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要闻 » 国际能源要闻

国土部草拟准入门槛 民企挖油注册资本要求百亿

日期:2006-04-17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勾新雨

能源资讯中心

2006
04/17
17:31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国土部草 要求百亿

中国石油业庞大而坚固的垄断堡垒,正在悄悄打开一条门缝。

  一份内容详尽的关于中国石油业准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已经由国土资源部油气管理处起草完毕,并在
 

  据本报记者获悉,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将该稿下发至几大石油集团及其他相关单位和部门,小范围的讨论和征求意见已基本完毕,如不出意外,该方案最晚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公布并实行。

  这意味着,自此,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投资主体在进入中国石油业时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出现除三大国有石油集团和陕西省延长石油集团之外的第五、第六家乃至更多拥有勘探和开采资质的石油公司。

  百亿门槛

  这其实是国土资源部配合“36条”落实工作的一部分。

  此时,距去年国务院发布鼓励和引导中国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文件,已一年有余。但民营企业一直抱怨,石油、铁路、电信等垄断行业的开放速度依然令人失望。而其中以石油业,这个中国最强大的垄断行业将向非公资本打开多大的门缝,最为引人注目。

  “我们就是干活的”,4月12日,国土资源部大楼四层的油气处办公室里,负责这份文件起草的该处处长陈先达告诉记者,起草和制定民营资本进入石油业的准入标准,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办给的任务,要求年底完成。

  陈先达接的这份“活儿”从半年前就开始做了。当时发改委给各个部委发了一个加快落实“36条”的通知,其中将石油业开放的研究任务,交由国土资源部“牵头负责”,并要求其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

  陈先达说他其实三两个月就完成了石油业准入标准的文件起草,内容有20多条,详细地规定了注册资本、专家人数、技术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最低进入门槛”。但陈拒绝透露更详细的条文内容,“因为还没有到公开征求意见的阶段”。

  而记者从国土部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一位知情人士处获知,文件中对于民企挖油的注册资本已经从最初的60亿提高到了100亿;另外,还要求新进者的勘探高级工程师要占到技术人员的10%-20%。

  “这实际上还是缺乏放开的诚意,”这位人士认为,这等于“没门槛时进不来,有了门槛也很难进来”。

  目前,第一家民营石油公司,长联石油的注册资本不到10亿元,对外宣称资产规模为人民币50亿-100亿元。

  上述人士表示,100亿的注册资本还好说,江浙一带的民企资本很有实力,200亿、500亿也能拿出来。关键是高级工程师,中石油最大勘探开放高工只有38人、地质高工只有25人,中石化的更少,全国有数的就是这几十人,民营资本不可能一下子网罗过来,就是从国外请,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page_break] 但起草文件的陈先达对此并不认同。“这些标准都考虑到了实际情况,民企只要努力还是‘够得着’的,”他说,“大方向上肯定是对民企放开,但是肯定不会允许从零干起,不可能完全放开,一哄而上。”

  这其实是国土资源部对石油上游开采环节放开程度的一贯态度。

  早在去年11月的国际矿业大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就曾对本报记者称,对于多种经济成分进入石油开采的问题,“我们持积极态度,目前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方案,但石油关系重大,在目前矿产开发领域中石油开采是最规范的,开放的前提是千万不能乱。”他说他最大的担心就是害怕一放就乱,出现目前煤炭业小煤窑私开乱采,事故频发的局面。

  而国土部地勘司司长刘连合也表示,目前对民营资本投资石油领域是没有限制的,但是仅限于资本层面,比如民营公司可以去买石油企业的股票,但不能直接开采,所谓“投资不打井、打井不产油”。

  “批准成立”到“批准进入”

  起码与半年前相比,国土部的口气已有所放松,“达到准入标准,无论什么国企还是民企都可以进入上游开采环节,”陈先达说,新的准入标准起码能够让大家看到,未来新的石油公司大体上是什么样子,最低的要求是什么。

