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安全 » 综合能源安全

秦宣仁:中国能源安全与周边环境

日期:2009-11-06    来源:《中国经济》  作者:秦宣仁

能源资讯中心

2009
11/06
08:48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秦宣仁 中国能源安全 周边环境

[page_break]

     有人说,改革开放都30年了,还提“韬光养晦”就落伍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中国的周边环境堪称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国际环境,能源外交不能不“运筹于策,缜密于行”。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动、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斗争依然深刻复杂,但已不可逆转。国际战略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的态势继续发展。总的判断是:局部战争,总体和平;局部紧张,总体缓和;局部动荡,总体稳定。潜流、暗流也不时涌现,冷战思维仍有影响力。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因素不断增长。各国共识是:“大战要避免,和平须维持。”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这次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极大的灾难,但又为今后的发展留下许多行动空间。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积极开展能源外交,认真落实“走出去”方针,全面实施我国能源来源多元化,开拓国际范围内的新能源合作,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气体排放问题,都关系到能源安全,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安全系数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能源安全的总体思路是清晰的。内外布局得当,整体比较安全,局部问题不少;隐患较多,任重道远。由于能源安全涉及面广,尤其是同外交事务密切相关,而外交又是动态的,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起舞,且又是在无声处运作。能源外交既要着重于实务,又要放眼于未来,经济与政治相互交织在一起,运作起来相当困难。但几十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这里需要的是“运筹于策,缜密于行”,在教训中学习,在困难中成长。

  能源发展部署及成果

  从总量上讲,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从人均拥有量看,我国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矿产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在全世界排第53位,而且还有两大弱项:一是资源对外依赖种类多,依存度越来越大,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锭等;二是资源依赖国家比较集中,如我国进口的原油中,约45%来自中东,32.5%来自非洲,3.5%来自亚太;铁矿石则来自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尽管我国已是世界第5石油生产大国,但储量仅为世界的2.1%,可采量仅占1.8%。

  我国海域石油资源量为275.3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10.6万亿立方米。中国南海(或称南中国海)被称为“又一个波斯湾”。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技术不断提升,水深已达330米,已具备300米水深以内的海洋油气自主开发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我们正在实施的“863”计划要求到2010年水深能达到3000米以上(目前最深已达1920米)。这样我国就将掌握深海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开采技术。

  根据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我国力争到2011~2015年要新发现约10个亿吨级油田和8~10个千亿方级气田。同时要求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加强境外油气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把提高油气的可供能力列为攻坚重点。

  我国在16年前(即1993年)由原来的石油出口国一下子变成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大幅度增加。2008年我国消费石油接近4亿吨(为3.8亿多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2消费大国,而我们自己的石油产量不到2亿吨(1.89亿吨),不足部分要依靠进口(接近2亿吨,1.95亿吨)。也就是说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0%,即一多半要靠进口。

  我国的石油资源分布也极不合理,已探明的可采资源大都集中在西北地区以及海上大陆架附近,而东北及东部(如大庆、胜利油田等)大都是开采已达30年的老油田,年产量大幅度递减。东部沿海地区及南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能源需求量较大,不得不通过铁路及管道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输送。也正是这种产销不均衡性,使我们的能源安全系数存在变量,中央提出:“稳定东部,开发西部;东部挖潜,西部发展;海洋开拓,陆海并进”的方针;同时还提出:“立足国内,瞄准世界,走出国门,实现能源来源格局多元化。”这些都是从能源安全的总体来思考的。

[page_break]

  中国新能源的崛起

  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能源环境被定性为“后石油时代”,即世界石油产量达到峰值后,油田产量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如我国的大庆油田),其直接后果就是迫使油价不断抬升,或在较高价位持续震荡。世界上大部分主要产油国都已过了石油峰值期。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行业的任务是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煤电基地、可再生能源和城乡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二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进一步淘汰小火电、小煤矿、小炼油厂等落后生产能力;全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及替代能源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作为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拉动国内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思路和措施。

  所谓新能源是指传统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以外的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产品种能源,其中除了核能,还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9年4月我国有关部门启动编制新能源发展规划工作。该规划提出,从现在至2020年,政府将投资4.5万亿元用以发展新能源产业。

  能源安全的方方面面

  在世界石油贸易中,美元既是计价货币,更是结算货币,从而形成“石油美元”。同时,如今石油已具备某种货币的属性:财富贮藏和国际货币功能。这是因为目前的新能源尚无替代它的能力。美元既可以是石油的价值尺度,石油也可成为美元的价值尺度,从而形成石油和美元的博弈。这种博弈的后果深刻影响着国际石油市场,也使得人们把握石油和美元关系的难度增大。

