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市场观察 » 正文

地缘能源共同体:大国兴衰之道

日期:2008-08-26    来源:中国金融网  作者:陈强博士

能源财经

2008
08/26
09:2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地缘能源 能源消费

    地球人作为已知宇宙中目前独一无二的基因文明智慧,在数十万年来的演化中经历了如陨石撞击、小冰川期、火山地震、瘟疫横行、连年饥荒及无数人类之间战争的磨难,适者生存,逐渐形成了图腾文明、部落文明、流域文明、民族文明、国家文明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一瞬间的过去百年,国家文明可谓登峰造极(截止到2008年,全世界共有224个国家及地区,其中主权国家193个),国家之间的生存与竞争发展趋势,例如象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专著中指出的一百多年来世界现代史就是一部石油竞争的历史一样,预示着受地缘制约的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需品即资源包括能源、附属品如经济、贸易及生活方式等,正在导致整个世界的国家文明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合纵连横,从全球范围如联合国机构、世界银行、世界卫生/贸易组织,到区域的经济共同体如欧洲经济共同体、东盟和上合组织,到行业的利益共同体如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国际能源署,到社会文化的无数交融创新,远远超出了国家文明的范畴。人类社会的这个发展趋势,包括最新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能源和粮食准危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等等,与数千年以来特别是中华民族先哲们所预示的“世界大同”及当今中国模式普世价值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有本质上一致,其长远目标(我们理解为千年尺度)归属于星球(全球)文明再终极到星际文明,其过渡时期(我们理解为百年尺度)归属于如若干学者近年提出的地缘文明。数百年来大国兴衰,无不与把握和运用这个趋势息息相关。本文仅就能源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探索地缘能源共同体的合纵连横和发展格局。

  地缘文明的能源格局

  五百年来九个大国的崛起和衰落,是近年来相当热门的社会发展探索议题。从民族意志到国家政体及经济模式,多有论述。对于从中国三十年社会大实践归结起来的中国模式及其“五政和谐、五经并举”内涵,世人更为关注的是其普世的扩展性、包容性和可复制性。要深入探索上述的议题,从跨超民族意志及国家政体的地缘文明范畴里会更好领悟些。我们因此抛砖引玉,仅探索地缘文明里的能源格局。

  根据地缘文明的“东亚、欧洲、欧亚、南亚、美洲、非洲”的划分(阮炜:《地缘文明》,2006),我们来概述当前世界的六大地缘能源共同体。

  (一)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或欧佩克)

  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发起的五个石油生产和输出国家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目前有13个成员国,包括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安哥拉和厄瓜多尔。显然,这是个既体现地缘因素(中东产油国为主)又包含行业共同利益(其它产油国)的能源经济共同体。它的诞生是上世纪上半叶这些产油国与西方跨国石油公司肆意掠夺开采的长期斗争的结果。过去五十年来,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市场稳定起到了“压舱石”作用,它曾作为地缘政治的武器即1973年的中东石油禁运而彰显其能源政治及经济角色,它同时在探索与新兴产油大国俄罗斯的强强合作。

  当前,世界前五名跨国石油公司(ExxonMobil, BP, Shell, ChevronTexaco, Total)拥有的探明油气储量为784亿桶,石油输出国组织有七个国家每个的探明油气储量都比世界前五名跨国石油公司的总和还要多。石油输出国组织前十名的总探明油气储量是12419亿桶,是世界前五名跨国石油公司的总和的16倍,占世界探明油气储量的百分之七十。石油输出国组织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贸易量(当前的日供应量是8800万桶)的百分之六十,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石油输出国组织作为一种地缘文明载体,将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剂”的作用扩充为崛起的地缘政治力量。它在未来百年间将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其它产油国(俄罗斯、中亚、非洲等)的竞争、新能源的崛起和替代、能源金融的操纵权、还有产油国本身政治经济模式对全球经济化的适应与改革等等。最近几年,石油输出国组织针对这些现实和潜在的挑战,正在策划实施一系列新的能源谋略,例如:

  (1)海湾六国拟成立统一货币“海元”,抢占能源货币金融的制高点;

  (2)加大清洁能源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筹备“天然气欧佩克”;

  (3)力争吸纳新成员如苏丹等新产油国,建系列海外油库控制市场影响力;

  (4)加大成员国石油勘探开发投资,成立欧佩克基金会支持发展中国家;

