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财经要闻 » 正文

人民日报:世界经济得过10年左右苦日子

日期:2011-08-2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罗 兰

能源财经

2011
08/25
08:4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世界经济

    国际能源网讯:美欧债务危机爆发,股市连续暴跌,债市收益率下挫,美国经济数据疲软,世界金融机构纷纷调降全球以及美国经济预期。近来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使人悲观之余更加关注世界经济摆脱低迷的时间。

    刺激政策不敢用了

    “世界经济确实在低谷徘徊。走出来需要5—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建中等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世界经济走出低谷需假以时日,甚至需要10年以上。

    “各国政府经济刺激力度减弱也成为制约此轮经济回升的重要因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蒋先玲教授对本报记者说,此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由各国政府政策刺激等因素所推动,而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带动的自主复苏能力较弱。面对日益上升的物价水平和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各国政府刺激政策的力度都大大减弱。

    蒋先玲认为,下滑的全球贸易额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回升的另一重要原因。同时,在居高不下的油价面前,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使世界经济潜伏着巨大的滞胀危险。目前,无论是新兴经济体,还是发达经济体,物价总水平都呈上升之势。这一切都给世界经济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

    影响经济复苏还有很多变数。丁一凡指出,金融危机造成巨大的社会分配不公,发达国家政治社会危机会加重,民粹主义上升,影响到发达国家的政坛, 影响经济政策有效落实。危机还影响到广大中产阶级,他们的购买力萎缩、消费下降,使发达国家这些主要靠消费拉动的经济体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借债大国都是发达国家

    对于制约经济回升的因素,专家们一致认为解决难度很大,主要问题出在发达国家。

    丁一凡告诉记者,发达国家无法摆脱债务困扰,只能靠“印钞票”,最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部分冲销债务。而且发达国家的货币(特别是美元)都是硬通货,还是世界上能源及大宗商品的定价货币。它们的货币贬值,商品物价就上扬,新兴工业体就要遭受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困扰,并有可能给新兴经济体带来资产泡沫。

    而发达国家举债维持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也让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关建中分析说,我们当前面临的世界经济结构是由债权和债务体系构成的。从债务体系 看,全球前15位债务国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钱都是从债权体系国家借的,让发达债务体通过自身努力减少债务是不可能的,他们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有限,也不 可能大幅削减财政赤字,因此发达债务体很难对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积极因素。而从债权体系看,因为当今国际宏观经济走势由发达债务经济体主导,债权经济体没有话语权,还受到债务经济体的干扰,他们对解决世界经济问题的贡献有限。债权和债务经济体两方都有些无能为力。

    走出困境各国应合作

    世界各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渡过难关?蒋先玲指出,世界各国应主动利用现存的经济合作机制,如G20、G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协商应对危机。同时,各国还应坚决推行自由贸易与公平贸易。近年来,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复苏的进程。因此,国际社会应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系,使自由贸易的好处为各国人民所共享。

    对于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和财政风险加大,导致国际金融市场 起伏不定的情况,蒋先玲认为,国际社会应继续推进全球金融结构调整和改革,重视对各国财政金融的监测分析,防止主要大国滥印钞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调整措施,降低财政金融失衡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现在世界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发达国家不断借钱维持高消费水平基础上的,这是灾难的根源。债权国是依据国际三家评级机构给债务国定的等级而借钱 的,而他们的评级标准是为债务国量身定做的,没有真正告诉债权人有什么风险。”关建中呼吁,当务之急是改革国际评级体系,向世界提供公正的评级信息,让资 本合理流动,不要把钱借给没有偿还能力的国家和经济体,要让资本流向具有价值和创造财富能力的国家。只有让这样的债权债务关系合理建立,经济复苏才有可 能。

    专家们认为,中国在经济低谷中一定要抓住上升的机遇。丁一凡指出,首先,中国应立足国内市场,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强调精细型而不是粗放型 发展,节约能源和原材料,进一步提升工业产品的质量与水平。其次,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好基础。争取在危机后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越来越通 用的货币。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