  由于石油不仅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它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和外交手段,石油贸易变得越来越政治化,从而变得相当复杂和诡秘。可以说,当今世界谁拥有能源,谁控制了能源,谁获得了能源,谁又会“玩”能源,那么谁就有主动权和话语权,甚至主导权。这方面,俄美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表演都很难见阳光(详情见后)。在当今国际事务中,能源问题政治化倾向相当严重,甚至为争夺能源不惜兵戎相见。以往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都有能源争夺的背景。上个世纪70年代中东不断爆发的战争均源于石油。

  能源安全是一个总概念,它涵盖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就我国来说涉及:

  能源来源:“立足国内”与“走出去”,“瞄准世界”(到2007年为止,我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业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年我海外原油作业产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8800万吨和4000万吨,天然气为80亿和60亿立方米)。

  能源供应:进口来源多元化、地区分布多样化(“以苏丹为基地,巩固和发展中东、北非;发展俄、中亚及海湾地区;以委内瑞拉为依托,发展南美地区……”)。

  能源运输:陆海并进、管网跨国运行。(我国同周边国家合作已建、在建、拟建的输油输气管道已超过1万公里)。

  能源法规:国际通行法规及产油国法规。

  能源价格:作价机制、成本确定、风险因素、投机影响、时机选择等(面对国际油价起伏不定,逢低吸纳是一条准则。但从下表中可看到,高价位进得多,低价位反而进口减少,我们在这方面的运作值得推敲。)。

  能源储备:商业储备与战略储备并举,政企同步,沿海内地并重。(美日等国战略储备均在6个月左右,中国第一期战略储备基地要建设4个,储油相当30天进口量,第二期8大储备基地也即将建设,我商业储备仅21天。)

  能源资金及技术保障:建专项基金、保证重点、海陆投入并重;确保新能源开发。

  能源情报搜集汇总:海外新油田规模、产能及产权、法规及风险。

  军事后盾:建设强大的海军和空军,以确保运输通道顺畅。

  外交运作:开展亲善务实外交,推进合作与发展,落实战略部署……

[page_break]

  中国能源安全与周边环境息息相关

  基辛格曾说,中国的周边环境堪称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国际环境。确是如此。

  我国面朝大海,背靠陆地,历史上遭受的侵略、骚扰,大都来自海上。同时我国长期以来缺少牢固的大后方。我国拥有世界上第二长的陆地边界,约2万公里,同15个国家相连;同时我国也是海洋大国,有3.2万公里海岸线,同11个国家相邻。由于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加上遗留下来的陆海边界问题,还有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等的不一,造成在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的许多矛盾和敏感节点。同时强邻林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25支军队中,在我国周边就有7支。

  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地区冲突、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国家分裂主义活动等都发生在我国周边,或就在我境内。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生产国和走私国——阿富汗、缅甸也在我周围。1950~2009年的近60年中,中国曾9次经历或卷入周边战争或军事冲突中,平均每6年1次,频率相当高。

  我国漫长的海岸线(包括专属经济区)和陆地边界引发的争端日益增多,海洋大陆架的问题尤为突出:中印边界尚未划定,南中国海的海洋国土存在重大争议,东海也有纷争。

  台海地区更是牵动着方方面面。领土不完整是我国最大的痛。在当今世界大国中,只有中国还存在重大的领土主权完整问题。因此,我们现在的战略目标第一位就是维护主权领土完整。

  我国所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周边国家,今后这个比重会逐步扩大,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伊拉克、缅甸、印尼等。今后有相当一部分石油还要从中东、海湾地区、非洲经巴基斯坦、缅甸运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如果再加上因海洋油气开发而涉及海疆主权的,还要同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打交道”:既要维护主权,又要共同开发。如果把从中东、非洲、拉美等地进口的原油运回中国,必然要路经马六甲海峡,而这一通道的安全系数引人关注。一旦出事,我国进口原油就会受到影响。这里又涉及同印度、新加坡,以及其他东盟国家打交道,当然也不可避免也要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接触。

  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以下顺序来安排处理自己的对外事务: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但是又不能僵化地理解这一格局。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诸如台湾、反对三股势力、能源等)的一些问题上,大国的身影无时不在。如果说美国的安全在国外,那么中国则完全不同。中国的安全、中国面临的一些紧迫问题,既有境内的,也有境外的;有的要么在边界线上,要么在边境地区,甚至在边境之内。因此,中国的周边环境,或叫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一向较为复杂,有的地方甚至相当严峻,其中也包括涉及诸多方面的能源安全。

  回顾以往的历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充实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内涵,同时又要使务实外交同战略外交紧密结合。”既要学会高水平应对外部突发事件,提升在这方面的应变和处置能力以及实力,同时又要大力加强我们在对外事务中的主创性和预见性,被动应对是下策。总是被动应对就会损害我们的主权利益和核心利益,也会伤及我们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学会早作谋划,早作预判,但关键在于提高素质。

  当前,我们在营造周边环境确保能源安全方面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处理好三对关系——中美、中俄和中日关系”

