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研究报告 » 正文

中缅能源管道:破局印度洋

日期:2009-05-25    来源:《商务周刊》  作者:《商务周刊》

能源财经

2009
05/25
17:2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能源 中缅

  100多年前,帕汤半岛上的实兑(Sittwe)还只是个小渔村,位于缅甸联邦西部沿海加拉丹河口,濒临印度洋孟加拉湾的东北侧,南面是海上咽喉要冲马六甲海峡。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这里如今发展成为了缅甸西部最大的深水港口,20万吨的油轮可自由进出。

  几十年来,实兑港附近的海域不断有大型石油天然气田被发现,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石油公司已经在这里开始勘探和开采油气资源。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港口将会更加繁忙,挂有五星红旗或其他国家国旗的巨型油轮会载满原油从非洲、中东等地经印度洋驶来,驳港进入即将建设的油轮专用码头,并输送原油到离港口不远名叫皎漂(Kyaukpyu)的小岛上一个巨型石油天然气储藏基地。

  最近几年里,不断有中国的地质专家、港口工程师和官员来到实兑和皎漂,对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实地考察和勘测选址,云南省政府也曾多次与缅甸外交部、交通部、能源部、建设部等相关部门进行过接触和深入沟通。

  最迟到2013年,以这里为起点,来自非洲和中东的石油以及产自缅甸的天然气将通过长达900公里的输送管道,经过缅甸曼德勒、云南瑞丽,直达中国西南重镇昆明。

  3月26日,中缅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根据协议,石油管道将耗资15亿美元,天然气管道耗资10亿美元。工程很快将启动,预计将于2013年竣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企业,拥有该项目50.9%的股份,其余股份由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持有。

  动议了4年多的中缅能源通道出笼,被认为是中国打破岛链、化解“马六甲困局”的一步妙棋。虽然这一大通道一如当年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以及试图打通中巴伊能源大通道一样引起某些国家的不安,但中国获得印度洋出海口的决心已经不可动摇。

  铺管印度洋

  中缅油气管道的最初动议来自于学界。最初研究这一项目并形成报告的是云南大学的三位专家,能源安全问题专家吴磊,东南亚问题专家李晨阳,和当时的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瞿健文。

  2009年4月30日,已是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的瞿健文刚刚从缅甸参加完瓦邦和平建设20周年活动回滇。他对《商务周刊》回忆,2003年以来,随着海盗猖獗和多国力量加入这一地区的角逐,马六甲海峡变得异常敏感,对于大部分进口石油需要经过这一连接南海和安达曼海的狭长水道的中国来说,石油运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而在当年11月2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第一次提到了石油经济安全的概念。国内进口原油的4/5左右都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而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因此必须从新的战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石油能源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为破解马六甲困局之道,中国先后在议与已经开始推动的一些项目方案,包括从巴基斯坦直达中国新疆的中巴输油管道,从孟加拉国吉大港通往中国西藏的中孟输油管道,泰国向中国和日本推销的克拉地峡方案,这一方案意在打通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还有一个方案是一直磕磕绊绊的中俄之间的泰纳线输油管道和中哈石油管道。

  瞿健文指出,由于地址和气候等因素影响,中巴输油管道和中孟输油管道希望渺茫,而泰国的克拉地峡方案由于没有得到中国和日本的积极回应也没有任何进展,北上俄罗斯的输油管道,则由于日本的干扰一直一波三折。

  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耗国,这一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已经超过1.2亿吨,其中90%以上的原油进口量是通过海上运输的方式进行的。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飙升和日益严峻的石油运输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学界和政府的关注,瞿健文和他的两位同事也开始讨论和研究中国是否可以通过缅甸打通一条通往印度洋的输油管道。

  2004年7月,缅甸联邦政府总理钦纽访华,瞿健文他们认为应该就钦纽访华的机会向中央提交一个报告,建议在其他能源通道难以有进展的情况下,考虑一个南下缅甸的战略,在中缅之间修建一条石油安全运输管道。

  经过了5个多月的紧张调研和工作后,三位云南学者完成了一份《关于修建从缅甸实兑到昆明输油管道的建议》,并在当年8月提交给国务院。该建议遂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三位学者的建议得到了正在寻求区域经济突破的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瞿健文称,省委书记白恩培马上对建议报告做了长篇批示,称完全赞同三位学者建议,并专门听取了三位学者的当面汇报;随后,时任云南省常务副省长的秦光荣也专门召集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瞿健文和吴磊,研究部署项目的推动。

