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财经要闻 » 正文

经济形势专家谈: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工业化形势

日期:2009-06-2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

能源财经

2009
06/22
08:3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经济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 中国 工业化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是金融制度缺陷和金融行为非理性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爆发,而实体经济只是被殃及的池鱼。其实,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是“百年一遇”,就是因为其根源在于实体经济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应从整个经济机体的内在联系中认识危机的性质,寻找战胜危机的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的产业经济根源

  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以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发展达到巅峰时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处于高平台期;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扩张期。体现时代特征的三类产业——传统产业(主要是工业)、高技术产业(包括工业和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这三大产业均面临深刻的矛盾:传统产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发达国家传统产业面对成本上升压力却越来越缺乏机制弹性,层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业尽管具有技术优越性,但技术创新的巨大“创造性破坏力”缺乏有效的新商业模式支撑,导致投资人长期信心不足而倾向于风险性短线投资;金融服务业具有极强的自我增值能力,其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膨胀,系统性风险剧增。

  由此,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机制出现了明显障碍:第一,创新机制出现创新不足与创新失度并存现象,其基本原因是创新外溢和创新风险导致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因创新者可以转嫁失败风险,又导致一些领域创新失度。因此,世界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前景不明。同时,虚拟经济吸纳大量投资资源,并积累起越来越大的风险。第二,由于体制机制趋向于缺乏弹性,企业特别是巨型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衰减,赢利能力高度依赖于金融虚拟经济及其支撑的“资本运作”(兼并、收购、剥离、重组、证券化等),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整个经济机体就可能发生严重的系统性风险。第三,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市场渗透能力都呈现缺乏适应性和扩张力的疲态,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结构和社会(居民)财富结构巨大变化的现实,表现为销售乏力,因而不得不越来越依赖于信贷扩张。

  我国工业化的广阔空间决定了经济增长的乐观前景

  国际金融危机反映出发达国家的产业根基存在深刻矛盾,它们只有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技术路线方向、升级路径和机制模式等问题,经济增长才会有长期的乐观前景。那么,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近30多年来,工业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最深刻的领域,也是我国目前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但是,我国工业化的过程还没有完成。尽管从经济产出的构成看,工业已经占有很高比重,似乎已达到工业国的标准(其实,我国工业的比重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曾经达到的比重),但从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看,农业仍然占很高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主要是工业转移的过程远未完成。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解决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和长远的经济社会问题,都高度依赖于重化工业的长足发展。只有形成发达的重化工业,才能解决我国城镇化、交通运输、资源开发、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国土治理以至国家安全、民生福利等问题。所以,建设更为强大的工业,仍然是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而且,从工业本身的技术特征看,我国工业总体上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时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加工业投资和扩大工业规模仍然具有客观必然性和效益合理性。这是各地具有发展工业的强烈愿望的经济学根源。

  当然,工业增长和发展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对此应有科学的认识。工业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所面临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本质上是由于工业率先改革开放而其他大多数领域相对滞后所产生的,不应都被归结为工业发展本身的问题。例如,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开发利用制度等的变革落后于工业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不应被归结为工业发展的恶果。人们常常指责工业消耗了资源。其实,从根本上说,恰恰是工业创造了“资源”:地球上以及太空中的物质是“资源”还是“废物”,完全取决于工业技术能力和需求。如果没有工业,地球上的大多数物质都不是“资源”。有了发达的工业,才能节约或高效率使用地球物质,包括土地、水、矿物等。人们还常常指责工业破坏了环境。其实,工业是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工业,人口密集的我国不可能保持青山绿水,荒凉贫瘠的土地难以成为适合人群居住生活的地方。有了发达的工业,保护和改善环境才能成为现实和可行的目标。

  工业增长还是解决最大的民生问题——就业的最有效方式。在现阶段,工业发展的民生意义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工业化,使数亿中国人能够越来越多地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但13亿中国人中的大多数(主要是农民)仍在期待着工业文明到来,期盼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化不仅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且是最大的民生事业。

  可见,从我国工业化的性质和进程可以看出,工业化仍然具有广阔空间,这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乐观前景。因此,只要科学认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就可以树立起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

  工业增长和发展对于摆脱危机冲击具有关键作用

  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大体将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政府实施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稳定宏观经济供求,遏止经济下滑。第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受危机冲击后,完成调整过程,适应变化的环境,恢复和提升竞争力,逐步进入良性经营状态。第三,部分产业出现增长回升并趋于稳定,相关经济部门(房地产、股市等)恢复常态。第四,国际市场景气回升,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当前的工业运行数据显示,我国正处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过渡的时期。世界之所以对我国抱有很高期望,主要就是因为,不仅在第一个阶段而且在第二和第三个阶段,我国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很显然,其中工业和工业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可以说,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就是我国工业进一步增强和发挥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从根本上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归根到底依赖于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将看到:

  ——经历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以GDP或者国际贸易总额计算)将显著提高。2009年,我国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我国从自由贸易的被动接受国成为积极捍卫国。过去举着“自由贸易”大旗并动辄指责我国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国家,将不得不承认我国以极大的努力执行和维护了自由贸易原则。

  ——我国基础设施实力将大大增强。在应对危机中,我国超常规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成为基础设施最雄厚、投资和发展条件最优越的国家之一。可以预期,世界资本、技术和人才将更大规模地流向我国。

  ——资源环境压力在短期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一些在资源严重供不应求、资源价格高涨时期办不成的事,现在也许正是解决问题的难得良机。同时,国际资产价格大幅度调整,为已经积累了一定实力的我国经济特别是给一些具有相当优势的我国企业提供了国际战略选择的机会。

  ——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显著增强。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精洗”,我国产业将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具有世界影响的我国企业数量将大量增加。

  我国工业创新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无论是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实现经济长期发展,我国工业都有大有作为的空间。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工业必须在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实现关键性的创新突破。

  形成节能和节约资源的技术创新机制。其中特别要形成高度外溢性(公益性)的技术创新机制,解决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现代产业体系的特点是:大规模创造和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以发达的工业技术为基础,使地球上更广大的空间成为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建立产业升级的创新机制。在现阶段,我国没有“夕阳产业”,应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升级的意义不仅仅是产业间升级,更重要、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产业内升级,即工艺升级、价值链升级、产品质量升级,以形成“精致制造”的工业素质。因此,明确产业升级的方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正确选择产业升级的可行路径。我国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低端—高端”替代过程,而是沿着竞争力优选路径(不断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推进。

  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结合。应形成有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效结合的制度环境。例如,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环保产业等的发展都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因为,工业创新只有以商业投资信心为基础,才能成为可持续和高效率的活动,成为推动工业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动因。

  

  总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具有深刻的产业经济根源。我国坚实的产业根基和广阔的工业化空间,是我们可以率先摆脱危机的可靠基础和有利条件;而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是我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我国工业经历过市场竞争的风浪,不仅可以成为抵御危机的中流砥柱,而且能够发展成为更强大、更高效、更清洁的现代工业体系。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