  1)“至关重要”的中美关系——遏制摩擦直指中国

  中美关系至关重要,这表现在贸易、金融、反恐、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事务、能源合作、台海形势、地区安全等多个方面。尽管两国关系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的发展势头,但是“中美关系总是不平静,变化起伏一个接一个……中美关系好好坏坏,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去。尽管中美关系麻烦不断,但不至于破裂,相互依存又制约。”

  奥巴马上台以来,美的内外政策都在作一些调整,似乎给外界树立了“新的形象和品位”,但这位新领导人更趋向于实用主义,美国的战略目标未变,霸权主义未变,其外交谋略——充当世界老大——更不会变。对此要有清醒头脑。目前美对华“放下身段”主要是为了应对缠身的金融危机——向中国借钱以及如何利用中国应对朝核问题等等。总之,关于美国的对华政策还要观察一段时间,不必匆忙下结论。

  美国的资本早已渗透到世界各产油国,或是控股,或是参与。国际油价大幅上扬,最大的得益者是美国的石油企业和投资者,油价的上或下,都同美国是否缩减石油储备和投机炒作相关。另外,“石油美元”早在美国的掌控之中,对OPEC的操纵也已不是什么秘密——伊拉克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按美国的意志重组OPEC,企图操控伊拉克来替代沙特阿拉伯。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战略储备(达1亿吨),逢低价吸进,适时抛出,既可以赚钱,又可以供国内调剂。美国的石油战略之一就是把国内的石油资源搁置封存地下,尽可能消费国外的油气,同时操控(投机)国际油市,到处伸手控制,争夺油气资源,以自己的强势称霸世界。我国有的研究机构提出,美国是抑制油价上扬的主要推手,说我应同它合作。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遏制国际油价方面中美很难走到一起。当然与能源有关的诸如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环境改善等都应同美国一起讨论,并加强合作。奥巴马上台,一改前政府的能源政策,加大对替代能源研究的投入,以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

  然而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底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名,通过一项法案:从2020年起,美国将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不言而喻,此举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歧视、制裁和打压,是为了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而采取的破坏正常贸易秩序、引发贸易战的极端做法,后果不堪设想。中国首当其冲,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认真应对。有人建议可以碳消费税来应对碳关税,等等。因此,围绕着能源问题,中美既有无法回避的争斗,也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合作。在争斗和合作中更需要的是智慧、冷静和果断。

  中美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潜力很大。美国在这方面可以从中国获得极大的商机,中国亦可为温室气体减排创造条件。然而美方一再坚持只出口产品,不转让技术。这种专横作法对2009年底哥本哈根国际会议无补,对中美互利合作也不会带来任何进展。

  美国做梦也在想进入中亚、进入蒙。这些都同控制那里的能源有关,同遏制中国有关。美国明知中国同东盟一些国家签署有《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却伙同越南、菲律宾、文莱等国,背着中国在南海投资合作勘探海底油气。最近扬言,“美国将不惜代价保护美商在南海的权益。”更有甚者,美国接连派出间谍船只出于没南海和东海海域,一方面为一些国家撑腰打气,另一方面则是怀有不可告人的军事目的。2009年7月,美国新政府要员希拉里高调重返东南亚,不仅签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而且还表示要强化与东盟的关系,并提出联合开发湄公河计划,此举引起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希拉里直言道:“我想要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美国回来了。”美国重返东南亚恰恰是基于台海形势、南海风云以及中日东海争端。有人要拉美国的大旗为自己撑腰,而美国则为自身的能源及地缘战略利益奔波。

  此外,希拉里还马不停蹄地赶到印度,正式宣布向印出售超百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同时还承诺为印援建核项目。个中意图最为清楚不过:用印度来遏制中国。回到华盛顿在首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美方又换了一副面孔,大谈“人心齐,泰山移”和“同舟共济”。美国既盯着中国的外汇储备,又摆出霸道的架子,挟持中国在气体排放上与美国承担同一标准,全然不顾中国主张的“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可见,美国的对华政策并没有因领导人的更迭而改变,而上述种种不过是反映了美国的多层战略意图或它的全球战略的多重性。

  2)相互借重的中俄关系——能源合作步履维艰

  在国际关系格局大调整的今天,中俄相互借重显得异常重要,尽管各自借重对方因事、因时表现为轻重不一,程度不同。但总体上讲,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在经济贸易和金融、科技合作中,中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业已不可或缺。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双方的互信亟待加强和提升。

  俄罗斯是能源生产大国。它拥有占世界30%的天然气储量和10%的石油储量。每年俄罗斯出口的天然气和石油分别占世界的25%和10%。中俄间的能源合作始于1996年,当时叶利钦访华就同中方签署《中俄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其中包括两国石油管道建设及运输等项目,后来由于俄方的种种原因,一变再变,这些项目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page_break]

