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要闻 » 中国能源要闻

合肥“人造太阳”昨成功放电

日期:2006-09-29    来源:安徽市场报  作者:徐佳 记者 赵莉

能源资讯中心

2006
09/29
05:27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合肥 人造太阳 成功 放电

 市场报讯中国最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日在合肥“科学岛”成功放电,这是世界首台投入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受到全世界聚变界的高度关注。历时八年首战告捷

  昨日,合肥“科学岛”备受瞩目,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了这个将升起“人造太阳”的“宝地”。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英文名:EAST,俗名:人造太阳)于昨日在此地等离子体研究所成功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一时刻的到来标志着世界上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邀请了国内11个知名专家对“人造太阳”装置进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科学工程已经全面、优质地完成了任务。

  下午4:50,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该项目总经理万元熙教授首次向世界宣布我国“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放电成功,并介绍了“人造太阳”的相关情况。该试验装置是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是由专家们经过数年评审和论证,在上百个重大项目中挑选出来的,也可谓是“身经百战”。1997年由中央科技领导小组批准,1998年国家计委正式立项,历时八年的奋战之后,昨日终于首战告捷。“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但它又仅仅是一个开始,并不是一个结束!未来的核聚变研究的路还需要很长时间。”万元熙总经理解释说。历尽艰辛攻克多道难关

  在新闻发布会上,许多记者纷纷提问EAST试验装置遇到的难关是什么?

  该实验科研团队的专家解释说,难关有很多,但是其中一个最重要也是整个实验装置最核心的制冷系统,因为此实验制冷需要达到的温度是零下269℃,目前装置使用的系统是由EAST科研团队自行研制并调试成功的。当时世界上共有两家企业生产此类制冷系统,但是由于科研团的经费有限,该团的科研人员便自行研制开发此类系统。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并克服存在的种种困难,最终攻克难关。该制冷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2千瓦液氦低温制冷系统。此外,科研人员还自行开发研制了总功率达到数十兆瓦的直流整流电源、国内最大的超导磁体测试设备等,这些设备全部达标或超过设计要求,但是它们的产生却来之不易。国际领先运行10~15年

  放电实验的成功已经证实,与国际上同类实验装置相比,我国的EAST是使用资金最少,建设速度最快,投入运行最早,投入运行后最快获得首次等离子体的先进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如发布会上专家解释的托卡马克的含义就是“试验的、先进的、超导的”。“人造太阳”放电实验的成功受到全世界聚变界的高度重视。

  ITER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在规模上比EAST要大很多,两者都是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并且两者的等离子体位行及主要的工程技术基础是相似的,但是ITER目前尚未开工,这意味着,“人造太阳”将比ITER早投入实验运行10至15年。目前,该实验装置的等离子体放电持续时间设计值是1000秒,温度将超过一亿,目前放电实验的各项实验参数仍在不断提高。EAST的科学目标是通过实验研究,为未来建造稳态、高效、安全的托卡马克类型的聚变反应堆提供重要的工程技术和物理基础。研制的等离子体实验装置将最多可以工作20年。为什么叫“人造太阳”

  据专家介绍,“人造太阳”以探索无限而清洁的核聚变能源为目标。由于它和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相同,都是热核聚变反应,所以被外界称为“人造太阳”。

  而所谓的“人造太阳”的原理,就是在这台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或氚,通过类似变压器的原理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其密度、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1升海水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变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释放的热能。因此一旦这种技术成熟,建立了电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人造太阳”。“人造太阳”有什么作用

  “人造太阳”可以通过核聚变的方式产生强大的能量用来发电。运用此技术,可以建设聚变反应电站,以海水为原料进行发电。如果能建成一座1000兆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只需要从海水中提取304公斤的氘就可以产生1000兆瓦的电量。照此计算,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含有的45万亿吨氘,足够人类使用上百亿年,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