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人物 » 综合人物

陈耕痛批“事故难免论”

日期:2006-09-05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中国经济周刊》

能源资讯中心

2006
09/05
08:00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陈耕 痛批 事故 难免论

 7月底,本来是避暑好去处的南戴河也变得格外炎热,参加“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领导干部会议”的各级老总们无暇到海边避暑、游泳,却“闷”在大港油田南戴河培训中心开了个极其低调、但又是高规格的领导干部会议,专题研究集团公司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问题。

   除中国石油报等几家下属业内媒体外,业外的媒体几乎都没有列入被邀之列。

   中石油的这种做法,与当下火爆的石油价格、中石油的巨额利润及其大型跨国公司的地位相比而言,显得极低调。

   “闭门思过”

   在此次中石油南戴河领导干部会议上,中石油的最高统帅—总经理陈耕对公司上半年刚刚取得的出色经营业绩避而不提,在会议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竟是“慎言成绩,多找差距”。

   陈耕说,“‘11·13’吉化事件的发生使中国石油完全摆脱了‘事故难免论’和‘侥幸心理’的作祟”,开始了自我反思与反省。尽管那些事故渐渐远去,但这次南戴河会议上,中石油高层仍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陈耕更是严厉痛批“事故难免论”和“侥幸心理”。

   陈耕对自己的诸位“爱将”一再放出“狠话”,严格要求各单位都要从以往事故中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查找隐患,堵塞漏洞,改进工作,真正把加强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否则,将“严惩不怠”。

   其实,陈耕早在4月的集团公司党组扩大会议上就曾特别强调:“只要找准问题,下大决心,花真功夫,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是完全可以遏制和避免的。”

   有关专家指出,许多国际大石油公司正是通过安全环保事故认真汲取教训后,才逐步走上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道路的,尤其是英国北海阿尔法平台大爆炸和美国埃克森公司油轮泄油事故。当年,如果没有英国北海阿尔法平台大爆炸,没有卡伦爵士的深入调查和对英国政府的106条建议,现代HSE(健康、安全、环保)理念的出现还要推后很长时间。

   据了解,英国北海阿尔法钻井平台大爆炸后的两年里,相关石油公司投入了60亿美元,改善钻井平台的安全状况。去年,BP在处理德克萨斯城炼油厂爆炸事故过程中,向社会坦言要承担责任,与大家分享事故教训,并投入巨资改造,力争重新获取公众的信任。

   在南戴河会议结束之日,陈耕等中石油的高层领导在和他们的各位“封疆大吏”告别时,说的最多的还是此次会议的主题“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无论是上级的叮嘱,还是下级承诺,无不是“安全第一,环保优先”。

   据了解中石油历史的人士介绍,这样规模的高规格专题会议,在中石油的历史上称得上是“史无前例”。

   这次中石油领导干部会议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破例没有向外界公布今年上半年最主要的经营业绩之一—利润。不过,《中国经济周刊》还是从中石油内部获得可靠消息:今年上半年中石油的利润总额早已超过900亿元,这足以让众多的大型国企汗颜。

   而在半年之前,即1月13日,中石油总经理陈耕在北京宣布,中石油2005年利润总额达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36.3%。毫无疑问,2005年是中国石油的“丰收”之年。如不出意外,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一再“冲高”,今年将再次促成中石油的“丰产丰收”。

   事实上,早在2003年中国石油的利润总额就超过了1000亿元,2004年更是超过了1200亿元,中国石油的经营业绩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地往上“冲”。

   但对于中石油人来说,在突出业绩的背后仍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那就是无法回避的、连续的突发事故。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的井喷特大事故的阴影,令许多国人挥之不去。它直接导致了原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富才的“离任”,原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裁陈耕临危授命,接掌中石油。

   而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后引起的松花江水环境污染事件,使中石油再次“蒙羞”。

   面对“业绩突出、事故不断”的局面,中石油高层开始更加全面、深刻地审视安全环保问题,开始“痛下决心,下大力气、花大本钱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于是,近两年成为中石油对安全环保工作重视程度最高、投入最大、出台政策措施最集中的一个时期。

   全力应对“事故高发期”

   中石油近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正如中石油自己所说“损害了公司的形象”。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轨迹来看,经济发展转型期和社会转型时期,往往也是重大事故的高发时期。20世纪世界著名的六大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如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德国莱茵河污染事故,都集中发生在1976年至1986年这10年。这10年正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另外,20世纪80年代也曾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事故高发期。这一时期仅海洋事故伤亡人数就上千人,其中仅英国北海阿尔法钻井平台大爆炸事故就有165人丧生。这时也正是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和转型期。

   事实上,中国的发展也未能逾越这样的阶段。

   从中石油的现状来看,业务链条长,风险点多,所属企业遍布全国,工程技术服务更是涉及世界五大洲45个国家。同时,各种危险源遍布,有油气联合站、炼油和化工装置等,生产环节工艺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突发性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些都是石油石化行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特点所决定的。

   但是,“事故易发并不等于多发和应该发生”,中石油高层的集体“闭门思过”,看来正是恰当时机。

   瞄准两大目标:安全、清洁

   诸多惨痛教训,促使国际大石油公司逐步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商业盈利的发展模式。对社会负责、对环境负责的经营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BP、壳牌、杜邦等公司都已形成自己特有的安全文化和价值观。在与诸多国际大公司交往中,人们已经领会到一些HSE理念的深刻内涵 :生命价值高于财产价值,HSE效益优于经营效益,安全业绩胜过经营业绩,预防成本低于罚戒补救成本等等。

   在谈到如何做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为国家奉献能源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时,陈耕总经理表示:“中石油把‘创造能源,创造和谐’作为自己的信条和宗旨,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致力于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绿色能源和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利用,并承诺在世界任何地方和任何业务领域对环境保护态度如一,充分体现“关爱生命、关注环境、关心公众”的经营理念。”

   “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长期的技术政策,在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中,实施生态设计管理、投资环境安全评估和清洁生产公众监督,大力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的工艺技术,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多向社会奉献清洁产品,提供绿色服务,以科学的环境管理、优质的环境记录和较低的环境风险,创造能源与环境的和谐。”

   对于中石油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陈耕明确表示:“把改造企业所在地及其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积极参与公益性建设,主动把自己融合于社会之中,寓企业的发展于当地社会的繁荣进步之中,努力营造企业与社会共兴共荣的局面。”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