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人物 » 国际能源人物

中港印能源主席区可华:中国能源产业大有可为

日期:2008-06-1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刘树铎

能源资讯中心

2008
06/17
06:40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中港印能源主席 区可华 中国能源

    对话人:刘树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对话嘉宾:区可华(中港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

  区可华作为香港企业家,在煤炭工业领域包括船务、贸易和电力方面具有三十多年的经验。

  近年来,区先生率领中港印能源集团推广CBF洁净煤生产技术,适应中国煤炭电力市场的需求,解决煤炭质量问题和当前中国煤炭工业遇到的环保问题。

  看好中国能源市场

  中国经济时报:您什么时候开始有想法到中国大陆做“煤炭深加工”生意?这与您此前一直在从事与能源有关的事业有关系吗?

  区可华:2001年前后,朋友们知道我对煤炭行业非常熟悉,都提议我到中国大陆来发挥一下自己的专长,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考虑到中国做煤炭生意或者从事与煤炭工业有关的事情,所以我就开始研究该怎么入手,因为在此之前,我总觉得政府在这方面控制的是非常严的,在中国搞煤炭生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一直在从事能源和物流的相关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香港的中华电力公司打工,开始从事能源这一行业,到了九十年代,开始专门做全球煤炭贸易,中国大陆、澳大利亚、南非等地都有生意,也投资过煤矿,但是一直没有在中国大陆进行投资,但我很清楚煤炭这一能源形式对中国的重要性。当我决定到中国大陆进行投资后,一方面,我认真调研了中国大陆煤炭工业以及相关的产业,发现中国对煤炭使用的程度还停留在过去的比较原始的、粗放型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也认真研究了中国在环保节能方面相关的政策,因为我知道,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撑,盲目地办企业是没法生存的,或者政府不认同、对能耗也不关心,那么就不会有人重视我们这样的深加工企业。假如国家的政策没有连续性,总在变化,企业可能也没办法持续生存。观察了几年之后,我发现,中国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环保节能,即使普通老百姓也都对环保和节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这为我们的投资提供了相当不错的软环境。2006年这个项目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虽然这个项目在欧洲是成功的,但中国与欧洲的投资环境毕竟不同,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实担心过这个项目能否最终成功,后来,慢慢地就打消了我们的疑虑。

  中国经济时报:此前你一直很熟悉煤炭这个行业,尤其是物流体系,对整个国际市场上能源的供求和区域特征等也非常了解,根据中国的情况进行煤炭深加工业务,并且打造“煤炭超市”,那么,这种煤炭产品在欧洲、北美等发达地区是什么情况?

  区可华:在欧洲,煤炭一般是经过处理后才能进入电厂等用户,基本都能达到环保要求,而我们的技术就是荷兰的,设备是德国的,那边已经有工程做得很成功了,但在美国和日本等稍稍有点不同,他们是使用不同的技术来操作的。

  技术引进上略有遗憾

  中国经济时报:从2006年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您觉得项目进展的情况与您心目中最初的设想还有距离吗?

  区可华:这得分几方面来谈。我没有想到的是,绿色能源、清洁能源等已经被提升到国策水准,我们所有人的环保意识都比我意料中要好得多,在欧洲、美国等其它国家我也生活过很多年,他们通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通过很长的一个过程才逐渐有了环保节能的意识,但是中国很快,只是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连普通民众都有了极强的环保和节能意识。

  但是,在项目操作过程中,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技术引进上出了一点点的问题,海外的技术很好,标准也很高,但中国的企业没有很好认识到这个问题,我发现,中国的建筑公司对国外的技术研究得不够深入。原来以为把国外的成熟技术带到中国来应该很快地就能被接受,但是结果在交往过程中就走进了误区。比如在我们连云港(爱股,行情,资讯)的项目中,我们和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操作过程中,我们的要求是,一定要按照标准进行施工建设,但项目进行到3个月的时候,我们发现工程进展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结果就白白地浪费了,如果施工单位有能力按照海外的标准把技术转移到中国来,这样会减少很多浪费,包括时间。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选择与北京建工集团进行合作,总承包是个什么含义?

  区可华:我们是通过全国招标选择的北京建工,刚开始我们对他们的建筑水平也不是很满意,通过多次的商榷、沟通,最后达成一致,总体来讲,我对他们还是比较满意的。如果要接受海外的技术,首先要抱着一个公开的态度,我们在过去的一年多花了很多时间,将中外建筑行业技术进行嫁接融合,当然对我们来说也是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也算是为以后的第二个、第三个项目打下了基础,再建的时候我们就有经验了,要接受人家好的东西,不能让海外的先进技术迎合你的技术。

  大幅降低污染物

  中国经济时报:通过两年多的运行,作为煤炭清洁加工项目,怎么解决原料煤的来源和成品煤的去向问题?怎么让中国的用户比如电厂认识到这一“煤产品”的特殊性?

