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要闻 » 媒体聚焦

成品油市场分析:生产能力不足 供应面临压力

日期:2006-03-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能源资讯中心

2006
03/18
09:17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成品油市 面临压力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使汽车、运输以及现代化农业等领域对原油和成品油的消费有着较快的增长势头。也使原油的消费量逐年攀升。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到29985.5万吨,接近3亿吨大关,相比2000年增长了34.9%。在“十五”期间年均消费量递增6.2%,其中2003年和2004年的增长尤为迅猛,年增幅分别达到10.1%和15.5%。同时,对成品油的消费相比原油增长更为迅速。2005年,我国汽、柴油的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4842.1万吨和10967.7万吨,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31.6%和55.6%,“十五”期间年均递增5.6%和9.2%。


                                                     表一:近年我国原油及成品油消费统计(万吨)

名称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递增%



原油



22231.68



21763.61



23106.55



25231.19



29182.68



29985.52



6.17



汽油



3679.57



3547.91



3723.29



4015.94



4709.06



4842.06



5.64



柴油



7050.08



7406.69



7621.46



8373.59



10373.38



10967.74



9.24



煤油



913.24



823.61



870.86



863.89



1061.53



1048.79



2.81



燃料油



3445.32



3613.88



3436.71



4309.07



4956.44



4633.97



6.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飙升,但总体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原油和成品油的消费依然处于不断攀升的过程中。

    四方面因素拉动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

    第一,我国经济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十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达9%以上,其中2003、2004年均超过了10%。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GDP增速达9.9%。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强。据测算,近十五年来,我国成品油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弹性系数为0.85,料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这一水平。

    第二,汽车、运输业发展迅速。随着国民经济的强劲发展和近年来公路交通状况的长足改善,我国汽车运输业蓬勃发展,对成品油消费的需求日增。同时,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再加上近年来汽车价格不断下调、汽车信贷的开展都大大增加了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年产量年均递增23.1%。且汽车保有辆也大幅度提高,促使对成品油及原油的消费直线上升。

    第三,农业机械化推广取得成效,农用柴油消费增长较快。近年来,国家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一直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并对购置大型农机具的农民进行补贴。在使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了对柴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柴油消费增速名列各油品之首。

    第四,化工产业升温,电力紧张,用油需求递增。自2003年以来,全球化学工业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国内外化工用油持续增加。国内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一系列石化项目的扩能改造工程相继建成投产,还将加速对油品的需求。而近几年来电力供应紧张,发电用油数量激增。这些因素是拉动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并将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对我国石油消费需求起到深刻的影响。

    生产能力不足,供应面临压力

    在我国石油、成品油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供给却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一方面是我国原油的产量增长有限。尽管加大了石油开发勘探的力度,但由于资源和勘探技术的限制,使得增产有限,而一些老油田的产量还处在不断下降之中。总体来看,近年我国原油产量保持了稳中有增的态势。2005年产量达到1.81亿吨,已接近国内产量的高限,未来增产潜力不大。加上近年来我国石油需求的大幅增加,使得供应缺口不断扩大,进口激增。2005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1.27亿吨,净进口量1.19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40%。

    另一方面,我国炼厂产能有限。虽然开工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但仍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从2003年到2005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分别增加了10.8%、13.7%和6.5%,其中2005年加工量达28622.3万吨。但成品油供应仍然偏紧,特别是柴油的供应。由于我国成品油市场定价机制并没有市场化,使得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加剧了炼油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也影响了炼厂的积极性。

    此外,我国成品油的供销体系还不够健全。国内成品油的供应以中石化和中石油为主。这样,在向自己的加油站和其他社会加油站供油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差别对待,尤其在供应偏紧的时候。其他社会炼厂由于原料来源和成本制约等因素开工也并不稳定。还有我国目前油品的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管道建设远未成熟,在运力紧张的情况下,也将会影响到成品油的供应。

    因此,炼厂能力的不足,石油资源的限制、不完善的供销运输体系以及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成为了制约我国油品市场供应的瓶颈,与快速增长的油品需求形成了较为显著的矛盾。而近期南方出现的“油荒”则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

    2006年我国供需形势趋好

    由于近年来国际油价高烧不退,目前仍然维持着每桶60美元左右的高位。且国内外众多机构预测,2006年我国GDP增长仍将达到9%左右的较高水平,预示着对能源的需求仍将强劲。使得国内油品市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据国家发改委预计,近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将增加5.4%至7%,略高于去年的增速,达到1.78亿吨左右。全年原油加工量将超过3亿吨。

    对此,“十一五”规划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高耗能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对消耗成品油占75%的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汽车年轻化、低油耗的要求以及发展汽车替代燃料。另外,还有一些措施的出台和新的发展情况将为我国油品市场的安全提供保障。如三大公司加大了国内的开发勘探力度,发现了一批亿吨级油田和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保证了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在稳定中东石油来源的同时,开辟非洲、南美、中亚、俄罗斯等地区的石油进口市场。“走出去”的战略使我国三大公司成功地收购了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叙利亚和尼日利亚等国的石油资产项目,增加了石油资源并使来源多元化。另外,加快了我国大型炼厂的建设,使新增炼油能力达9000万吨/年,年总加工量达4亿吨以上。且优化改造了现有加工工艺技术并进一步改善炼厂布局。同时,增加政府、企业的石油储备。逐步建立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结合的原油、成品油储备体系,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根据WTO有关协议,逐步开放成品油市场。使一些民营企业得到成品油批发、零售和进出口权。批准成立了一些石油合资企业,形成市场竞争格局,有利于市场供应。

    根据全球众多机构预测,今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将很有可能高于去年的56.44美元,达到60美元左右的历史高位。在此情况下,随着国家对油品市场调控能力的增强和各项措施的执行,再加上各经济领域对当前高油价的调节能力也有明显提高。预计2006年国内油品供需形势将会趋于好转,市场调配功能得到加强。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会稳重有升。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