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财经要闻 » 正文

油价下跌蕴含潜在金融风险

日期:2016-03-12    来源:经济观察报

能源财经

2016
03/12
12:5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能源财经 油价下跌

3月7日,国际原油基准价布伦特原油(Brent crude)价格跳涨5.6%,至每桶40.96美元。这是3个月以来的最高点,相对于今年1月中旬一度跌破28美元的谷底价格,国际油价在不到两个月里已经反弹超过50%。

一方面主要石油需求国中国经济2016年预计没有那么悲观,当然,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等几个全球最大产油国在今年2月中旬达成协议,同意冻结原油产量,也是国际油价近期出现反弹的原因之一。

石油价格自由落体般的下跌构成了过去近两年里全球经济运行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很可能还将延续一段时间。

“第四次石油危机”没有发生

故事的开头本来是截然相反的。

上一轮石油价格景气周期的峰值出现在2008年7月,也就是雷曼兄弟破产的前夜,当时每桶价格飙升至147美元以上。之后,随着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油价也迅速回调至每桶90美元以下。而2010年底爆发并席卷整个北非和中东地区的政治不稳定,更是从一开始便让大多数人担心“第四次石油危机”的到来。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共发生过三次严重的石油危机,每一次都与中东地缘政治动荡有直接关系。

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导致油价在 1973-1974年间上涨了约200%,由于美国在4次中东战争中均采取支持以色列的态度,使得中东石油输出国联合展开石油禁运的报复行动;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政权以及1980年9月爆发的两伊战争致使油价1979-1981年的两年里上涨了大约100%,1980年4月创下的每桶39.5美元的当时最高价格记录,按通胀因素调整后直到2008年才被打破;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油价在海湾战争爆发之前那段时间里攀升了30%……

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次也不例外。

如果说突尼斯、埃及等基本不出产石油的阿拉伯国家的政局动荡就已引起市场人士警觉的话,2011年初,占全球石油产量2%的利比亚发生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内战,则点燃了石油市场新一轮动荡的导火索。那段时间,国际原油市场几乎是完全踏着利比亚国内政治形势的节拍在波动。从2011年2月到4月的短短两个月里,油价便从每桶不到90美元飙升至突破127美元,回升至2008年8月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最高点。

所有的分析机构都争先恐后地上调长期油价预估。普遍的看法是,虽然利比亚在全球石油产值中的重要性并不算特别高,它所留下的产量和出口缺口也很容易被填补,但它折射出中东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类似于利比亚的政治动荡很可能向相邻国家蔓延,一旦政治骚乱蔓延到欧佩克核心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那么对石油市场来说将是致命的冲击。当时行业分析师的普遍预期是,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油价将上涨至每桶150到200美元。

之后,随着政治动荡逐渐蔓延至叙利亚、伊朗核谈判陷入僵局并一度扬言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以及2014年以后伊斯兰国(IS)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迅速崛起,油价一次又一次地拨动全球经济的敏感神经。而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和2014年俄乌冲突及克里米亚等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恐慌。

鉴于油价高企对经济复苏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时许多人已经开始为它所带来的“二次衰退”做准备。

历史上,每一次石油价格大幅上涨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美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而且,过去五次全球衰退有三次是由油价暴涨引发的,它们包括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滞胀”、80年代初的严重衰退和90年代初的银行业危机。2011年《华尔街日报》曾对数十位经济学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国际油价蹿升到每桶115美元以上,美国经济将受到拖累,可能将影响GDP0.3个百分点。

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曾在 2011年 6月向市场释放6000万桶战略储备石油,试图压低油价,这在国际能源署(IEA)的历史上是第三次。这一机构是在阿拉伯石油危机后于1974年成立的,目的是抗衡石油输出国组织。IEA成员国首次集体动用石油储备是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第二次是在2005年,当时卡特里娜飓风破坏了墨西哥湾的离岸油井、输油管道和炼油厂。