  该方案也得到了缅甸的积极回应。2005年7月的第二次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会议上,缅甸政府主动提出希望加快与中国能源合作进程。在双方努力下,中国国家发改委和缅甸能源部签订了中缅原油管道合作备忘录。

  但随后的进展也出现坎坷。由于缅甸国内政局不稳和西方对缅甸军政府的经济制裁,以及该项目会涉及到周边复杂的地缘政治,以及与印度等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不少人对这一项目表示担忧,而最初虽然中国三大石油公司都对此项目态度积极,但由于担心政治风险和投资风险,也未大力推动。

  事情到2006年才出现转机。2006年1月,缅甸总理梭温对中国进行访问时,中缅双方签署了一份天然气贸易备忘录,该备忘录里明确提到,计划修建一条到达中国昆明的天然气管道。当年的全国“两会”上,91名来自云南的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云南省代表团关于修建中缅石油管道和在云南建设石油炼化基地的建议》。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建造从缅甸实兑到云南昆明的原油管线。一年后,中缅输油管道项目就作为“十一五”规划四大油管之一,通过了发改委的最终审议。

  2008年1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缅甸国家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和韩国大宇国际集团公司签署三方协议,缅甸每年将向中国出口4亿立方英尺(约1133万立方米)天然气,供应期限长达30年。此前,三大石油公司都向国家能源局提交了自己的竞争性项目方案,最终国家选定了中石油的方案,确定由中石油担任中缅油气管道的业主单位。

  不太平的佛国

  林锡星,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是出生于佛国缅甸的华侨,从小生长在伊洛瓦底江畔。他曾多次到实兑港等地考察,近年来一直在撰文支持推动中缅能源通道。

  “对于中国来说,中缅能源通道除了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意义外,还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林锡星说,“与绕道马六甲海峡相比,从非洲和中东来的石油,走缅甸通道要近1200多公里。”

  自建议出笼后,云南省一直在不遗余力推动这一跨国项目。林锡星称,如果云南省能以中缅输油管道为由头建设相配套的石化基地,那么西南内陆地区将率先拥有以石油炼制为龙头的世界级石化一体化基地,这对于一直缺乏重工业基础的云南省来说至关重要。

  云南省发改委能源局一位官员告诉《商务周刊》,中缅输油管道获国家批准后,云南省已经将该项目列入省政府建立责任制推进的20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一,成立了以省长秦光荣为组长的中缅油气管道及炼化基地建设项目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副组长由两位副省长和一位政府秘书长以及中石油一位副总经理担任。在此前后,该项目可研报告、审批立项、征地拆迁、后勤保障服务等工作都陆续开展起来。

  2009年云南省人大审议通过了《云南省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08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该草案表示,今年云南将配合国家做好中缅石油管道及炼化、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云南省内成品油管道和石油储备库的建设,目标是建设年输送能力2000万吨的中缅原油输送管道,配套1000万吨/年炼油和80万吨/年乙烯一体化装置。

  而为了进一步推动该项目,云南方面和中石油走到了一起。2007年5月,云南省副省长李新华调任中石油副总经理、党组成员,这一人事变动被外界解读为双方已就中缅能源管道项目开展深度合作。

  与此同时,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海外投资环境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告诉《商务周刊》,2008年9月初,中石油与缅甸方面即进入商务谈判阶段,总体进展顺利,缅甸政府将管道的控股经营权交给了中方。中石油还派专门工作小组到中东落实石油来源、数量等事宜,目前,双方仍在就具体建设方案和相关费用分担等问题展开更深入的谈判。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缅甸方面将从未来的油气管道中获得巨大利益,除了港口、仓库建设和管道铺设费用全部由中方承担外,丰富的缅甸油气资源也将通过向中国的出口为缅甸带来巨大利润。熟悉缅甸的林锡星称,缅甸石油天然气储量非常丰富,是全球第十大天然气储藏国,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也达到32亿桶,目前还陆续发现了一些储量极高的天然气田。