  2000年夏,中俄双方达成协议,合作修建从俄的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即“安大线”),总长为2400公里。该协议由中石油及俄罗斯尤科斯公司和俄管道运输公司签署。协议规定“管道于2005年铺设完成,每年由俄方向中方输送原油2000万吨,尔后逐步增加到3000万吨”。2001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会晤时,正式签署《中俄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总协议》。协议规定“中国为俄远东输油管道原油唯一接受国”。2002年12月初,普京访华,中俄首脑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提及:已达成协议的中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按期实施”。2003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会晤时,俄方再次表示“将履行承诺,信守协议,一定完成两国输油管道建设”,并表示,在管道未建好前,将用铁路向中国运送原油,每年450~550万吨。然而俄方未能执行协议,也未按合同行事。

  2004年,在俄方一再呼吁下,中国向因1998年金融危机而陷于困境的俄罗斯石油公司一次性贷款60亿美元,用作收购被俄政府拍卖的尤甘斯克公司(尤科斯公司的子公司)。当时中国用实际行动帮了俄罗斯当局一个大忙。作为交换,俄罗斯石油公司从2004年至2010年内向中国提供4840万吨原油。但事实上,俄并未按合同如数向中方供应石油。俄方的理由是:油价在攀升,俄方吃亏了。中方则认为,一次性提供60亿美元贷款若加上利息,数目不菲,何况中国是应俄罗斯之所急。

  鉴于“安大线”俄方的主要推手为尤科斯公司,随着该公司“人为地破产”,该项目也就随生变局,中方成为“牺牲品”。但必须提及的是:2003年6月,日本政府向俄政府提出“更为优惠的条件”,“在俄日相互密切接触后”,俄方通知中方:“因环保原因”决定修改既定合作项目的方案,即由原来从安加尔斯克到大庆的管线取消,改由安加尔斯克至俄远东港口纳霍德卡(即“安纳线”)。俄事实上在玩弄“一女二嫁”的把戏。由于日本收回“北方四岛”的战略目标未能从俄罗斯得到如愿的回应,加上日本答应给予的优惠条件(全部接收油管的原油,出资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以及加大对俄远东投资等)未能兑现,俄罗斯如意算盘落空,搁置了俄日在这一项目上的合作。

  2004年3月,俄罗斯提出远东太平洋石油管线新方案,即西起泰舍特,东至俄远东太平洋沿岸的科济米诺湾,全长4000多公里(即“泰纳线”)。它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工程全长2694公里,从泰舍特至斯科沃罗季诺(即中国的漠河对岸),计划2008年完成(注:因故延至2009年完成)。同年,中俄重开谈判,商谈修建由斯科沃罗季诺穿过界河黑龙江经中国漠河到大庆的支线(俄境内约70公里,中国境内约1000公里)。

  2004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在莫斯科达成协议:中俄双方将坚定不移地加强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俄方表示,“不管采取何种规划方案,俄都将积极考虑把管道通往中国”;双方还一致同意增加陆路石油贸易,即俄通过铁路运输向中国出口石油,从2005年起,供应量达1000万吨;2006年争取达到1500万吨……然而承诺与兑现相距甚远。

  2005年6月,俄罗斯宣布:“泰纳线因环保原因暂停。”“环保因素”是否是真正的动因,有待进一步考证。当时国际油价不断高升,由2005年3月突破50美元一桶到8月已达70多美元一桶,因此,俄罗斯叫停这一项目直接原因可能是“环保因素”加“油价因素”,再加上别的因素。最终俄方向中方提出“重新签署两国石油贸易协议”。俄政府并向媒体放话:“若中方不考虑修订购油价格,2010年合同期满后俄不再向中方供油。”与此同时,俄方向中方的供油量出现下降。此举让人们有点怀疑,俄方是否想以削减供油量来维持中方提供的60亿美元贷款的当量呢?

  中国人翘首以待的这条直通大庆的石油管线支线,又因俄太平洋管线第一期工程路线变更以及承包商未能遵守工期而“泡汤”。为此,2008年9月,普京总理下令“加快这条管线建设,不允许拖延工期”。说是一回事,而行动却是另一回事。

  2008年8月,根据中国政府的提议,中俄元首在会晤时达成共识:两国建立副总理级能源合作协调机制。这是基于中俄两国在以往十几年的能源合作中屡屡出现问题,尤其是给中方造成诸多困难和损失。这一机制的建立,对今后两国深入且卓有成效地开展能源合作,提供了组织机制的保障,使双方的合作更具权威性和战略意义——纳入两国安全保障机制领域。以此为标志,中俄能源合作进入新时期。

  2008年10月末,温家宝总理访问莫斯科,两国签署众多合作文件,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一系列能源合作协议和《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它涉及项目多,数量大,金额高,期限长。

[page_break]

  《中俄石油长期贸易合同》规定自2011年至2030年,俄罗斯石油公司每年向中方出口1500万吨原油,20年期间总出口量达3亿吨。

  中国应俄方请求,由中国开发银行分别同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贷款协议,分别向俄石油公司贷款150亿美元,俄石油管道运输公司贷款100亿美元,期限为20年。贷款总额为250亿美元,分三年(三期)贷给,即110亿、90亿和50亿美元。

