有核电站均应确保能够将核废料存放在符合要求的存储设施中,这是兴建核电站的重要必备条件。有关专家建议抓紧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发电设备的研制和大规模生产,快堆可使用压水堆的核废料,并增加60倍的使用能力。以我国拟建的4000万压水堆电厂的核废料计算,即可供24亿千瓦的发电能力,相当于增加72亿吨原煤,将大大缓解我国一次能源资源的不足。

  (3)核燃料的长期稳定供应问题。2000年以来,国际铀价格飙升,随着各国对核电的重视,对铀的需求将会全球化。我国是贫铀国家,有关中科院院士指出目前国内掌握或可掌握的核燃料供应能力约为5000万千瓦,可用40年,国外进口约为1000万千瓦。虽然我国尚有部分可开采价值的贫铀资源,但开采得不偿失,建议核电发展要设上限。核燃料是要真正落实,认真算账的,不能信口开河,特别是进口不能受制于人,一旦停产,损失无法计量。

  2.沿海核电站与火电厂的厂址选择问题

  核电站厂址不能占火电深水港,核电布局和厂址选择的重点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只考虑核电厂,还要统筹考虑整体能源和资源布局,合理规划火电与核电建设。据悉,有关方面在从辽宁、山东、江苏到广西等沿海地区规划建设13个核电厂,规划容量为5900万千瓦,这样确实增加沿海发达地区供电能力,但从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却是鸠占鹊巢,将一些深水港和上好的火电厂的厂址让给了核电厂。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形势,“三西”煤炭基地的煤只能送到渤海湾秦皇岛的曹妃甸,再送往全国各地。如果在沿海建火电厂,可以沿海送煤或进口煤供火电厂,既节约又优化,避免了无数铁路、公路的运输难题。同时,在缺煤而又难以大量运煤的地区如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着手建设核电站,依靠核电,补充能源。这样,可协调好核电与火电厂址,避免为今后的能源供给埋下隐患。

  3.标准化建设问题

  标准化建设是核电发展必须具备的前置条件,应注重标准化建设和技术的引进吸收。法国发展核电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是标准化建设,所有电厂全部采用标准机组、标准电厂,同样的运行规程、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依靠科学严格的标准化管理维持了低廉的价格成本和几十年的安全稳定运行。我国进口核电机组来自多个国家,机组堆型、大小型号五花八门,维护费用昂贵,运行和标准化管理难以推行。此外,引进先进技术,要坚持以项目换技术,法国即是从美国西屋引进专利,推进国有化,生产并向我国出口的。

  4.人才短缺问题

  核电人才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特别要重视核电开发研究,注重核电应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养,同时要加强能源重点专业和综合性管理学科的建设。

  (三)规范有序开发水电

  我国水电开发一直存在巨大争论和分歧,现实中确实存在不按照规划、过度开发等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国家有关综合部门重审批、轻规划,核准制名存实亡;二是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公开透明度不够,缺乏公众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三是移民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在体制,要理顺规划和核准体制,切实落实河流流域规划,落实流域的统一调度,注重生态环境,注重投资效益,注重公众参与;二是在创新,在移民问题上,转变单纯经济补偿的做法,推进移民的土地流转权转化为资本投资的改革,切实维护移民权益,水电开发是完全可以有序推进的。

  建议国务院组织有关专家对我国水电资源进行全面的科学审查,严格按照有关流域综合开发规划,加强统筹,理顺关系。对符合国家规划,经过相关部门核准的已建、在建和待建项目,抓紧投资建设;对研究多年议而不决且具备一定条件的项目,弥补缺陷、创造条件推动;对不符合国家规划又未经核准,分歧较大,擅自开工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坚决制止并追究责任;对今后在地震敏感区及重点自然保护区新建水电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慎重决策,严格审批。

  (四)促进煤炭的高效、清洁生产和利用

  1.大力推进洁净煤技术。我国油气资源不足,以煤为主是我国能源战略的现实选择。但是,由于我国煤炭行业长期亏损、社会负担过重、矿难时有发生,洁净煤技术发展的政策力度和资金的欠缺,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构成了主要的污染源,环境问题面临严峻的国际压力。大力推进洁净煤技术,促进煤炭的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和利用,是应对挑战的战略方向。