  以往三大石油公司都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行业没有准入标准,什么样资质的公司能够进入,都不明确,有了标准以后,新的公司可能就会变成国务院“批准进入”了。

  据悉,有石油业务但无上游开采资质的中化集团现在对这份征求意见稿“高度关注”,已多次咨询“既然民企可以进入,国有企业是否也享受同等待遇?”另外,珠海振戎也对上游开采抱有兴趣。

  对此,陈表示,“标准出来之后,至少会出现几家新的石油公司,但现在还很难说其中哪家是民营企业,哪家是国有企业。”

  就像有了“36条”,不等于民企立即就可以在垄断行业跑马圈地一样,有了明确的准入标准,也不意味着民企就可以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由地挖井打油了。

  首要的疑问是,去哪里挖油?

  据上述国土部资源研究中心人士介绍,目前两大石油的登记区块的面积已经达到了近47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了陆上国土面积的一半,新进者很难有立足之地。而且区块登记没有实行真正的招拍挂机制,只有登记却没有收回机制。

  “民企就算有钱也没有地盘,国家应该出台收回机制,登记了的区块三年不勘探就要收回。”他说。

  但陈先达则称,中国实际上每年都收回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区块,但每年也登记出不少新区块,两相抵消,还是略有增长。

  另一个疑问则是,如何承担石油业巨大的勘探风险?

  汪民说,矿产的勘探成功率平均只有5%左右,而且周期一般需要4到6年,根据这个特点,国家规定实行申请优先原则,只要没有别人申请登记,都可以申请,风险自担。

  “大家都看石油赚钱,大部分都是看到开采的这个环节,而忽视了上游勘探的巨大投入与风险,两大石油集团每年都有400亿左右的费用投入勘探环节,而且逐年增加。”陈先达说,“刺激大家进入开采环节是从陕北的延长油矿开始的,这家中国惟一的地方石油公司,正是因为当年中石油的长庆公司在当地找到了油,后来者延长石油才‘摘了桃子’,获得了超额的利润。”

  但是,“民企既无资本优势,也无技术优势,来上游开采环节干什么呢?”陈说,如果真的砸进几千万下去也没有找到油,谁来为他们埋单?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更多的人进来是能提高石油产量,还是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资源的节约问题,还是要家家户户都来挖油?对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是通过暴利税来平衡,还是要大家都来分一杯羹?

  “我想认真地和你讨论上述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想好就谈准入标准和开放问题,未免有些仓促。”陈说。

  陈先达说他们目前还没有收到任何一家民营企业合作或合资开采石油的备案登记,“说难听一点这其中有的就是在偷油,有的甚至已经触犯了法律”。

  看起来开放的政策,是否有可能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一旦标准出台之后,现在在新疆、东北等地区的以各种或明或暗的形式进入了石油开采环节的民营企业,会不会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被迫“清场”?

  石油业的新梯队

  前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秘书长王勇曾对本报记者透露:中国民营石油行业的员工已达到了100万人,公司8万多家,手里掌握着超过1万亿的优良资产。

  虽然这1万亿资产的优良与否还值得推敲,但近年来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各路资本对石油领域的投资热情有目共睹。除了上述已经先行一步的新疆及东北等地的民营油企,很多与之不相关的企业也纷纷摩拳擦掌,这其中甚至包括家电企业和娱乐业中的环球嘉年华公司(相关报道见本报《不速之客闯入石油业》)。

  据悉,此前高层对于两大石油集团的垄断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两大集团合并为一家国有石油公司;而另一种观点,则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六七家左右的石油公司梯队,共同竞争,以消除垄断弊端。

  至少现在看来,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尤其在石油业准入标准出台后,可能将很快出现新的竞争者。

  那么,激动人心的新名单中会有谁呢?中化集团、珠海振戎还是长联石油?

  “这都有可能,只要符合准入标准”,陈先达说。

 

上一页  [1] [2]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