  中石油同俄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建设协议》。根据协议,2009年底支线建成并投入运行,年输油量为1500万吨。

  中国开发银行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签署出口信贷协议。协议规定由中方向俄方提供出口信贷供俄方购买中国生产的石油勘探设备……

  上述各项合作内容本应在2008年11月底谈妥,于12月初由两国能源合作协调机制负责人——各自的主管副总理在北京签署最终的协议。然而,谈判一波三折,俄方坚持先签贷款协议,其它协议后签;中方则坚持所有协议一起签,否则都不签。中方汲取了以往的教训。在中方高层的催促下,中俄两国主管能源的副总理终于在2009年4月17日正式签署《能源合作政府协议》。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中俄高层会晤,中方必定要强调希望俄方履行合约,遵守承诺。尽管两国间政府协议已签,但仍有一些细节不详,如:俄出口中国的原油原在何处?该油田何时投产?1500万吨原油是贸易用油还是俄对天津东方石化合资企业的出资?经支线运输的油到底是给谁的?等等。

  由此看来,中俄两国能源合作路漫漫,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俄始终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抱有戒心,俄总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来看待中国的崛起。中国同中亚的能源合作甚至遭到来自俄方的作梗。

  3)不太稳定的中日关系——能源争夺远胜合作

  中日虽为一衣带水,但由于日本当局不能正视历史,自持“财大气粗”,加上日美同盟,不把中国放在眼里,致使中日关系很不稳定。中日关系在小泉纯一郎时代降到最低水平。后来有了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温总理的“融冰之旅”、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以及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在两国共同努力下,本着向前看的精神,双边关系有了一定改善。

  鉴于日本能源匮乏,几乎全部要靠进口,而80%的原油又需经南海和东海,日本极为关注台海形势的动向,认为两岸统一后,日本的“生命链”会随之断裂。因此日本对两岸统一的心态一直是负面的。日本对东海油气资源的争夺也从未停止过。他们绘制出东海“大陆架延伸界限”上报联合国,目的是想争取东海的油气地域的主权。然而,东海钓鱼岛的主权,以及该岛的北面和东面的大陆架,还有其延伸的专属经济区,从来都归属中国。这可从历史、地理以及国际条约等方面得到印证,无可争辩。但由于台海两岸长期未能统一,在维护海洋主权上过去两岸又未能协调行动,让日本钻了空子。两岸未能统一客观上也助推了日本的霸占行径。

  日本根据国际法中的“无主地先占”和“有效治理”,坚持认为钓鱼岛为其“固有领土”,并享有其大陆架及延伸的专属经济区。日本还拒不承认该岛在主权上同别人有争议。更有甚者,日本政府在2005年还把“西南诸岛有事”纳入自己的“合法防卫范围”,并交由日本海上保安厅监控。前不久日本政府又决定“升格”,对其冲绳县的与那国岛由防卫省派驻陆上自卫队,而该岛与钓鱼岛十分接近。日本当局的意图十分清楚:增兵与那国岛,就是增兵钓鱼岛海域。从与那国岛的空军基地起飞,日本战机只须10分钟即可飞临台湾上空;而110公里的直线海上距离,日舰两小时即可由与那国岛抵达台湾花莲港外海。加上岛上的雷达设施可把台岛东部海空基地一览无余地监控。这意味着日本通过对与那国岛的驻军和扩军,也就是直接对钓鱼岛的驻军,从而完成了由海上保安厅管理实现为由防卫省驻军守卫的转变。日本对钓鱼岛海域不断扩军的行动还告诉我们,东海的整个南半部将纳入日本的防卫范围。

  中国对维护钓鱼岛海权的决心不会改变。我们已建立东海、南海海事巡航制度,海事巡航船只及巡航飞机将对钓鱼岛周围及南海海域实施常规巡航。这是宣示我国对这些海域主权的存在,而不是同对方发生对抗。当然,如果日方不顾后果一意孤行,发生对抗我们也不怕。在东海海域,除了海域主权的争议,更有对该地区海底油气的开采权问题以及海上运输通道安全问题。中国政府一再表明,涉及领土主权、民族尊严和核心利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此中日在东海的较量还会继续下去,但这不妨碍双方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务实合作。日本在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日双方有合作的需求和空间。

[page_break]