  2.推动超超临近界大机组的火电建设。我国火电比例已占总装机的70%,比重的确过大,但是适当推动超超临近界主力大机组的发展,确属明智选择。一是大机组在未来10年不会过时,可趁机调整能源结构,淘汰落后小机组;二是可带动建材、制造和就业的发展;三是节能减排的的作用不容忽视。

  3.控制煤炭产量,加强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和煤炭的战略储备,防止掘采失调和破坏性超产。我国煤炭的储采比远比国际水平低,已探明的储量基本被开发了,应转变观念,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将煤炭的战略储备提到议事日程,对已探明的煤矿可适当封存。

  4.煤化工、煤制油项目要注重经济性。我国近5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新疆、内蒙,但都缺水,煤化工、煤制油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水,1吨油需要3.7吨煤、1吨动力煤和7-10吨水,上煤化工项目切忌盲目。

  (五)下决心理顺复杂的煤电运关系

  煤电价格关系复杂,涉及多方面的体制和经济关系问题,特别是铁路的运力与价格问题。

  1.尽早建设煤炭运输新通道

  我国半数以上的煤炭资源来自山西、陕西、蒙西、宁夏、甘肃这些能源基地。能源基地外运原煤已达10亿-12亿吨以上,其外运方式,主要应靠铁路加海运。目前铁路运力仅能满足1/3的运量。有关专家建议,除现有的山西—秦皇岛、天津及黄骅三条海运线外,应尽早建设两条新通道:一是准格尔—集宁—正兰旗—多伦—围场—凌源—绥中芷锚湾的专用煤矿运输线,年输量应在3亿-4亿吨;二是迁南—曹妃甸专用输煤铁道,曹妃甸应建2亿吨以上卸煤港口。铁路运输宜采用底开门、自动装船卸船,中途少设车站。五条线路将确保年外运煤矿达10亿-12亿吨以上,保证今后长期南运沿海各省用煤通道。

  2.推动铁路体制改革,实行电煤运输国有化

  打破铁路垄断,引进竞争,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铁路工业体制改革是民心所归。应下决心重启铁路改革,实行路网分开、政企分开、客货分开。建议货运环节的电煤运输仍实行国有化,运力上收,由国资委将煤炭运输线和运力授权给五大发电集团公司运营,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铁路运输和反映强烈的中间费用问题。

  3.建立煤炭交易的现货和期货市场

  应建立2-3个国家级煤炭交易市场,推动煤炭价格与国际煤价和油价接轨,理顺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保证常年公平交易;同时,鉴于我国资源以煤炭为主的国情,建立煤炭期货市场势在必行。

  (六)抓紧确定电网发展方向

  我国电网发展的战略方向应当是:巩固和完善500千伏交直流电网,调整输电网架的结构和布局,大力建设和改造城乡配电电网,关注国际大电网发展的大潮流和新技术,形成以几大区域输电电网为主的相对独立的、直流互联的安全稳定的电网架构。

  1.认真总结电网发展经验,确保电网安全稳定

  电力行业有关老专家在总结我国30年电网发展经验和国外几次大停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所谓稳定问题,实质上是电网结构问题,当电网结构坚强合理,则不易发生稳定破坏,如果电网结构薄弱、紊乱,即使采用种种具体的技术措施,也难以避免发生稳定破坏。”在电网结构中,“高低压并连成网”、“电源直接互连”、“过长的单线环”三种结构形式最易产生稳定破坏。

  同时特别指出,输电网不是高速公路,电网不仅仅是架几条线,“电力高速路”的提法是十分危险的。公路的通道概念不适用于电力,当道路过于拥挤和事故时,只会阻塞和待疏通,电力系统有一个“稳定极限”问题,一旦发生接地或短路事故,将引起发电机之间的“失步”,电力潮流剧烈往复振荡,在一瞬间将发生爆炸式的功率震荡,几分钟全网停电,非当时人力所能控制。