  (5)将雄厚的石油美元财富投放到新能源研发及产业化,保持其竞争力。

  (二) 北美能源共同体

  我们上一篇文章专门论及美国的能源独立纲领与实施形态,其实它就是地缘文明意义的北美能源共同体的核心组成,而已经实施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就是北美能源共同体的另一种表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的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同时亚洲的日本经济及“四小龙”经济迅速抢占世界包括北美市场,导致美国决意创建自身为核心的、能够与其它经济集团竞争的区域经济集团,这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原动力。从1986年起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开始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北美自由贸易区体现了(1)大国主导;(2)南北合作;(3)双边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4)地区扩展性,指适合于扩展到整个美洲。总体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促进了北美经济的繁荣,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经济化的有效缓冲和渐进阶段,同时为世界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树立了可借鉴的途径。

  同样,当前美国从国家利益布局到行业市场都离不开国外石油(进口量占全国消费量的百分之七十),所以,美国从政治、军事、经济、金融和产业等方面逐渐统一到“能源独立”的旗帜下,实质上又是一个(1)美国主导;(2)北美能源优先,然后扩展到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步骤;(3)合作者享受北美自由贸易区政策优惠;(4)抢占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化;(5)稳定石油美元的货币金融统治地位的“北美能源共同体”。自2006年以来,美国的前五名石油进口来源地是:

  第一名:加拿大(2006年日出口石油量到美国:182.5万桶);

  第二名:墨西哥(2006年日出口石油量到美国:147.5万桶);

  第三名:尼日利亚(2006年日出口石油量到美国:129万桶);

  第四名:沙特阿拉伯(2006年日出口石油量到美国:121.6万桶);

  第五名:委内瑞拉(2006年日出口石油量到美国:103.6万桶)。

  墨西哥和加拿大都具有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但鉴于资本实力、产业技术和市场扩展的不足,亟待合作。美国本土的大片联邦保护区也是油气资源丰富,今年作为美国大选年的能源政策谋略如开放近海石油钻探就是其中的新动向之一。

  总之,高调吆喝的美国能源独立和低调实施的北美能源共同体是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超级大国的能源之最低纲领,其通过政治谋略和军事霸权的能源之最高纲领,通常包含在所谓国家利益里,不言而喻。


  (三) 欧盟能源共同体

  如果说美国的联邦制代表了二十世纪国家文明的顶峰即超级大国,从欧洲经济共同体演化的欧盟开拓了二十一世纪的地缘文明的先例,欧元货币的五年来正式发行已经有世界金融“半边天”之势,借英国航母建欧洲舰队的欧军已见雏形。同样,欧盟能源共同体是其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分。

  欧洲自身能源资源匮乏,欧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户,能源基础设施老化,内外能源市场失衡。目前欧洲的能源进口占其总消费量的50%以上。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那么在未来的20~30年里,其能源进口将达到占其总消费量的70%,特别是天然气,欧洲进口将占其总消费量的80%,严重威胁欧洲的能源供给安全。因此,在2006年春季欧盟峰会上,25个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共同提出了建立“创新型欧洲”的设想,能源的研发与创新是列入欧洲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即欧盟能源共同体。其能源发展战略明确规定如下十项政策与措施:

  (1)努力研发新能源技术,加速生物能、氢能、太阳能、风能等新技术的转让、试验与应用;

  (2)加大先进核能技术的研发,周密筹划和实施ITER计划;

  (3)各成员国密切合作,执行欧盟第七个研发框架计划中的能源项目;

  (4)加大研发CO2捕捉和储存新技术,努力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

  (5)认真实施欧洲能源技术战略行动计划,不仅为欧洲未来提供能源新技术,而且还要为欧洲和世界能源新技术市场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确保欧洲能源企业的新一代技术和工艺位居世界首位;

  (6)各成员国、各地区的能源研发计划须与欧盟的总体研发战略接轨,避免重复浪费,不断提高欧洲能源整体研发与创新水平;

  (7)建立欧盟能源研发与创新平台,把生物燃料、氢能、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清洁煤及电网等领域的研发与创新纳入到该平台中,制定欧洲共同研发与创新战略、政策和措施;

  (8)在能源研发计划与财政方面,欧盟与各成员国须紧密配合,共同集成最急需项目,明确分工、相互交流、合理利用有限的人力和财力;

  (9)充分调动欧洲投资银行的投资积极性,努力促进能源研发为欧洲和世界能源新技术市场的开拓作出更大的贡献;

  (10)认真执行“欧洲智力能源”计划,为排除适应能源新的、有效的技术应用中的非技术性障碍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机制。

  现代欧洲文明以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欧盟能源共同体的使命是开创“后工业革命”,以图摆脱欧盟对传统能源及进口的过度依赖。欧盟新能源政策主张开源节流,从可再生能源开发、提高能效和温室气体减排三个方面分别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在2007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形容说,“能源新政”将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