  从2001年开始,中国石油公司进入缅甸油气领域,由于中缅间多年的友好关系,目前中国已成为缅甸能源领域最大的外来投资者。这也颇令美国和一直争夺缅甸的印度感到压力。随着中缅油气管道正式浮出水面,更让这些国家如芒在刺。而此前,缅甸国内民主进程和政治局势也让不少人士对中缅油气管道持否定态度,直到记者采访时,仍有专家认为这一项目存在巨大风险。

  但林锡星和瞿健文以及中石油都对未来的投资持积极态度。瞿健文等人的最初建议报告里,他们并没有就项目的风险进行研究。后来,中石油委托他们专门就项目风险进行了调研。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不论从缅甸国内的政治风险,还是西方的经济制裁、周边地缘政治以及其他投资风险看,中缅油气管道项目都不会有很大风险。

  “我们研究认为,缅甸的军人政权,不论是直接统治,还是间接统治,军人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力量对比中占有绝对优势,有能力控制整个国家的局势。我们当时的判断就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至少在10—15年,缅甸政局不会发生大的更迭。”瞿健文说,缅甸经过2007年的“袈裟革命”和2008年的“纳吉斯风暴”,军政府仍牢牢掌握政权。

  “而且,缅甸国内的民族和解进程与民主和平建设是大势所趋。”瞿健文刚刚受邀参加了缅甸瓦邦和平建设20周年活动,他对于缅甸未来的国家和平信心十足。他告诉《商务周刊》,瓦邦曾经是缅甸最大的反政府武装,1989年与政府签订和平协议,开始搞和平建设,20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缅甸国内10多支大的反政府武装都与政府签订了和平条约,缅甸的民主和平进程取得了很大成就,只有一支克伦民族联盟在和政府对抗,但该支军事武装规模较小,只有三五千人,主要集中在缅泰边界,且有很多小的分支,在政府军的强大压力和分化政策下,不少已经向政府投降了。

  林锡星也一直在关注缅甸的国内政治形势,他对于缅甸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告诉本刊,缅甸军政府在“还政于民”方面正在采取一些实质性的行动,比如释放政治犯、加快新宪法的制定,2008年,缅甸还通过了宪法公投。

  “在西方支持下的还有一些民主人士和反对派,但也很难成气候。”瞿健文注意到,美国也开始在调整对缅甸执行多年的经济制裁政策,“今后美国的对缅政策虽然不会放弃制裁,但肯定会有所松动”。

  即使美国不改变对缅政策,从过去几年美国积极推动安理会讨论缅甸局势屡屡失败看,“美国提出的有关缅甸的一些决议草案连它的东盟亲密盟国都不敢苟同,更何况中俄等国家的强烈反对”,在林锡星看来,即使有一天缅甸成立民选政府,缅甸政府也仍然会把维持良好的中缅关系作为其施政的重要基础之一,中缅关系不会走向破裂。

  而对于地缘政治风险,直接与中国争夺缅甸的国家是印度。由于缅甸地处东南亚和南亚之间的战略要冲,印度一直在控制安达曼海方面怀揣野心,并设立了面向孟加拉湾的海军东部司令部,还在安达曼群岛部署了拥有多艘航母和潜艇的基地群。为争夺缅甸的油气资源,印度方面投巨资援助缅甸建设实兑港,而一直以来,缅甸国内需要的柴油全部自印度进口。

  外媒也认为,中国在缅甸油气管道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肯定令印度颇为不快。瞿健文也认为,在印度看来,中国正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寻求更为宽泛的影响力。但他指出,从未来的中印间竞争和国际外交态势看,未来中印之间仍会以竞合为主。

  印度洋的局

  在西方战略家们眼里,中国正在就自己的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开展一场庞大的国际外交行动,这一战略的核心除了构建破解马六甲困局的新能源安全运输通道外,还有在这些能源通道背后所要寻求的“印度洋出海口”,以突破美国多年在太平洋实施的“岛链战略”。

  2006年初,美国军工承包商艾伦·汉密尔顿向五角大楼提交了一份题为《亚洲的能源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正在从中东到南中国海的海上通道沿线建立战略关系,从而显示出保卫中国能源利益和实现广泛的安全目标的一种防御和进攻性态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国际问题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其实一直在寻找新的出海口,以突破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封锁,找到安全系数更高的贸易运输通道。

