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要闻 » 媒体聚焦

面对“气荒”政府不能“缺位”

日期:2006-04-14    来源:新华网  作者:梁思奇、何丰伦

能源资讯中心

2006
04/14
08:39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面对 政府

春节临近,一场“气荒”出现在南方部分省市城乡,群众每天使用的瓶装液化气价格节节攀升,市场供应紧张,个别地方甚至不得不限量供应。瓶装液化气供应骤然成为社会热点。

    在严重的“气荒”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出台对困难家庭、低收入行业和群体的补贴政策,消除“断气”之虞;及时发布信息,增强透明度,避免社会恐慌;减免液化气经营企业费用,降低经营成本,共渡难关;对有垄断经营性质的炼油企业采取限价政策,促使其承担稳定市场、保障供给的义务。这些措施起到了良好效果。在气价上涨、供气紧张的市场风波中,政府的这些措施像寒冬中的一股股暖流,人们看到了政府的有所作为和善于作为。

    相对于市场自身的调节,人们把政府在市场监管中出台的政策措施,称为“看得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固然是对市场运行的外在调节,它同时也应是体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的扶贫济困之手。液化气经营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属于标准的“市场经济”;同时,它又是一个事关民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当这一行业出现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对困难家庭、弱势群体造成冲击等问题时,政府及时反应,采取适当措施,减缓这种影响和冲击,从这一角度说,“看得见的手”不单纯是对市场的调节,同时也是体现政府温暖关爱之手。

    这场“气荒”事件,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市场本身是存在缺陷的。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对市场不能越位,不能错位,更不能缺位。任何时候,政府“看得见的手”都不能忽视其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本职,对于市场变幻给群众生活造成的影响,要从关注民生、关心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在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及时弥补市场缺陷,纾民之困,解民之忧,减轻和避免市场缺陷对困难群体的伤害,这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也是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