  “解决好两翼问题:中亚及远东”——能源合作已步入正轨

  中国亟需牢固、稳定的后方——大西北、大西南和大东北。因此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快速出台,而且形成全国合力来推进这两个战略目标的实施。总之,解决好两翼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尤其在对外事务上必须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运用更多的智慧,才能确保外交为内政服务。由此,加快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以及“相互借重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中国的两翼——中亚及远东,也正是中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关注点之一。中亚(广义的中亚)因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因战略地位重要,因地缘政治关系微妙而倍受大国的重视和争夺。俄罗斯自然不会放弃对原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这些地区的控制和操纵;过去美国连做梦都想进入中亚这块战略要地,“9·11”帮助美国实现了这一梦想,不仅进入,还建立了军事基地。这无疑是在中俄背上插了一刀。中国因西部大开发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反对三股势力),加上中国的能源来源多元化,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关系,积极开展各项合作自不待言。中国同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正在步入轨道,已经建立稳定的双边和多边的能源供应基地和能源运输通道。已经建成的中哈石油管道和正在延伸的管道,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输气管道也将在年内完成(单线长1833公里,双线为3666公里),30年内年输气量将达400亿立方米。为了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分别给予哈、土等国以巨额贷款,这充分体现了在合作中双赢的原则。

  尽管“上合组织”是一个地区性组织,但其地缘政治、战略意义远远超出中亚范围。鉴于各自出发点不一,至今上合组织在诸如能源俱乐部(一体化)、建立自贸区等重大问题上不能取得进展,有的中亚国家至今尚未加入上合组织。中俄是发起国,但俄深怕中国进入它的“后院”对它不利;哈国自持是油气大国,对上合组织的未来有自己的想法;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间因水资源利用,矛盾不断,甚至扬言动武,由于它国插手,对立情绪难在短期内摆平。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土上既有美国的军事基地,又有俄罗斯的军事基地。此外,日本、印度等国也一直在窥视中亚及上合组织的地位与作用。亚洲开发银行等一些地区和国际机构,也在通过金融渠道渗透这一地区。拟议中的IPI输油管道(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TAPI管道(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更引起人们的关注。南亚即将成为能源通道的又一热点地区。近来美国加紧在近邻中亚的南亚活动,尤其是为了遏制中国而加紧对印度多方面的扶持,使得未来中亚和南亚地区有关能源的诸多方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俄国和伊朗曾因里海划界,分割里海油气资源而争斗得不可开交,且一度曾反目,但在共同对付美国方面,在建立未来天然气出口组织方面又走得越来越近。天然气出口是未来俄国的命根子,俄必然会抓紧掌控中亚油气。然而俄越是掌控,中亚各国的反掌控也必然会强烈。个中又涉及中、美、欧利益,还同高加索一些国家相关。

  我国不仅与“上合组织”中的俄、哈、土、乌等国建立能源合作关系,同时还同它的未来成员如伊朗以及其他海湾国家保持良好的能源合作态势。中国目前进口的石油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那里。如2009年6月,伊朗已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的首位供应国,单日平均对华出口量已达73万桶,超过沙特的68.7万桶、安哥拉的48.3万桶。按7桶折合一吨计,全年伊朗出口到中国的原油在3000万吨以上。因此,中亚地区(广义)未来的形势发展对我相当重要。在那里我们既要同俄、美、日、欧等大国打交道,也要应对印度设置的障碍,更要面对那边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美媒体认为,“当前中亚形势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大博弈时代’。这次参与者多,而且更危险。”

  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及远东是迟早的事。俄罗斯一位伟大哲人曾讲过:俄罗斯的强大在于西伯利亚及远东的资源,而俄罗斯的富足要靠中国。这一预言正在变成现实,但进程并不顺畅。对此我们还要做许多的工作,既要有耐心,又要早立预案,等着对方送上门来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南海风起云涌主因是油气

  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维护自身的海权,即维护领海安全,也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安全(包括能源安全)的头等大事。鉴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台海两岸尚未统一,给我国的海权维护带来一些麻烦,也恰恰是这一态势,给一些国家,主要是美、日等以可乘之机,从而在我国的南海、东海兴风作浪。

[page_break]

  1)南中国海已形成“四国五方的军事割据局面”

  南海的西沙、南沙等历来是中国的领土,有各种历史文献可以证实。如今南海风起云涌,争端频繁,看似风光迷人的南海水域,早已聚集各种利益的纠葛,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紧张的水域之一。据美国能源局和国际战略研究所报告显示,南海油气储量约为77亿桶(约合13亿吨),号称“第二个波斯湾”,同时它又是世界航道的主动脉,从东亚可直通中东、非洲等地。

  南海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诸群岛,共有岛、礁、沙、滩(现已命名的)285个,其中岛屿35个、沙洲13个、暗礁113个、暗沙60个、暗滩31个以及以“石或岩”命名的礁石6个。其中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位于南海南部,总海域面积82万平方公里,共有岛、礁、沙、滩230多个,其中常年露出水面的以及低潮高地不过50多个。目前南沙群岛已有44个岛礁为周边其他国家占领,即越南占领29个、马来西亚6个、菲律宾9个。中国驻守的只有8个岛礁,其中还包括台湾驻守的太平岛,除了它,其余7个涨潮时均淹没在水下。目前南中国海已形成“四国五方的军事割据局面”。尽管文莱、印尼还没有出兵占领,但已宣布该海域8万多平方公里为其“主权”所有。