  1988年,缅甸军政府依靠武力接管国家权力,引起了西方的不满,美国等国家开始对缅甸进行经济制裁,并支持缅甸国内的民族民主联盟反对军人统治。1991年,缅甸总理访华,希望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得到中国的支持,并提出缅甸可以作为中国的出海口。

  这也正符合中国的战略意愿,而云南方面也一直在为打通中缅陆水联运通道做准备。早在1980年代中期,随着中缅、中越边境贸易的扩大,云南省内一些专家学者就提出恢复中越铁路运输和打通对缅贸易通道的建议。1990年代初,云南省一些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始对云南的对外通道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往来的日渐频繁,云南“国际大通道”战略目标开始逐渐形成。

  但对于中国提出的陆水联运思路,缅甸方面由于担心国家主权形象,而最终没有达成实质协议。

  采访中,记者还从云南方面了解到,云南有关学者和官员在1990年代还提出了一个“第三亚欧大陆桥”方案,设计者们希望第三亚欧大陆桥通过AMBDC机制(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下的泛亚铁路西线,把亚洲南部和东南部连接起来,使整个亚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广大地区第一次通过铁路网完整地联系起来,成为中国南部沟通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的又一便捷和安全的陆路国际大通道。但由于操作上的难度,“第三亚欧大陆桥”方案也一直未有实质进展。

  随着中缅能源管道项目日渐清晰,沿着这一能源通道方向的“印度洋大通道”方案开始出笼,云南方面的战略专家认为,目前中缅石油管道已经在启动之中,沿这个“油路”建立交通运输网络,可算是顺势而为。

  2008年11月,中国农工民主党曾组织调研组深入云南,就建设直达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进行了多次调研,并就此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有关提案。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还专门召集在京的云南政协委员就建设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召开专题会议。

  提案中的印度洋国际大通道,是指经云南连接珠三角沿海港口群、西部腹地和印度洋之间的陆路通道,是沿中缅输油管线走向,以航空为先导、以陆路为基础、以水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条大通道最终直达印度洋岸边的皎漂港或实兑港。

  除了从缅甸南出印度洋,中国从南亚北出印度洋的一个重要出海口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由于中国的援建和战略位置重要,这个曾经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马克兰地区的小渔村也一直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的重点关注。

  与缅甸实兑港一样,瓜达尔港也具有重要的地理战略地位。瓜达尔距离全球石油供应的主要通道———霍尔木兹海峡大约400公里。更重要的是,瓜达尔距离中东石油主产国伊朗只有72公里,紧扼从非洲、欧洲经红海、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通往东亚、太平洋地区数条海上重要航线的咽喉。

  美国对瓜达尔港垂涎已久。早在1990年代初,美国就曾向巴基斯坦政府提出租借瓜达尔港作为其航母基地,但遭拒绝。正因如此,美国非常留意中国在瓜达尔港的投资。汉密尔顿在其《亚洲的能源未来》报告中称:“中国在瓜达尔港有战略意图?中国正在加强军事力量并采取‘珍珠项链’式的战略,瓜达尔港是从孟加拉国、柬埔寨一直延伸到中国南海的一串珍珠中的第一颗。”

  从2001年开始,中国介入到这个深水港的建设和开发,2007年3月,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正式竣工。中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一位战略专家称,瓜达尔港是中国北出印度洋的一个重要战略安排,除了规划中的中巴石油管道,更长远的规划是沿着这一管道方向的中巴陆上交通大通道,以及在未来打通中国从巴基斯坦通往伊朗的大通道。

  中巴大通道不只让美国感到如鲠在喉,“也让巴基斯坦的近邻印度神经紧绷”。国家发改委宏观院这位交通运输战略专家称,中国从南海到中东的“珍珠项链”战略,对南亚印度虽然不构成威胁,但一直令与中国关系微妙的印度狐疑。

  虽然这一系列战略部署会遭遇阻力,但多位专家认为,在未来,中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寻求新出海口和构建新的战略通道的步伐必须加速。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中国政府的外交能力以及国际战略部署能力也是一种难得的考验。”上述中国社科院的国际战略专家说,“在未来,这更关系到中国的远洋战略。”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