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要闻 » 国际能源要闻

7.2级地震警示中缅油气管道 能源安全再现软肋

日期:2011-03-26    来源:财新网  作者:财新网

能源资讯中心

2011
03/26
11:34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7.2级地震警示中缅油气管道 能源安全再现软肋

2011年3月24日晚间发生的缅甸7.2级地震,对于2010年宣布建设的中缅油气管道是一个严峻考验。财新记者在3月25日下午了解到,截至目前,该油气管道主体工程尚未正式动工,其设计方案中已经包含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

2010年6月,有媒体报道说,中缅油气管道正式动工。但云南省防灾研究所所长张建国向财新记者证实,中缅油气管道主体工程尚未正式动工,仍在做前期设计工作,肯定要考虑抗震防震等问题。

2010年年底,云南省地震局曾组织召开《中缅油气管线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方案》研讨会。会上,原中国石油[11.94 0.08% 股吧]天然气总公司总工程师李虞庚特别强调,中缅油气管道云南境内段穿越了曾经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的大断裂,油气管道的抗震措施更需要加强。

曾出席此次研讨会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刘爱文博士告诉财新记者,中缅油气管线除了地下管线部分,还包括分收站、炼油厂等地上设施。因此油气管线的抗震防震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

刘爱文指出,地上设施的抗震主要包括建筑抗震和设备抗震。按照国际国内通行的做法,地下管道部分会有一套运行监护系统。除此之外,考虑到云南地区为地震多发区,云南省境内段的管线设计方案中包括一套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

此前云南盈江310地震时,刘爱文作为国家地震应急队的成员曾赶赴盈江了解灾情,他发现盈江地震震中与中缅油气管道的设计线路相距大约60公里。刘爱文表示,他已经把掌握的情况反映给中缅油气管道的设计单位。

中国石油管道研究中心工程师张华兵等专家曾撰文指出,影响长输油气管道的风险因素中包括土体移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前, 管道设计者和管理者关注较多的是由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引起的土体移动, 而今地震引起的土体移动也倍受关注。地震对管道产生破坏的原因有两类: 一类是强地面运动; 另一类是地面的永久变形, 例如断层运动、砂土液化、滑坡等引起的场地破坏,其中对管道影响最大的是断层引起的地表破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五条规定,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据了解,中缅油气管道对中国的能源战略安全尤为重要,是中国摆脱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困境的重要手段。依照规划,天然气管道每年能向国内输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而原油管道的设计能力则为2200万吨/年。

该管道起于缅甸西部的皎漂市,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将在贵州安顺实现油气管道分离。其设计线路并不靠近此次地震的震中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