  上个世纪中叶,还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提出过任何质疑。只是在1969年当发现南沙群岛一带蕴藏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后,上述这些国家才纷纷宣称对我国南沙群岛拥有“领土主权”。更有甚者,越南宣布它“拥有全部南沙群岛主权”。可是他们却忘记了在2002年11月4日共同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即《五国六方协议》)。《宣言》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端。在争端解决之前,各方承诺保持克制,维护南海地区稳定,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同时提出对南海共同开发、共同发展。然而,越、菲、马、文等国,背着中国,伙同西方大石油公司,尤其是美国的石油公司,早已着手对南沙群岛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和开发。

  这些国家还想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各国海疆纷争而规定的“所有缔约国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前,向联合国提交各国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划界方案”之际,纷纷强占原属中国主权的岛礁,并以此为据,向联合国提交自己的大陆架延伸划界方案。中国政府严正抗议这种不法、不当之举,并及时照会联合国秘书长,要求联合国大陆架划界委员会按照联合国相关规定,不审议、不批准由上述国家提交的关于南海200海里外大陆架界案。中国的立场得到国际公约和海洋法的印证,无可辩驳。

  值得关注的是,正当中国为维护南海主权,同东盟一些国家展开外交争辩时,美国的间谍船频频出没在南海、东海,这绝不是孤立的事件。美方称其舰只为公海通行,我方驳斥为间谍航行。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也要有“无害通行许可”方能通航。东盟一些国家也依此为“后盾”,强行霸占我南沙岛礁,甚至宣布“地方官员到任这些岛礁区域”供职。面对这种挑衅,我们一是坚持原则,通过外交途径据理力争、严正驳斥;二是不感情用事,不搞“斗气外交”,而是多次派出“渔政船”开赴南海实施“海事巡航”,宣示对南沙群岛主权的“有效监控和有效管理”。

  2)理智应对瓜分和挑衅

  南中国海附近的一些国家,正在部署和增强各自的海军实力,尤其是潜艇。据外电报导:马来西亚出资9.6亿美元从法国和西班牙购进两艘先进潜艇。第一艘将于2009年9月部署到位,另一艘将于2010年交货;新加坡已有4艘潜艇,最近又购进2艘,其中1艘2010年交付使用;印尼打算到2024年增加到12艘;越南则从俄罗斯购进6艘基洛级潜艇。澳大利亚也决定在今后20年内使拥有巡航导弹的潜艇增至12艘;印度更是雄心勃勃,计划10年内每年投入40多亿美元,增加100艘舰艇……这一态势充分说明这些国家要么是觊觎南海,要么就是“瞄准中国”。西方媒体无端猜忌:“太平洋将成为争霸的战场。”中国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维护这一地区的和谐,推进这一地区的共同发展。

  我国外交部宣布从4月起就已增设一个新的机构——“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委派资深外交官主持工作。这个司专门负责边界纠纷和海政事务,包括海洋划界、共同开发等外交谈判以及相关政策的制订等等。

  尽管中国的南海疆域被一些东盟国家霸占,但中国政府仍本着推进建设和谐地区的诚意,积极促使本地区的外汇储备库的建立。中国一直希望东盟有关国家,以发展大局为重,以维护地区稳定为重,着眼未来,遵守2002年11月4日所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不要做有损于别人利益和地区利益的事。

  3)杀机四伏的马六甲海峡

  俗称的“黄金水道”是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而马六甲海峡就夹在中国南海和印度洋中间,全长1080公里,途经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目前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泰国共管。对中国来说这条海上通道至关重要,是中国的生命线:中国从中东、非洲等进口的原油约85%需路经这一海峡;中国出口到国外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海运,也非走条路不可。据统计,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140多艘船只中,近60%是中国的船只,且大部分是油轮。一旦这条通道被切断或受阻,其风险程度可想而知。

  从地理区位上看,如果这一通道的前端印度洋被抑制的话,对中国来说也是致命的。印度洋水域对中国同样重要。中国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大致可在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加强同东盟的关系,尽可能削弱美国、印度的影响力。无论是建立自贸区、减债和免债、减税和免税,还是全力资助东盟度过1997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都是为了建立互信,共谋双赢。中国的“善邻固国”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加强自身的海空力量建设,对近期和远期作到有周密安排;加强外交能量,开展亲善外交的同时,按照国际法加强实施对南海海域的有效控制和有效监管的“海事巡航”和“渔政监管”。中国在南海必须体现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第三,减轻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依托印度洋上的友好国家如缅甸、巴基斯坦等,修建连通印度洋与中国西南和西北内地的能源运输通道,如:2008年7月,缅甸政府、中石油与韩、印组成的大宇联合体三方签署了三份协议,根据协议修建缅甸在印度洋的孟加拉海上的马德岛港(在实兑港附近),经缅甸的曼德勒进入中国的大理至昆明,油管全长1100公里,年输油量为2200万吨;修建从缅甸经云南至广西南宁的天然气管道,2012年建成,年供气量达120亿立方米,期限30年。中巴修建从巴基斯坦在阿拉伯海的瓜德尔港,将来自中东、非洲、海湾的石油可经港口再通过管道直达中国的新疆,同国内管网连通。