但事实证明,这些担忧都是杞人忧天。实际上,这种紧张只维持了短短3个月,之后,故事的走向便完全转向了反面。

2011年春天以后的近5年间,国际石油市场的最大表征就是暴涨暴跌,一天之内大跌或大涨3%以上、甚至5%以上的情况在过去是很罕见的,现在成了家常便饭,但石油价格总的曲线是不断下探。

如果说2014年夏天之前还算基本稳定,那么之后便是断崖式下跌,以至于市场人士一度都悲观得感叹看不见底部究竟在哪里。自2014年6月到2016年1月的20个月里,油价差不多以每个月5美元的速度直线下跌。到今年1月18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跌破每桶28美元,按尚未扣除通胀因素的绝对价格计算,这是自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个月里,伦敦布伦特原油(Brent crude)和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原油价格都已跌去近75%!

之所以全世界都对油价看走了眼,说到底还是证明了一个屡试不爽的旧道理:市场的力量比政治更强大。

过去几年里的油价下跌,根源在于长期的供应大于需求——实际上,伴随着全球石油开采、生产和出口的数量一次次突破历史记录,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却是在迅速衰减的。而需求的减弱则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中国经济的放缓与转型;其次,美国本土石油天然气产量的迅速增加、页岩油气及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比例的上升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对石油进口依赖度的大幅度降低;其三是以欧元区和日本为代表的高度依赖中东石油的发达国家的经济不景气;最后,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气候协议的谈判等也对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传统化石燃料的需求产生了抑制作用。

而从最近几年油价异常波动的几个重要节点来看,我们还可以发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欧元区债务危机的谈判结果和中国重要政策和数据的出台,都比中东地缘政治事件更能对原油价格造成影响。

事实上,我还认为,石油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注定将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但由于本文的主题是讨论石油价格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因而无法具体展开,相关话题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探讨。

[pagebreak]

油价下跌导致全球财富再分配

在上一篇文章中(陈季冰:《全球经济走势中的三大悖论》,刊发于2016年2月22日出版的《经济观察报》“观察家”版),我曾经探讨过油价下跌对当前威胁全球经济的通货紧缩所产生的助力作用。石油价格下跌将会对世界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很难用是好是坏来简单概括。但过往经验告诉我们,油价下跌显然能够从边际上推动经济增长。

从政府层面看,油价下跌几乎肯定对改善公共财政大有裨益。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会补贴国民的能源消费。便宜的油价能够卸掉这些政府身上的沉重负担,也为一些隐含着巨大政治反弹风险的结构性改革举措创造了实施空间。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通过计算得出结论,那些“像印度尼西亚和印度那样,面临着高通胀和巨额石油补贴费用”的国家,“将从较低的油价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还有学者建议,目前是停止发放矿物燃料补贴并推动碳定价的最佳时机。

从民间层面看,油价下降让消费行业受益最大,因为它有助于帮助修复家庭预算,可以有更多的钱花在其他商品和服务上。根据高盛(Gold-man Sachs)的分析,2013年,美国消费者花费在石油消费上的钱达到3700亿美元,构成美国家庭支出总额的3%左右。它估计,油价的下降在2014年内可以为美国消费者节省1250亿美元。假如这笔钱被美国家庭用于其他支出,则将促进全社会的消费。因此,从客观效果来看,石油价格的下降相当于世界范围内的一次中等规模减税,肯定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如果这种促进能够增强企业的信心,使企业更加乐于增加投资和支出,那么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加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其2014年初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报告中估计,石油价格每桶下跌20美元,其净效应将是令全球GDP扩大0.5%,如果经济信心因此改善,这一数字可能会升至1.2%左右。牛津经济研究院模拟得出的结果也与此接近,为0.4%。

历史经验也支持这种判断,上世纪80年代中期,OPEC没能控制好石油的供给,导致油价一度暴跌一半以上,结果却造就了全球经济的迅猛增长,增幅达到4.6%的历史高峰,此后一直到2000年“互联网革命”时才又重现这样的增幅。而在2008年,全球需求的严重疲软导致每桶石油价格从133美元下降到40美元,廉价石油如期带来了2010年的经济反弹。

