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气候变化 » 正文

解振华: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日期:2011-12-05    来源:中国网  作者:本站整理

能源财经

2011
12/05
08:5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解振华 气候变化 中国角边会

  我国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德班“中国角边会”启动仪式上的讲话: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尊敬的菲格里斯执秘,

  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中国角边会”启动仪式。我谨代表中国代表团,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和其他联合国机构对“中国角边会”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前来参加开幕式和相关活动的各国政府代表和来自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代表表示欢迎。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活动突飞猛进的发展,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发了气候变化问题。人类必须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共同应对。多年来,各方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共同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行动计划,奠定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和国际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协议》,这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各方应继续努力,巩固并扩大共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在德班会议上取得全面、平衡的积极成果,推动《公约》及《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中国是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4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拥有13.4亿人口,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的多重挑战。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为了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5到201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1%,实现节能6.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近15亿吨。五年期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6%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上一个五年时期的1.04下降到0.59。201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8.3%,核电在建规模、水电装机容量、风电装机容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农村沼气用户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今年三月,中国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到201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6%、单位碳强度比2010年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1.4%等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将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低碳试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等政策措施和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和力所能及的贡献,也将一如既往,从国情和实际出发,认真履行与我们的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应有贡献。

  这次的“中国角边会”系列活动,是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期间首次举办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和对话活动。在国家层面,国务院各部委官员将从总体上介绍中国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在地方层面,来自广东、江苏、黑龙江、宁夏、海南、内蒙古、青岛等省市的地方政府代表,将全面介绍各地方因地制宜,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对策与措施;在专家层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清华大学等国内专家和IPCC、南方中心等国际专家,将就气候变化科学和前沿问题进行讨论;在企业层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新奥集团、北京环境交易所代表将介绍中国企业积极担负社会责任,主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情况;在社会层面,一些青少年代表作为绿色大使,将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在中国西部开展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总之,“中国角边会”通过全面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进展,有助于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有助于加强与各方的对话与交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德班会议的成功做出贡献。

  最后,预祝“中国角边会”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