  一个大电网是分区域、分层次、相互衔接、稳定有序的有机整体。建国以来,特别是70年代,我国电网稳定破坏频发、事故严重。鉴于此,上世纪80年代国家制定颁发《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建设500千伏电网和500千伏直流线路,对全国大电网采取分区、分层的技术措施,各区域间采用直流联网,构筑第三道技术防线,使各大区域电网联成了一个既能电力互济,又能互不影响的整体,成为世界上较为可靠、稳定、合理,具中国防范事故经验特色的大电网,这是我国几十年电网建设经验的精髓。

  2.特高压电网投运增加安全隐患,需要深入论证

  根据国内电网实际和国外电网发展经验,电网并非越大越好,也并非电压越高越强。关键在于能否保证安全稳定、质优价廉地输配电力。全国交直流特高压混合电网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当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大力推进一张覆盖全国的交直流特高压电网或华北、华中、华东三大区域的交流特高压大电网,将改变我国分区、分层、直流互联的安全格局,并带来难以解决的高风险的100/50万伏的电磁环网问题和复杂又危险的交直流并列问题以及稳定破坏和同时瓦解的严重隐患,直流一旦线路故障和单、双极闭锁,大量的负荷都将转移到难以承受的交流线路上,将造成电压崩溃和失稳震荡。

  交流电压越高,污染越严重,输送距离越远,越不经济,越不安全。电力线路具有明显脆弱的特征,电能除了不能储存和发、输、配、售同时完成的显著特点外,由于高空送电和电线裸露在外的原因,雷电、污闪、台风以及暴风雨都是其致命的威胁。特高压铁塔一般高达70多米,高度和导线数均是500千伏的2倍,相当一幢20-30层的高楼,强度大、承载重、安全系数高,特别是过江铁塔一般高140-200米,每一条过江线路一般都长达3-4千米,线路自重达800多吨,临江风力大,难以把握,一旦发生断线或重大灾害,一个40-50层楼高的铁塔的事故处理,岂是人力所能及;2008年冰灾500千伏电网几乎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1000千伏电网覆冰的安全问题更难解决。电网覆冰因气候原因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和我国东部,大都在大电网骨干枢纽区域和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全球变暖现象带来的极端气候的增加,覆冰凝雪灾害的频率将会增大。频率高,破坏大,抢修难,将各大区域电网紧密联接蕴藏着巨大的安全运行风险。

  电网系统庞大、脆弱、难以严密防御,是屡次现代化战争攻击的重点和主要目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都是如此。如果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或两者一并发生,我国将处于挨打的被动局面,且无法防守,如何应对?如果保持现有的六大分区结构、直流相联,则可大大减少风险和损失。

  为什么俄罗斯、日本、意大利三国少量的短距离的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都降压运行?应该严肃指出的是特高压电网检验成功与否的标准不能只有技术标准,更不是短期内就能检验的,噪音、工频磁场与工频电场等问题如何解决?必须深入论证。

  3.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重新认识西电东送的战略内涵

  一是坚持近送电、远送煤的客观规律,过长的特高压线路送电要慎重,要考虑受电地区的电网结构的坚强合理,采取煤电并举、输煤和输电相结合的方式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

  二是我国西部水电开发规模大,但是必须认识水电在枯水期出力降低3/4的现实,要在规划上加强水、火、核电的合理分工统筹。

  三是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和崛起,2020年后,将不是简单西电东送,而是东西互送,丰水期西电东送,枯水期东部的大火电、大核电要送西部的云南、贵州、四川,这是我国能源发展规划和电网输变电建设必须慎重研究和考虑的。

  4.注重区域电网建设,以长远眼光统筹考虑电网发展,研究借鉴电网发展的世界潮流

  加强区域电网的建设,改善电网结构,壮大区域、省电网实力。维护和加强区域电网管理体制,从产权上确立各区域电网公司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从结构上保障区域电网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从技术实力上强化区域电网公司的市场控制力量。形成区域电网、省电网相对独立、区域间电网直流互联,自主平衡,相互调剂余缺和事故支援,安全、稳定、可靠的现代化大电网。这是电网发展的战略方向。要下决心推动输配分开,实现电源结构多元化、输电线路区域化、配电体制地方化,从根本上解决电力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当前,美国以超导材料改造电网,以智能电网升级世界电网的转型,是关乎电源、电网、材料、制造和管理的一场综合性、历史性的变革,是获得先发优势,引领能源装备和技术潮流,其实现新的经济扩张的战略取向,值得关注和借鉴。

