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低碳经济

中国减排承诺敲开低碳经济大门

日期:2009-09-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上海证券报

能源资讯中心

2009
09/24
08:28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中国减排 低碳经济

  胡锦涛指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减排承诺掷地有声

  “胡主席的发言,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做的重大贡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承诺是积极的,相比许多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扭捏态度,体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领袖带头作用。”

  任官平表示,碳排放具有累积性质,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的累积排放量要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此外,从人均排放量来看,发展中国家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理应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碳减排问题上肩负起带头责任。

  在纽约参加气候变化峰会及相关会议的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向本报记者描述了会场内的紧张气氛,“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中国身上,胡主席的承诺掷地有声,为全球的碳减排工作注入了一记强心针。”

  吴昌华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到2020年达到15%左右,这意味着煤炭在能源结构的比重届时将下降10%左右。对于中国这样的煤炭消费大国而言,减排贡献相当巨大。”

  除了在能源结构问题上的表态外,胡锦涛还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中国近几年在增加林业种植面积的表现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组织的一致好评,目前相关组织正在核实碳减排量,相信这个数据出来后会非常惊人”,吴昌华说,“这将为中国减排贡献提供又一强有力证据。”

  CDM机制造就双赢

  在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举行的间隙,首届“中美低碳经济会议”也在纽约召开。此次会议的一个重点,将是中国相关碳交易机构和美方展开碳交易上的合作。

  碳交易的产生源于1997年各国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达成的《京都议定书》,其中包括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在CDM机制下,受到二氧化碳减排额度约束的发达国家企业和政府机构,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或资金投入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合作,从而获得该项目所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截至8月14日,中国政府已经批准2174个,其中在联合国注册有624个,中国已经从CDM获取了上百亿人民币”,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米川近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CDM本身就是一个双赢机制,中国从CDM机制中获取了上百亿资金,也获取了节能减排技术升级的融资渠道,而发达国家也从CDM中也得到了很多好处”,清华大学核研院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院韦志洪说,“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展开CDM合作,发达国家节节省了几百亿的减排支出,也为自己节能减排技术升级赢得了时间。”

  三大环境交易所力推碳交易

  2008年8月开始,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成立,中国碳交易市场上演“三城记”。

  “北京环境交易所建立1年以来,共达成3000多万元碳交易。”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加快了全球合作的步伐。目前已经于世界银行、德国电力交易所、澳大利亚金融及能源交易所在内的诸多金融机构、碳基金和碳汇买家达成明确合作意向。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副总经理穆玲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球闻名的芝加哥环境交易所是我们的股东之一,在碳交易产品的设计上,形成的技术上,我们都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国内的环境交易所成立只有1年,我们的目标是将整个中国碳交易市场做大”,梅德文说,“欧洲的碳交易目前已经发展到商品市场层次,而美国更已经演进到碳金融衍生品的层次,中国的建设建设亟待加速。”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