  但是,欧盟及其能源共同体,有一个致命的地缘弱点,就是目前它四分之一多的能源依赖于其地缘政治和军事竞争对手俄罗斯国家。近十年的欧盟扩张吸收前苏联成员国和北约东扩挤压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空间,最近的俄罗斯与美国和欧盟利益代言者格鲁齐亚的地缘冲突就是实例之一,美国与波兰借机签署反导协议更刺激了俄罗斯部署核武器对抗的危机。这些冲突的缓解有待于欧盟的地缘外交和政治智慧。换言之,当俄罗斯和平地成为欧盟的核心组成之一的时候,欧盟的能源安全和战略实施才能真正实现。

  (四) 上合能源共同体

  2001年6月15日,六个国家即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上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近年来,增加了四个观察成员国包括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按照上合签署文件,上合的使命是该区域各国合作反恐和加强经贸,但国际上普遍认为它是该地区各国国家安全与利益的共同体,不少媒体用极端语言更称之为“东方北约”或者“东方欧佩克”。

  毫无疑问,上合是欧亚大陆枢纽和中亚地区的利益共同体,自古有“横跨欧亚得天下”的地缘重要性。就能源而言,上合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石油资源,是除了石油输出国组织之外的两个最大石油出口国家。如果作为观察成员国的伊朗等一旦被批准作为上合正式成员,据不完全统计,上合十个国家的已探明油气储量将超过7000亿桶,而且其整体勘探程度比起世界其它地区相对不高,还有巨大的储量潜力。因此,过去七年来,上合国家能源部长和总理级别在筹备上合能源俱乐部平台上取得了许多实质进展。与此同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已经全面展开。

  (五) 非洲能源共同体

  1963年,非洲统一组织成立。1999年,非洲统一组织第四届特别首脑会议通过《苏尔特宣言》,决定成立非洲联盟。2002年,非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继欧盟之后的世界上第二个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全洲性利益共同体。非洲联盟能源委员会因此致力于非洲能源的共同开发和协调行动。

  非洲能源的最新进展可从过去几次非洲石油大会的不断受重视当中解析出来。《石油非洲》于2004年首次召开大会,于2006年召开第二次大会,于2008年3月在南非开普敦市召开第三次大会,数十个国家的代表与会。国际能源署(IEA)代表认为非洲已经成为很有前景的石油地区、全球石油需求会加剧转向非洲。 非洲目前有十四个产油国家,其中四个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非洲的整体勘探程度很低,石油开采包括各国国家石油公司和风险合作的跨国石油公司,但已经具备日产九百万桶和出口四百万桶石油的能力(尼日利亚,安哥拉,苏丹,埃及等),具有日产一千五百万桶石油的潜力,但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非洲联盟能源委员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大在非洲国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话语权,加速非洲石油工业的本土化,使非盟能源共同体真正发展壮大。中国和俄罗斯近年来都非常重视与非洲各国的能源合作,例如俄罗斯与北非产油国的合作,中国与苏丹和安哥拉等产油国的合作。

  (六) 东亚和南亚能源消费国联盟

  东亚和南亚的总人口超过35亿,其中,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是四大能源消费国家,每年的石油进口量接近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的东亚和南亚能源消费国联盟,但因其对能源市场和价格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已经有各种努力来建立能源消费大国的某种利益共同体,参与稳定市场及其价格。

  传统上,国际能源署(IEA)是由发达国家中的主要石油消费国所组成。鉴于中国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重要角色,近期有可能接纳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而加入。 2008年6月,包括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的五大能源消费国家在日本举行了能源消费国大会。这五个能源消费国每年的石油进口量接近世界总量的一半。会上,五国能源部长发表了联合公报,五国将在五个方面深化合作: (1)能源结构多元化;(2)节能提效;(3)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合作,促进全球能源安全;(4)通过更好地信息共享,提高市场数据透明度,加强石油市场稳定;(5)鼓励五国间在能效、替代能源和运输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商业合作。

  我们认为,要使能源消费国联盟有效地有影响力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及世界石油市场对话,需要以下三方面的实际措施:

  (A)石油消费国联盟成立区域能源主权基金,用于抗衡国际上专门从事于石油市场过度投机兴风作浪的石油金融炒作;

  (B)各国除了自己的多级石油储备之外,应该与石油产油国广泛开展海外油库和中转枢纽储备的合作,这些储备的增储和释放才会起到价格稳定的效果;

  ( C )  加快能源结构多元化和石油替代能源的产业化,增强石油市场价格的话语权。

    毫无疑问,上述这六大地缘能源共同体的合纵连横,构成了当今世界能源政治、能源经济、能源金融和能源产业市场的动态格局。除了美国继续强化其能源战略之外,国际上看好的所谓“金砖四国”即巴西(既有刚发现的海上大油田,又是甘蔗乙醇燃料的世界第一大国)、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都在极力谋取地缘能源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作为其大国永存发展之道。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