  区可华:2006年开始动工的时候 ,已经比2003我来做调研的时候有很大的进步了,2006年2月27、28日我们主办了一个会议,组织了很多专家研究这个技术,大家都觉得中国应该走这条路,他们也是研究了几十年也没有研究出这么一个技术来,大家认为我们把荷兰的技术引进来是有前景的,然后又做几个月的调查研究,2006年6月29日,我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全国宣布我们的项目要落地了,当时有很多政府的官员、金融界、煤矿主等300多人参加了这个新闻发布会。

  11月3日,连云港项目开始动工了,应该说最初国内的用户是持保留态度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做了很多沟通的工作,到了2007年的7月份,情况开始有了好转,国内的用户开始关注我们,一些煤矿、公司开始对我们调查研究,随着关注度的提高,用户也开始和我们谈判签合同的事情了,到了2007年年底,我们与大唐、华能等都签了合同,当然今年的情况就更好了,政府的官员、电厂的专家、煤矿老板都到连云港的工厂去考察,他们都感觉到需要我们的技术,把他的不符合规格的煤配成一种能达标的煤,对他来说会提高很大的价值,现在基本上进入了良性的状态。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的电厂使用您的这个煤炭产品,能达到零排放吗?

  区可华:不能达到零排放,但具有减排的功能。跟以前的粗煤燃烧直接排放相比,大约减少了30%—50%左右的污染物,我们供给的煤含硫量降低,如果含硫量降低,排放自然就降低了,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果电厂有脱硫装置,耗能就降低了,如果没有脱硫装置,用了我们的产品,他的煤耗就减少了很多,排放自然也就减少了。

     降低成本保持原煤价格 

  中国经济时报:这种煤产品价格要比粗煤的价格高吗?

  区可华:只是成本价。因为我们目前是初级发展阶段,没有要求电厂给我们高价钱,我们是以同样的价钱、好的品质卖给电厂。

  中国经济时报:那么怎么赚钱呢?

  区可华:原煤的价格虽然比较低,但原煤不符合标准的也比较多,现在中国对煤炭的如何使用是相当关注的,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我们把海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这个技术把劣质的煤变成优质的煤,对我们来说成本就节省了一点,至于将来的市场如何,我们会依据市场的情况来做。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就能进一步清楚我们的煤能够用多少的原料,提高多少效率,从而把成本降低,成品煤的价格就降低了,而同时污染排放却大幅降低,电厂的经济效益就会提高,电厂自然愿意接受,可以说这是一个良性的过程,我们可以在煤矿与用户之间找到平衡点,达成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原料煤的来源,中国和海外哪个比重更大一些?

  区可华:基本上是对半的,但是随着我们销售量的增加,国内的百分比肯定要多一些的。

  中国经济时报:在国内采购煤炭,您怎样控制成本呢?

  区可华:中国的煤炭行业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煤矿集中在西北部,但是用户群集中在了东南部,因此在中国大陆才有“北煤南运”、“西煤东送”等说法,一般情况下,煤炭主要通过铁路、港口等进行运输,我们之所以把工厂选择建在连云港,主要就是看重其地理上的优势,有强大的铁路和港口运输便利,有铁路线、海岸线和港口的优势,因此我们把煤炭送到电厂去,成本没有增加。我们在煤矿的采购量大、品种多,我们的煤是通过配出来才给电厂的,我们是加工厂,接受不同煤源的能力就比电厂高很多,所以在采购中我们是很占优势的;第二,物流方面。通过不同的方式,煤炭才能够运到用户的手里边。例如,山西煤矿的煤通过卡车往煤场运,然后通过火车,再到港口、码头装船,我们拥有自己的一条龙物流系统,有自己的运输能力,整个过程中,我们把运输的成本省下来,配煤以后再以原煤的价格卖出去,这样保证我们有足够的竞争能力;第三,我们把陕西北部的煤炭运输到山西我们自己的的煤站,再从煤站上火车运到港口。我们在一年四季的运输能力比较平均,甚至在煤炭需求的淡季,我们也确保足够的运输能力,作为储备,高峰的时候运力紧张,其他企业的运力上不来了,但我们已经储备得足够,这相当于东南沿海拥有一座煤矿,加上我们的煤炭低价高质,因此很受电厂的欢迎。比如雪灾的时候,各个电厂基本没有原煤的储备,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储备什么煤种,储备多少,但是使用我们的煤炭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煤、电、油、运输已经绷紧了中国经济的神经。

  区可华:没错,就煤炭运输而言,中港印集团拥有自己的物流系统,我们把煤炭运输的能力提高了很多,通过管理提高了效率。

  中国经济时报:你们现在在国内是否有控股的煤矿?

