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要闻 » 中国能源要闻

电企呼吁启动第三次煤电联动应对高涨煤价

日期:2008-04-04    来源:国际能源网  作者:南方都市报

能源资讯中心

2008
04/04
07:34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电企 煤电联动 煤价

电企呼吁启动第三次煤电联动应对高涨煤价
 

  高位运行的煤价远远超过了火力发电企业的承受能力,一些企业已经因此出现亏损。CFP供图

电企呼吁启动第三次煤电联动应对高涨煤价
 

  4月2日,华南煤炭交易中心显示:发热量6100卡内蒙块煤每吨950元。上网电价不能上涨,高位运行的煤价远远超过了火力发电企业的承受能力,一些企业已经因此出现亏损。急剧上涨的煤炭价格和平抑不变的电价造成价格体制的扭曲,五大大电力集团面对煤炭涨价而寄望煤电联动的呼吁此起彼伏。

    国家发改委表示,第三次煤电联动启动的时间还要考虑。电价的调整既要考虑煤炭成本上升的影响,也要考虑电力企业业消化煤炭涨价的能力,还要考虑整个工业企业的承受能力,居民家庭的承受能力,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等。

    疯涨的煤 受伤的电

    从2007年起,电煤平均涨价已高达80元每吨,给发电企业增加的成本约为4分钱每度

    由于煤炭的市场化改革走在电力之前和国家让价格反映资源产品稀缺性,煤炭价格近几年来一直呈上涨势头。数据显示,自2002年煤炭市场化以来,电煤价格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之中,其价格已从2002年时的每吨110元上涨到目前的近950元,部分地区每吨电煤的价格甚至达到了1000元每吨。记者从太原煤炭交易市场了解到,受原材料涨价、货源紧张的影响,三月份省内焦炭企业纷纷提高了出厂焦炭价格,每吨提价幅度从100元至200元不等,不少企业一级焦价格已经突破2000元每吨。

    对于急剧上涨的煤炭价格和平抑不变的电价,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中电投集团提供的资料,2007年中电投集团公司发电标煤单价较上年平均上涨35元每吨,个别区域的电厂最高上涨65元每吨,涨价造成全年增加燃料成本支出近19.68亿元。而根据电煤采购合同,2008年标煤单价将较2007年上涨40.12元/吨,据此估算,中电投集团公司将面临40多亿元的燃料成本增支压力,而中电投集团2007年全年的利润是45亿元。按照煤电联动政策,应该早在2007年上半年起就启动第三轮煤电联动。从2007年起,电煤平均涨价已高达80元每吨,给发电企业增加的成本约为4分钱每度。

    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部一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介绍,他们公司旗下有6家火电厂,分别位于福建、云南等地,煤炭价格的上涨,经估算,带给他们公司压力是缩少3%的利润空间。

    针对电煤价格的飙升,早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琳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作为一次能源的煤炭和作为二次能源的电力配置不合理,火力发电站的建设与煤炭资源的配置没有得到优化反而加剧了危机。一方面,没有形成煤、电正常有效的协调机制,因此,电煤供应的危机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国家建设的坑口电站得不到质量和价格的保障,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的实际效果很不理想。煤电产业链之间形成了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如果煤炭价格必须反映能源稀缺和环境成本,电价也必须反映这两点。

    因此,她建议政府要创造煤电行业协调健康发展的环境,特别是从资金、项目准入等方面,鼓励并积极推行煤电合作、煤电一体化的能源发展模式,提高一次能源的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二次能源的比例,优化配置资源。同时,推进煤炭、电力市场化进程的均衡与和谐发展。

    “年初至今,电煤价格累计涨幅达到8.9%,进一步缩小了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中电联秘书长王永干表示,近几年电力行业的利润增幅落后于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今年预计全行业利润增幅在20%左右,低于全国工业企业38%的水平。

    第三次煤电联动号角

    电力企业代表表示,按照2008年电煤涨价情况,火电企业1-2月份严重亏损

    面对疯狂的煤炭价格,火电企业苦不堪言,最直接的反应是呼吁再次启动煤电联动。

    据中电联介绍,煤电联动即根据国家煤电联动的政策,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涨幅达到5%,将相应调整电价。比如说,2007年底,在2008年度全国煤炭订货交易会上,煤炭价格在去年的基础上普涨了10%,重点合同电煤价格每吨上涨30元-40元,据估算,这将给电力企业增加近420亿元的成本。有电力行业分析师测算出,电价每度上涨2分才能消化420亿元的电煤成本。

