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要闻 » 媒体聚焦

成品油批发市场开放在即 是否真的"狼来了"?

日期:2006-04-14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网

能源资讯中心

2006
04/14
08:31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成品油 批发 市场 开放

    2006年年底,我国将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对外资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这标志着我国石油石化领域全面对外资开放。对于我国的石油石化行业,是否真的是“狼来了”?

    目前,在《财富》杂志排名中被列入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已全部在我国投资建厂或设点,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巴斯夫、杜邦、拜耳、道化学等跨国公司,大多已全面进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进入除批发以外的上中下游各个领域。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全方位的竞争。

    跨国石油石化企业加紧在我国“跑马圈地”

    近年来,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业务驻步不前,但在华业务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因此,这些跨国公司纷纷调整投资战略,提升中国业务在各自经营战略中的地位,将对华投资确定为亚洲发展战略的重点,并将中国业务融入其全球化发展的格局中。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刘剑平分析认为,目前许多跨国公司针对中国市场,已基本形成“迂回包抄”、“内外结合”和“中心开花”之势。例如巴斯夫公司2001-2005年对亚洲投资的45亿美元,几乎全都投向了中国,用以构筑其以中国南京、上海和马来西亚关丹的大型装置为支柱和基地的亚太地区业务构架;而该公司早些年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东等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的石油石化企业,则成为向我国石化领域扩张的“桥头堡”。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多年来在华不同地点和对不同项目的投资,已使其产业布局日趋明朗,如BP公司在华业务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和重庆等地,其产业链布局已基本形成了华南、华北和西南三角支撑的局面。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随着对华投资信心的不断增强,在中国的投资也由过去的小规模、短期性和局部投资,转变为当前更具主动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全面大规模投资;既投资于上中下游的最终产品,也投资于相关的中间产品;既投资于生产性项目,也投资于销售、储运等配套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链并趋于完善。埃克森美孚公司是我国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重要投资者之一,同时在福建和广东等地经营了1100座加油站,另外还投资于润滑油调和厂、增塑剂和石油树脂生产厂家等下游企业。

    此外,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华投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如BP和壳牌公司都看准了我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产业的商机,进入我国的“通电工程”,并已拥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壳牌的业务触角还延伸到煤的气化、汽车服务以及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跨国企业还利用我国正积极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对燃气利用领域开放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我国华东和东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燃气运销网络建设,目前外资已在我国的液化石油气(LPG)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随着我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对外资开放期限的临近,与石油石化相关的物流基础设施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许多跨国公司已先后在辽宁、天津、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地大规模投资建设石油石化仓储物流基地。如BP和GE亚太基金与中方合作正在大连建设一个我国目前吨位最大的原油码头;BP与广州控股合资兴建的南沙世界级油库已正式投产;全球最大的石化仓储企业孚宝公司和天津港石油化工码头正合资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液体石化物流中心,等等。

    业内专家注意到,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为便于将在华企业真正纳入其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近年来在华投资项目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控股或独资的方式,尤其是在我国已基本完全开放的下游化工领域,外方控股和独资的项目日渐增多,将合资公司进行“独资化改造”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除了欧美的公司外,日韩公司为了争夺巨大的中国市场也正在奋力直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等新生力量也正在积极寻求在中国的突破。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积极应对生存挑战

    目前,我国的成品油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政府为了减少国际油价变动对国计民生的影响,通常定价上调的幅度远低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幅度。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使中国市场对跨国石油巨头没有吸引力,因为这些企业不会愿意把高价油运到中国再以低价卖出,因此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对国内企业威胁不大。

     
    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基铭表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将进入完全市场化环境,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中国石化只有根据形势变化,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才能从容应对挑战。”中石化拟采取的战略措施包括:加强油气勘探开发、利用国内外资源夯实发展基础;加快结构调整,建立优化、高效的炼化企业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技术进步;加大环境控制和治理力度以及积极发展国际化经营等。

    中国石化下属的高桥石化公司是长三角主要的成品油供应商之一,2005年其原油加工量已达1006万吨。该公司新闻中心主任马平说,“长三角是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加紧布点的重点地区,我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开放后,高桥石化必将位于国内外竞争的风口浪尖,我们只有加快自身的发展壮大,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桥石化现已建成年产30万吨的润滑油加氢装置、年产140万吨的加氢裂化装置,这些以及全长666公里的甬(宁波)沪(上海)宁(南京)原油管道投入使用,为该企业迎接2007年的“生存大挑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实力,但与世界著名的石油石化公司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中国石化的炼油能力、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仅为壳牌公司的66.6%、38.9%、27.9%和7.0%,与BP和雪佛龙等公司的差距更大。由于跨国石油公司油品销售量往往是其生产量的1.5-2倍,因此,即使加工能力相近,其销售收入也是国内公司的几倍。中国石化原油加工能力与法国道达尔公司相近,但油品销售收入仅为后者的1/3。