  区可华:没有。我们是没有煤矿的煤炭深加工公司,我们的主业就是做深加工,做环保型的煤炭,如果有自己的煤矿,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在于煤炭的来源固定,但是缺点也有,用户会质疑:你销售的煤炭到底是不是经过深加工的呢?是不是从煤矿出来了就直接销售?而现在我们没有自己的煤矿,我们一方面可以不必为煤矿的安全发愁,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与其他煤炭销售者产生不必要的冲突,我们就是加工厂,我们不是纯粹贸易型的公司,这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用户使用中港印煤炭产品的信心。

  把煤矸石变废为宝

  中国经济时报:由此可见,你们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区可华:等这个项目运作顺畅以后,我们就要开始进行下一个项目了,我们的计划是把古老的煤炭变成一个最清洁的能源,从而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煤炭燃烧后的废料是煤矸石,现在中国有大量的煤矸石,基本上是垃圾,也是令人头痛的事情,我们有办法把煤矸石变成氢气,变废为宝,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我们采购煤炭的时候,一些煤矿非常欢迎我们,因为我们同时可以把他们的煤矸石处理掉。

  目前这个项目正在日本进行研制,已经成功了,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把提炼出来的液态氢与汽油一起放进汽车的油箱里,等完全研制成功以后,就会拿到中国来,实现国产化,我们的希望是在中国通过6到12月的时间进行产业化的生产。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技术在研发的过程中,估计明年就会完成,在发电厂的排放过程中,把二氧化碳进行自行分解。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了,这在世界上已经是一个潮流。

  区可华:中港印集团近年来一直在搞研究,怎样把煤炭变成一个最新型、最环保的能源,因为中国最多的就是煤炭,如果能把煤炭变成一个新型的节能环保的新能源,将是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有益探索。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的配煤产品是降低硫的排放,那么煤自身含的硫经过你们的选配之后,到哪里去了?

  区可华:中国高硫的煤炭很多,我们把它和低硫的进行配置,放进添加剂,叫“固硫王”,硫就变成固体的硫,然后进行直接的回收,现在印尼的煤按照我们国内的标准可以视为不含硫,如果用中国的煤,低硫的煤也有,就看怎么配了。目前我们的产品可以达到低排硫、低排碳。

  中国经济时报:仅仅通过降低运输成本、低质煤与高质煤的配选,以此来降低成本就能使企业长远地更好地持续发展吗?

  区可华:可以。中国的优质煤还是比较少的,我们把低品质的煤配成电厂能够接受的、环保的、能够达标的煤,在将来的10年20年都会有很好的前景。我们对这个市场非常有信心,通过对他们锅炉的性能进行科学的研究,然后与电厂合作,把我们的煤销售给他们,他们的效率就会提高,排放量就会降低,我们就可能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我们是要长期做下去的,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煤矿公司由于运输的原因也会愿意和我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政府给与了很大的支持

  中国经济时报:你们通过降低运输成本,可以把不同品种的煤配出符合不同锅炉需要的产品,最终的产品还不会提价,而且是环保型、低排放的煤,这么好的一个项目,国家、政府都给予了那些方面的支持? 
    区可华:国家和政府给了我们相当大的支持。现在我们到各个省,比如湖北省、江苏省等,政府都会出面,对我们外资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支持,而且我们进口的装备是免税的,对我们的经济上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现在政府的政策非常好,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能够进入标准化的生产。 

  中国经济时报:最初,中国的用户可能认为这个是新生事物,可能会对您的产品不太信任,价格没提高,又说是环保产品,那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让用户相信你们的产品是环保产品呢?

  区可华:首先,我们一直保持原煤的价格,而且没有附加费,对于电厂来说既提高了环保能力又没有额外支付更多的成本;其次,我们与北京煤炭研究院签订了一个长期的合同,他们来做我们的研究单位,到电厂研究煤炭燃烧后的排放情况,跟他们使用原煤的排放作比较,我们要求用户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个数据记录来比较。现在,我们的基本客户已经超过了10家,但是因为我们研究能力还有限,只能选择五个重要的电厂来进行锅炉排放的跟踪研究,这五家电厂包括华能、大唐、在建的连云港的电厂、江苏太仓的电厂等都是规模比较大的电厂,我们会一如既往地进行跟踪研究,用事实来证明中港印的煤炭产品是节约、环保和节能的,一方面为用户带来了经济效益,一方面也为用户带来了社会效益。

  中国经济时报:两年多来,您得到了客户的认同,那么环保部门是个什么样的说法?