    根据中电联统计,在2008年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会议上共签订电煤合同59349万吨,超出运力框架方案配置58515万吨。供需矛盾会使煤炭价格进一步上升而不会下降的支撑点是。一是部分新增机组燃煤资源没有落实。今年全国新增电煤需求1.07亿吨,但是除大秦线外,其他地区新增机组燃煤资源和运力未得到很好落实,特别是华中、山东等电煤铁路运输比较困难地区新增机组的电煤合同供应量与实际需求量相差较大。

    其次,据初步测算,此次电煤衔接合同价格平均上涨35~45元每吨左右,按照5.85亿吨重点电煤计划计算,发电企业增加成本约205~265亿元,给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压力。此外,今年初部分地方矿区停产整顿、运输受阻,由此产生的供需矛盾带动了电煤价格在进一步攀升,而不会出现价格下落。那么,他们认为煤价涨幅达到5%后,火电企业低于全国工业企业的利润增幅、行业亏损面的扩大与超过联动条件的煤价涨幅,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开始在今年上半年实施煤电联动,相应调整电价。

    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部一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介绍,尽管今年1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规定电力不得涨价,但电煤涨价后给火电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上个月,国资委业绩考核局局长孟建民等领导在中电投集团召集了国内八家电力企业代表座谈近期电煤涨价情况。中电投集团公司和华能、大唐、华电、国电、神华、国投、华润等8家企业集团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电力企业代表表示,按照2008年电煤涨价情况,火电企业1-2月份严重亏损,并很有可能影响到发电企业全年效益,对此,他们再次呼吁启动第三次煤电联动。国资委领导对电煤价格上涨给电力企业带来亏损的情况表示理解,并表示将对电煤价格上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后,向国务院进行专门汇报。

    电价受制 CPI惹的祸?

    陆启洲测算,电价上涨对CPI的影响仅为0.1%-0.2%,对于2月CPI8.7%的水平,可忽略不计

    有专家认为,煤电联动暂时实施不了,决策机构是考虑到目前国内CPI指数偏高。

    联合证券分析认为,今年2月CPI涨幅达8.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温总理提出全年CPI涨幅预计在4.8%,因此第三次煤电并不可能如期所至。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指出,去年,我国电煤价格平均每吨上涨了25元,少数地方上涨幅度多一点,比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有的上升了60元。现在的煤炭价格整体水平已经不低了,可以弥补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有利润。按照煤电价格联动的机制,煤炭价格上涨以后应该相应调整电价,但是今年没有进行调整,主要是考虑今年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较大。另外,这几年电力企业单位煤炭消耗大幅度降低,再加上加强管理,节能降耗,企业发电效益可观,消化了很大一部分煤炭价格上涨的压力。至于煤电价格什么时候联动,曹长庆认为国家需要认真研究。电价的调整既要考虑煤炭成本上升的影响,也要考虑电力企业消化煤炭涨价的能力,还要考虑电力企业的发展等因素。另外,我们还要考虑整个工业企业的承受能力,居民家庭的承受能力,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等。

    陆启洲对此表达了不同观点。他认为,为何煤电联动暂时实施不了?是因为国内CPI指数偏高,但电价上涨对CPI的推动是多少,却没人正式计算过。根据陆启洲的测算,电价上涨对CPI的影响仅为0.1%-0.2%,这相对于全国2月份CPI8.7%的水平,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计。陆启洲表示:按照煤电联动政策,应该早在2007年上半年起就启动第三轮煤电联动。从2007年起,电煤平均涨价已高达80元每吨,给发电企业增加的成本约为4分钱每度。

      ■链接

      两次煤电联动

     电企业绩猛增

    据了解,煤电联动政策曾于2005年5月和2006年7月实施过两次,部分消化掉煤价上涨给电企造成的成本增加,带给火电企业的利好不言而喻。据联合证券分析师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自2005年5月1日起,煤电价格联动政策正式铺开,当年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52分每千瓦时,这对火电上市公司的业绩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影响。

    据Wind统计,从21家火电类上市公司披露的2006年半年报看,这21家火电公司共实现主营收入519.41亿元,同比增长7.65%,而同期的主营成本只增长了5.22%.21家公司共实现净利润48.18亿元,同比增长了30.2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23.89%,出现同比增长的火电公司有11家。其中,同比增幅超过50%的公司有5家,这些公司多数把业绩增长归功于电价上调。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