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气候变化 » 正文

德班大会:中国企业倡议"全球技术合作"

日期:2011-12-14    来源:新华网  作者:本站整理

能源财经

2011
12/14
09:2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德班大会 中国企业 气候变化

  德班气候大会主席、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长迈特·恩科阿纳-马沙巴内日前在大会分组论坛上表示,关于技术机制方面的谈判进展顺利,有望在本次德班气候大会期间取得实质性成果。恩科阿纳-马沙巴内介绍,有关技术机制的讨论重点是“做什么?如何做?”与会代表们建议建立气候技术和网络媒体中心,以支持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技术需求。

  而在12月6日德班“中国角”边会上,中国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发表的“加强全球技术合作”倡议书引起广泛关注,在企业行动层面呼应了大会主席有关技术机制“做什么”的话题,并用自身的跨国技术合作实践回答了“怎么做”的话题。技术机制的探讨越发的深入和全面,各方的倡议和主张或能有力地推动本次大会技术机制的尽快“结果”。

  中国企业倡导全球技术合作

  据了解,技术机制的讨论始于2010年在墨西哥坎昆气候大会,技术机制将有利于加强技术开发和转让,以便从技术上支持气候变化应对和适应措施。而面对清洁能源技术壁垒重重的国际现状,中国企业的跨国技术交流倡议及实践,或能为气候大会各方技术机制探讨开启一条新的思路。

  12月6日晚,德班中国角边会“用我所能、善待明天”主题酒会上,新奥集团代表中国企业向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出旨在加强“全球技术合作”的行动倡议,倡导“各国加大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与投资、放宽对清洁能源技术出口的禁止规定、鼓励跨国投资与技术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推进技术的产业化实践”。同时,新奥建议各方将减排目标落实到技术行动中去,以正确面对整个世界的减排压力。据悉,这是中国清洁能源企业首次在气候大会上提出“意在促进全球技术合作”的行动倡议。这一举措被舆论界普遍肯定,认为对促进全球减排或更具建设性意义。

  据了解,新奥集团“全球技术合作倡议”的发布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领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气候变化高级顾问何秀珍、杜克能源高级副总裁Bill Tydnall等出席活动并支持;也得到了美国利物摩尔实验室、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充分认可和支持。

  中国及企业的跨国交流与实践

  中国作为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坚力量,其实也早以实际行动在为全球低碳化做出各种尝试与努力。

  自2009年7月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清华大学、神华集团、新奥集团等12家单位成为研究中心清洁煤产学研中方联盟核心成员,对口美国进行技术研究与交流,推动着中美之间的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

  据悉,自2009年起,新奥即先后与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ETL)、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美国劳伦斯利佛摩尔国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展开广泛的研发合作,并已达成多个意向,在微藻生物能源、煤催化气化等方面展开深入而广泛的合作。

  在开展广泛技术合作同时,新奥集团在2009年即与杜克能源展开了关于双方将合作开发商业太阳能项目,并就煤基清洁能源、生物燃料、藻类吸碳技术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实践;2011年1月19日,中美再次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加强合作并联合打造“未来能源技术示范平台”;2011年5月9日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三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新奥与杜克能源分别会同中国河北廊坊市政府及美国夏洛特市政府签署了《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四方协议》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在企业所在区域内的实践与应用。

  “核心技术”成为合作基础

  据悉,2011年初,新奥集团与杜克能源在中美清洁能源论坛上共同签署了《关于协同建设未来能源技术示范平台之合作备忘录》。按照协议规定,双方将合作建设包括能源生产、能源储运、能源应用、能源再生和能效匹配中心5个模块的“未来能源技术示范平台”,基于新奥的系统能效理论和泛能网技术,对该平台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体现清洁煤、能效建筑技术和清洁车辆的应用。同时,在新奥能源生态城建设过程中,新奥将与杜克能源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新奥能源生态城建成后,杜克能源会将新奥分享到的技术与经验应用到其美国业务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城市中。

  从声音到行动、从国家到企业,中国正在以高效的行动力推动全球低碳减排发展,中国乃至中国企业已成为推动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一支核心力量。同时,合作优于竞争,以“世界的眼光和态度”进行思考,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联手打破技术壁垒,以开展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是全世界有志人士的共识。为共同改善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间的环境及气候问题而努力,也是聚集在德班气候大会的所有人士的共同愿望。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