这种“低油价红利”固然能令全球增长受益,但并不是普遍和均衡的,它在创造赢家的同时也会制造输家。而且,除了在不同国家之间出现资金再分配之外,同一国家中也会出现赢家和输家的分化。

先从国家层面看,石油进口国无疑会为更低的油价额手称庆。因为这将有助于它们改善资产负债表,并压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而那些能源需求巨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则是最大的赢家,欧盟、中国、日本、美国、印度,以及韩国和土耳其等都在其列。在考查了45个不同的经济体后,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研究结论也认为,依赖石油进口的新兴经济体——其中最典型的如印度——有可能受惠于油价下跌最多。而对大多数发达经济体而言,尽管从低油价中获得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它们的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整体获益相对较少。有关分析认为,在2015年油价下跌中,原油消费国较2014年节约了1.6万亿到1.7万亿美元。

中国作为石油净进口国,总体上受益于油价的下跌,但燃料净进口额占中国GDP仅3%左右,这一比例约与欧盟相当,远低于日本。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中最重要的依然是煤炭,石油只占国内总需求的18% 左右,也远低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因此,原油价格的下跌对中国整体能源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当然,长期来看,油价的下跌总是会带动煤炭价格的下跌。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受益于油价下跌不会很大。从微观层面看,由于中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几乎很难转换为企业利润率的提升,最终往往反映为终端商品的价格下降,这有可能加剧国内通缩压力。

油价下跌的输家当然是那些依赖能源出口的国家,其中包括众所周知的海湾国家、一部分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以及俄罗斯、挪威等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5年1月中旬发布的中东与中亚最新展望报告中指出,原油出口价格下降将对当年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成员国与中亚国家造成高达3000亿美元的损失,达到这些国家国GDP的20%以上。其中,卡塔尔、伊拉克、利比亚和沙特等特别依赖原油出口的经济体,遭受油价下挫的打击将最为严重。由于油价下挫,中东及中亚几乎所有原油出口国预计都会出现财政赤字。

不过,由于这些石油出口国的经济状况各不相同,油价下跌对它们造成的冲击也不尽相同。对于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安哥拉、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以及其他一些海湾小国而言,石油是其主要出口产品,也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据估算,支持沙特预算平衡所需的油价在每桶90美元的水平;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则需要每桶110美元左右;而按当前产量,油价在130美元一桶才能让伊朗财政维持收支平衡。相对来说,一部分富裕的石油出口国——如海湾地区的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以及北欧的挪威——由于拥有充裕的外汇储备,尽管已经出现了预算赤字,但尚有足够的财力缓冲一段时期内的低油价冲击。

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和伊朗等,因为自身经济状况长期不景气,又没有能够在油价高企的“好时光”里积累足够的家底,在不能大规模举外的情况下,将不得不因而大幅紧缩开支而过苦日子。未来万一外部和内部出现什么闪失,其经济陷入严重混乱、乃至爆发危机的可能性非常大。其中的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先后因为石油出口收入锐降而导致国内经济衰退、外商投资萎缩和货币贬值,进而威胁到政治稳定。

俄罗斯毋庸置疑地沦为这一波油价暴跌的最大输家,这与它自身的经济结构直接相关。当今世界没有第二个像俄罗斯那么大的经济体的经济如此依赖石油天然气——俄罗斯的油气出口占其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二,俄罗斯政府的一半收入来自于油气出口。因此,油价下跌对它可以说是致命的。与此同时,俄罗斯央行的错误行动导致了卢布的剧烈贬值。两者叠加,不仅已经在过去一年里对该国脆弱的金融体系构成了严峻的冲击,也大大增加了俄罗斯政府未来的债务压力。早在2014年底,俄罗斯财政部长安东·西卢阿诺夫就曾预计,2015年俄罗斯可能因油价下跌损失2000亿美元,油价下跌对俄经济的影响要比西方的制裁大得多。但俄罗斯当时可能并没有预计到2015年油价下跌的幅度有那么大,有分析师认为,油价每下跌10美元,俄罗斯GDP就减少1%。