  区可华:我们目前还没有跟环保部门进行合作,因为我们在连云港的工厂才刚刚开始运行,等我们进行一段时间研究,有了足够准确的数据和说服力之后,我们肯定会跟环保部门合作,估计在下半年这个工作就要开始了。

  中国经济时报:连云港的工厂是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是打算在此基础上再建,还是移地再建?

  区可华:我们的计划是,连云港的工程先运作一段时间,看看运营情况,但与此同时,广东湛江的项目也同时完成了筹备工作,等连云港的一期工程完全成功以后,马上在其他地方开工建设,明年就会投产了。如果连云港的一期工程建得成功,那么以后的二期、三期就会依照这个模式建设,如果不成功,后边的工程建设再进行改良。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煤炭的价格节节攀升,国家又控制着电的价格,电厂的压力也不小,那么电煤之间的这个价格关系,对你们有影响吗?

  区可华:对我们来说,影响是好的影响。因为现在煤炭的价格很高,而劣质煤的价钱就要相对便宜,我们采购的主要是比较低品质的煤,通过我们的技术,把它变成高品质的煤。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煤、石油、天然气都不够,现在我们采购的不只在国内,国外也有,这样,就可以平衡一下,所以对我们的影响有限,如果说有影响,也是利好的影响。

  中西合璧打造企业文化

  中国经济时报:您在香港、欧洲等跨国公司工作了多年,而今到中国进行创业,您管理企业的特点是什么?

  区可华:我一贯的做法是对一大批年轻人进行培训,一边做一边学。

  中国经济时报:您的手下有许多的精兵强将,是怎么发现他们的?

  区可华:通过社会招聘、介绍等,现在我的企业里有很多来自西北部的员工,因为作为一个外资企业来说,我要去上海、浙江等地寻找人才是很容易的,这样西北部边远地区人才的机会相对来说就要少一些。所以我们就给他们这个机会。比如陕西、宁夏等省的员工都很多。对年轻人进行培训,我们的投入成本是很大的,但是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这样做是必须的。因为高层管理人员无论是从国外发现还是在国内发现,你要是想把他挖过来都要花非常大的价钱。但是你今天可以把他挖过来,明天别的公司就可以花更大的价钱把他给挖走,这样对公司的发展变数太多了。

  另外,我是非常强调本地化的。今天我在中国的100多个员工,没有一个是海外带过来的,全部都是本地招聘、本地培训,所以我比较注重培养一批人走向基层,经过三五年的锻炼,他可以变成中层的领导了,再做几年他又可能升到高层了,那他对公司的忠诚度是很高的。同时我们也引进高层有经验的人员。现在我们已经跟华中科技大学签订了一个合同,将来我们的年轻人可以到那里去学习,然后与各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交流,这样将来这些年轻人为我们公司工作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我们的管理方式是不重感情的,没有情面可谈,只要你有能力我就付给你酬劳。但是中国是很讲感情的,私下我们可以是很好的朋友,但是工作上必须是严谨的,要培养团队精神,针对中国的国情,我认为用西方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是比较适合的,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更好地发展企业文化。

  中国经济时报:从您有到中国大陆创业的想法到现在企业开始全面运行,您是否遇到过困难?

  区可华:遇到过,比如有一件事对我打击很大,现在这批人还没有进我公司之前,2003年,我来做调查研究时,因为我对国内的国情不是很了解,我聘请了一个总裁做全面的工作,由他来招聘员工,结果他把我的技术卖给国内相关的其他公司,正巧那家公司的老总是我的好朋友,他跟我说时我还不相信。我当时非常懊恼,我把他请来的人基本上都开除了,只剩下了两、三个,因为他请来的人,大多没有什么知识,都是通过关系进来的,所以当时我非常生气,我曾想,难道在国内我真的不能落地吗?不过我坚信我一定能够做成,所以这几年一直是由我自己来兼总裁,来招聘员工。

  简历:

  1973年——1982年 任香港环球船务代理公司总经理。

  1982年——1990年 任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的燃料供应经理,负责公司发电所需的煤炭采购。

  1990年——1999年 在瑞士创办了亚洲嘉能可有限公司,在他的领导下佳能可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煤炭贸易公司。

  1999年——2001年 在香港建立了ARKO集团,并在中国宁夏地区取得了煤矿勘探许可证。

  2002年至今,区可华先生凭借坚定的信念与诚信的经营理念,在中国大陆地区,逐步开展洁净煤的生产与供应。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