  虽说马六甲海峡目前由三国(或四国)共管,但背后却有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的身影;印度则利用在印度洋的战略地位称雄。中国不能坐等受制于人,更不能望人项背。在这一地区,这条海上通道沿岸各国暗流涌动,杀机四伏,争夺不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使务实外交同战略外交有机紧密结合,如何远见卓识、措施及手段到位,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使危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

  台海形势发展中的变数

  涉及到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也绝不可能回避台海两岸关系。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这不等于说万事大吉。由于两岸分离已超过一个甲子(60年),从相互了解、相互认知到相互认同,再到实现和平统一,决非短期内能解决的。大陆对和平统一的决心和诚意以及众多惠及台胞的举措受到台湾各界的关注和赞赏,但两岸互信远远不够,亟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台湾方面也会有变数,其中包括执政的马英九当局。马英九想当“全民总统”,在两岸和平统一问题上颇有心计(如在“同胞”和“人民”、“正视现实”、“先经济后政治”等方面),有时又表现为缺乏决断,错失时机。他还时时想以美、日来挟持大陆:强烈坚持从美国购置进攻性武器,拉拢日本来牵制大陆。至今台湾政界、军界和知识界中的一部分人,仍寄望于台湾海峡独特的战略地理区位优势。他们认为,一旦形势需要,台湾可以扼守海上通道,卡住大陆的能源海上生命线。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两岸人民不愿兵戎相见;统一是自己的事,容不得他人插手;两岸高层早日会晤,商谈结束敌对状态;台湾当政者必须慎之又慎,不为他人左右而成为历史千古罪人。能否做到,有待事实印证。可喜的是,两岸在能源合作方面也正在积极研讨和加快实施,包括海洋勘探、境外合作投资、替代能源研制等等。相信在诸如南海、东海海域维权方面,台湾能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两岸联手对外,为日后的和平统一增添基石。

  中国能源外交任重道远

  经过20多年的运筹和努力,我国的能源外交取得长足的进展,尤其是我国周边地区的能源网络已初步形成,这就为深化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西北地区有中哈石油管道、中土(乌、哈)天然气管道,西南地区有起自缅甸经昆明再到南宁的天然气管道,由缅甸港口经曼德勒至昆明和重庆的石油管道,有起自巴基斯坦在阿拉伯海的瓜德尔港至新疆的石油管道,东部地区有谈判中的中俄天然气管道,北部地区有中俄石油管道支线,南部有海上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等。再加上我国陆地不断涌现开发的油田和在我国海域勘探开发获得的重大进展,我国能源的供应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为破解“马六甲困局”创造了条件。然而国际形势、地区形势变化无穷,外交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

  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哲学战略理念支撑,那它很难在世界上持续屹立和发扬广大。中国适时提出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思想,一方面是基于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另一方面则是总结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国把和平与和谐作为自己发展战略的理念,既符合中国的国情,更符合国际潮流,是正确的抉择。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念永不变

  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始终把和平、合作与发展作为自己对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一贯的“以和为贵”的和平理念,而这种传统与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之中,其精华就是“和、合”思想。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诞生决非偶然,它就是以和平理念为基础而演绎繁生。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论何时,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因此,中国对外推进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权宜之计或者是韬光之术。

  “和而不同”、“善邻固国”是我们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古人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把不搞极端、摆正位置、平等相待、处事公正,作为出发点,把和为贵、讲和平、讲诚信、增友谊作为途径方法,由此而走向天下太平,万物生机。根据这一理念,我们把“亲、仁、善,国之宝也”,“善邻方能固国”,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和平共处”等作为我们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准则。

  据此,“我们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这就为我们的活动留有很大的空间;我们“不搞斗气外交”,不走极端,而是要做到“斗智、斗勇、不斗气”,还要“斗而不破”;在处理对外事务中,更要做到“不图一时之痛快,不争一日之短长”,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战略利益;凡事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当理而后进,审势而后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不成”,更要“有所作为,决不当头”。

  “决不称霸,有所作为”不动摇

  有人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建国都60年了,还提“韬光养晦”就落伍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错误的。就能源安全来说,我们之所以能同缅甸、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也门、俄罗斯、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叙利亚、苏丹、阿曼、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尼日尔、伊拉克、哥斯达黎加、巴西、古巴、乍得、道达尔、卡塔尔、挪威、沙特、也门、越南等国开展陆海油气勘探与开发、合作生产、合作提炼等,都是我国能源外交取得巨大成绩的有力表现。没有对外政治、对外经贸、对外合作方面的不懈努力,就不会有今天能源安全保障方面的成绩。

  今天,中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内外政策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这为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今后的外事工作仍然要努力贯彻下列五大原则: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格局;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