  (七)加强石油天然气勘探的投入,下大力气推动天然气管网骨架建设

  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达51%,在目前国际石油价格下跌时机,出手要快,要千方百计扩大进口,增加石油的战略储备。在加大石油勘探投入力度的同时,对国内石油、天然气矿井进行适当封存,油气储存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老石油矿井加设栅栏储存油气的方式,造福子孙后代。

  在天然气方面,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具有完善和坚强的天然气管网体系和市场体系,俄罗斯和英国北海等油气田的天然气直送欧洲、比利时天然气市场交易中心配置市场。国家要加大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的力度,加快对煤的气化使用的研究和运用,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要认真规划,抓紧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天然气管网骨架,培育和建立天然气市场体系,这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选择。

  (八)重视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调整风电发展思路

  目前,我国正在规划和建设6个千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基地,要搞“风电三峡”,这是需要慎重决策的。一是与电网的融合性问题还未很好解决。电力系统既要考虑电力平衡,又要考虑电量平衡。有关专家认为,风电有电力,缺电量,不稳定,年利用小时只有2000小时,所缺3000小时必须加装同容量的火电或水电机组随时弥补,当风电比重很小时,火电可以抽出部分容量,当风电比重较大时,必须同时重复建设火电机组。现在电网企业要求制定风电厂并人电网的技术标准,使得风电企业又面临提高造价的压力,技术标准一直未能出台。二是投资成本太大。如甘肃酒泉风电基地,远离受电区,风机投资370亿,若干与风机相匹配变电站和线路投资130亿,总投资达500亿,还没有考虑如何送电的问题及配套电网建设的投入。三是缺乏核心技术。目前全国几十家风电制造企业,只会做风头,其他关键设备都靠进口,运作模式都是找一个外国的合伙人,形成八国联军,把我们自己积累多年、形成一定规模的风电产业“边缘化”了。

  有关专家早已指出,我国风电发展的关键不是急急忙忙利用国外技术和设备建设很多风场,因为我国根本不缺这些“微不足道”的电量,而是要关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时机,集中有关力量,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在3-5年后给市场提供和国外机组相当水平的大型风电机组。

  风电发展要特别考虑利用模式问题。国际上没有大型风电基地的提法,且70%的风电都是接到用户的,根据我国实际,风电的发展宜走分布式接人用户和“直供”耗能企业的路径,一方面可将风电发出的低频、频率变化不定的电能经交流电整流后直接供给用户,另方面,我国新疆、内蒙古地区风力资源十分丰富,但这些地方经济相对不发达,用电负荷不紧张,风电多了不仅对电网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且由于当地电价低,电网对每度风电要补贴更多,会降低地区电网的效益,可走“直供”耗能企业的路径,这样可以免除并网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和风电上网所需的复杂设备,使风电设备造价大幅度降低。日本利用风电制氢的方式,值得借鉴。

  (九)抓紧太阳能的开发研究和利用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相对常规发电,单位容量价格高出几十倍,是长期困扰太阳能发展的高门槛。国家应集中力量加大太阳能的投入和研究深度,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降低太阳能发电的造价,中国将引领世界新能源浪潮,催生新一轮的经济复苏和繁荣。

  我国缺电的重要因素是空调负荷。国外电力负荷空调用电占1/3,目前我国各大城市一般已接近1/3,上海已超过1/3的水平,空调用电正在大规模地走向农村,用太阳能解决城市的公共照明用能,解决多年来电能空调负荷和调峰的沉重问题,已具备技术条件。抓紧太阳能的开发研究和运用,应该是我国能源发展的科技路线最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能热利用是一种最现实、最有前途、最能够替代化石能消耗的利用方式。怎样使本质上分布式的建筑用能和大自然中分布式的太阳热能更紧密结合起来,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与建筑理念、政策调控相结合的长期大课题。目前在我国农村降低价格,大力普及太阳能热水器是一项深受农民欢迎的扩大内需和惠民的好政策。(来源:《中国电力发展与改革研究》2009年第9期作者:杨名舟)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