    此外,我国的炼油装置平均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目前,我国共有122家炼油厂,其中千万吨以上规模的炼油企业只有7家。全国炼厂平均加工规模为250万吨/年左右,不到世界炼厂平均加工规模633万吨/年的一半。韩国虽然只有6家炼油厂,但其炼油能力却居世界第5位;其炼厂的平均加工规模高达2120万吨/年,居世界第一位。而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居主导地位的三大石油公司,虽然已具备相当的实力规模,但其盈利能力、营销能力、国际化经营能力以及对石油资源的控制能力等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石油石化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抢占先机,跨国石油石化公司进行了全球性空前规模的大兼并、大联合和大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其成功经验和许多做法都很值得我国学习。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和分析指出,跨国石油石化公司近年来在上游油气勘探领域正在实施三大战略转移:一是从以石油为主向油气并重转移,天然气产、运、销、用一体化已上升为不少公司的主要业务板块;二是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从欧洲北海、美国、亚太等地区向中东、非洲、中亚和俄罗斯等地转移,并从陆地向海陆并举转移;三是投资重点转移到大型、低成本、有增长潜力和高回报率的油气区域和油气项目上,由此推动了大型油气管线的建设。

    在炼油与油品营销领域,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则加强了工艺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世界炼油能力严重过剩,一度陷入了炼油毛利偏低、油品过剩、经营效益欠佳而环保压力增大的困境。因此,近年来,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注意控制炼油投资规模和原油加工量,以维持较高的炼厂开工率,增加炼厂的深加工能力,抓紧进行炼厂的升级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走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一些大型综合性化工公司的研发费用一般都占总收入的3-7%左右,其中拜耳公司的研发投入最多,近几年占到7-8.5%,杜邦为5-5.5%,陶氏化学3.5%,巴斯夫3.1%。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科研开发战略与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高度一致,其研发机构的设置也正走向全球化。

    为紧跟中国市场的发展变化、更快更好地提供“中国式”的产品和服务,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相继在华投资兴建研发中心,加快实现产品本土化开发,并为其在华的经营战略提供技术支持。如BP公司出资与中国多家顶尖研究机构和高校共同建立了“中科院-BP公司中国研究中心”,这是BP在亚洲的第一个、全球第五个研究中心;杜邦、通用电器塑料集团的全球第三个研发中心相继落户上海;道化学也计划整合在华研发力量,在上海建立全球性的研发中心。一些公司为了加强对华投资业务的统一管理,还将中国升级为其亚洲地区营运管理中心,例如巴斯夫集团已将直接投资的中心转到亚洲,并将其东亚总部由香港迁至上海;道化学将大中华总部设在上海;GE塑料集团早在2002年就将位于日本东京的亚太总部迁至上海。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曾以我国经济发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市场巨大的沿海、沿江等内陆重点城市为“根据地”拓展业务,近年来又将目光锁定在上海、南京、珠海、宁波、惠州、泉州等化工园区,投入大量资金,使其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发展基地。这些以世界级规模的石化项目为龙头的产业园区同时带动了大量下游石化产品的开发和配套公用辅助项目的引进,体现了跨国公司投资基地化、大型化和规模化的特点。例如,上海化学工业园区以中国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项目为龙头,聚集了巴斯夫、拜耳等公司互补性极强的项目。跨国公司在园区内形成产业群,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大的利润。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稳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对石油石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专家预计,到2010年,我国汽煤柴需求量将为1.85亿-1.89亿吨,乙烯需求当量将达到2500万-2600万吨。巨大的石油石化产品需求潜力,将为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做大总量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和良好的市场条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朱煜认为,在成品油批发市场开放后,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当务之急,是要统筹解决扩大规模与销售能力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以及油品质量升级和化工用油生产之间的矛盾,抓紧完成产品和运行结构的调整,降低成本,在主要市场地区实现“管道输送+终端配送”的两段式现代化分销调运模式,构建具有独特优势的销售网络体系。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