当然,如果油价长期保持在极低的水平,那么纵使沙特阿拉伯这样的国家也将面临一个痛苦而危险的未来。

[pagebreak]

油价下跌蕴含潜在金融风险

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来看,这一波油价下跌还带来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后果:

首先,石油不如过去那么重要了。那些地缘政治角色独特的国家,比如俄罗斯——程度上低一些的还有委内瑞拉——的当权者现在意识到,石油天然气作为地缘政治武器的影响力大大降低了,因为它现在非但一点也不稀缺,而且严重供过于求。

第二,这些国家现在还发现,预算的萎缩将不再支持其宏大的地缘政治野心。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直有人揣测,沙特阿拉伯之所以宁愿容忍低油价也一再拒绝原油减产,其考量主要是基于政治而非经济,因为低油价将对其在海湾地区的宿敌伊朗造成直接打击,并将削弱其全球范围内的潜在敌人俄罗斯的实力。

再从行业层面来看,不用说,石油生产商将会蒙受巨大损失,而石油消费者(包括家庭和企业)将会获益良多。油价的下跌令石油生产商从事石油开采活动的收益降低,为此,一些主要西方石油公司已经宣布削减新的石油勘探和开发项目,相关产业——如开采设备等——也遭遇显著的景气下滑。而消费者则会在与能源有关的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中受益。

大部分研究则认为,油价下跌所带来的好处要超过对产油国和油气行业所造成的损失,因而宏观和整体上是有利于全球经济的。

但如果考虑到原油期货市场与全球金融体系的关联性,那么情况就会变得复杂,今年伊始的全球金融动荡便有油价方面的原因。必须注意到,石油是全球金融市场中一个重要的锚,价值与油价相关联的债券和衍生品在金融业中占显著比例,它们约占美国高风险公司债券的1/6,出现在很多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之中。

原油价格的非常规暴跌会对大宗商品定价体系形成冲击,拉低大宗商品价格重心,进而加速商品融资的去杠杆化进程,并对整个资本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更为直接的是,如果有石油企业出现债券违约,其影响可能也将波及整个金融体系,至于它的程度目前还很难判定。但若俄罗斯等国出现严重的金融不稳定,则连锁反应的潜在破坏力或许会放大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强势美元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化。包括原油在内的绝大多数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的,汇率变动有可能放大油价下跌对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造成的缓冲剂。而且,美元进入升值通道的预期已经非常明确,这对全球经济而言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紧缩效应,吸引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向美国。我们看到,过去一两年里,加元、澳元、挪威克朗、俄罗斯卢布等货币受油价下跌的拖累十分明显,欧元和日圆也同样因此承受跌压。以南美和澳洲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出口国的经济增长率则急剧下降、贸易逆差扩大,其中有些治理体系不完善的国家甚至出现了政治动荡的苗头。

当然,最显而易见的不利因素还是前文已经述及的油价及连带的大宗商品下跌所带来的通货紧缩,这种效应在欧洲和日本已经逐步显现。这也是目前国际上一部分经济分析人士认为“低油价是好事,高油价是坏事”的传统经验已经过时的主要依据。他们认为,以往低油价的“红利”主要体现在降低通胀率和利率,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然而眼下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都或多或少地笼罩在通缩阴影之下,因而便很难确保低油价带来世界经济高增长的传统模式依然能够奏效。相反,他们认为,这次的油价下跌不是一个原因,而是一个结果——它只是忠实地反应了当前经济不景气的信号而已,最重要的是因为来自中国、日本和欧洲的石油需求低迷的缘故。这就表明,这种低迷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IMF近来已经修正了两年前的观点。它现在认为,鉴于许多“深层次问题”的存在,油价走势不确定性究竟会对此轮全球经济复苏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答案变得扑朔迷离。

眼下国际财经界最新的一种观点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石油的重要性已大不如从前。此外,世界已经从前几次的重大是有危机中汲取了足够的经验教训。因此,无论油价暴涨还是暴跌,它对全球经济的损害和助益也都远不如以前那么大。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