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财经要闻 » 正文

全球碳市场承载低碳经济的发展希望

日期:2007-11-1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庄贵阳

能源财经

2007
11/15
16:3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全球碳市场 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问题在2007年明显升温。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欧盟春季首脑会议、G8+5领导人对话会,到APEC会议和亚欧会议,都将气候变化列为主题。联合国秘书长推动召开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美国则倡议召开经济大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所有这些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讨论中,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国,也就是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发挥什么样作用的问题。

  全球碳市场的形成及其构成

  全球碳市场之所以会形成,是因为市场参与者在国际、国家和地区层面都面临着(现时的或预期的)管理压力。在制度的管理和约束下,每个国家的碳排放权就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从而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之外的碳排放权就有了商品的属性。由于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具有相同的增温效果,所以温室气体的排放地和减排地就有了可替代性。这就为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为全球碳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碳交易可以定义为交易一方凭借购买合同向另一方购买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以实现它的减排目标。碳交易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projected-based market)。《京都议定书》中的联合履行(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就是最主要的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形式。JI项目在附件1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进行,CDM则在附件1国家与非附件1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一些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是为了实现自愿承诺目标,但多数是为了用于履行《京都议定书》承诺或其他管理制度。另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allowance-based market)。与基于项目机制的减排信用(Emission Credits)不同,在交易中购买者所购买的排放配额,是在限额与贸易机制(Cap & Trade System)下由管理者确定和分配(或拍卖)的。

  此外,出于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感和对碳市场的信心,有些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和地区也建立了自愿参与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市场。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NSW/ACT)。在京都体制之内还有英国排放交易制度UK-ETS、挪威排放贸易制度(N-ETS)和日本排放贸易制度(JVETS)。目前这些排放贸易制度之间还没有实现完全的链接。《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促进了全球碳市场的发展。

  全球碳市场的发展方向

  随着《京都议定书》生效和EUETS启动,无论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市场,还是以配额为基础的配额交易市场都做出了相应的反应。2006年,全球CDM市场的交易额达50亿美元。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关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参加以项目为基础的碳排放交易。由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以及对能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决定了在中国实施CDM项目上的巨大潜力。

  专家估计,《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2012年以前的总减排需求量为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海外的减排需求为一半,约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来自各个渠道的数字显示,欧盟成员国政府计划CDM项目减排信用为5.2亿吨,企业购买5-15亿吨;加拿大总计需求项目减排量7.5亿吨,日本政府计划购买1亿吨,企业购买8亿吨。目前全球正在开发的CDM项目预计到2012年可以提供约2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目前的供需情况看,CDM项目开发还有较大的空间。

  中国CDM项目开发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发达国家日益把中国作为其实现《京都议定书》目标、开展CDM项目的战略重点之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下,企业开发CDM项目的热情高涨,CDM项目的开发速度正以一个加速度增长。截至2007年8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批准了737个CDM项目。截至2007年9月17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EB)注册的项目有112个,落后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提供的年度减排量达40%以上,居世界第一。

  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结束,CDM项目的未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管2012年以后CDM项目是否延续,为了满足附件1国家的《京都议定书》承诺以及对减排信用的需求,开发非二氧化碳、非甲烷CDM项目成为市场的优先选择。然而,无论后京都的国际气候制度是何种形式,以最小成本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原则却是各国的共识。这也符合具有大量低成本减排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管清洁发展机制以何种形式存在、规则如何变化,全球碳市场肯定会存在。中国将继续在全球碳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的碳市场规则应该促进能源效率等项目的开发,真正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