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要闻 » 中国能源要闻

我国能源瓶颈依然 将以改革治本

日期:2006-04-13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张合应 王宝证 杨…

能源资讯中心

2006
04/13
17:58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我国能源 改革治本

过去的2005年,我国能源原材料领域风起云涌,大事不断。 

  "珠三角"短现油荒、中海油铩羽,再加上惊心动魄的"国储铜"事件、矿难频仍的煤炭生产,以及刚刚还在拉闸限电马上又出现过剩先兆的电力供应等,凡此种种,其背后是与能源管理体制和垄断行业改革有关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能源瓶颈依然 

  尽管我国的能源自给率高达94%,但一些重要能源资源仍极为短缺,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我国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原油缺口将分别为1.5亿吨、1.8亿吨和2 亿吨。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将有一半依赖进口,而到2020年该比例将达60%。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如果要保持石油供应安全为主的局面,石油净进口率绝对不应超过50%,理论上应该控制在30%以内。

  国际油价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指出,世界石油价格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我国进口用汇46亿美元,直接导致GDP波动0.043个百分点。今年我国仅进口原油一项,就多支出100亿美元。 

  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占到70%的煤炭,也同样面临发展缺口。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提供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预测,2010年我国煤炭供需缺口将超过3亿吨。另一方面,我国的煤炭回采率只有30%,而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资源回收率能达到80%左右。 

  电力供应则在连续几年拉闸限电刚刚得到缓解之时,又出现过剩先兆。2004年新增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新增发电量2818亿千瓦时,均占世界的50%左右。在一些学者眼中,这已临近增长的极限。而事实上,除2001年外,我国几乎从1998年开始每年新增装机容量都超过美国的年增长值,2004年、2005年更是相当于美国年新增装机容量最大值的一到两倍。 

  

<[page_break]

  而不论紧缺还是过剩,都离不开能源管理体制和垄断行业的深层次改革与完善。今年5月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的成立,是中央统筹经济与能源发展的先声。 

  周大地认为:能源领域由于利益关系调整不及时,形成的利益集团已经成为改革的阻力。加强资源管理是下一个五年的改革重点。必须改变谁得到资源开采权,谁就得利、谁就暴富的不合理现状。在他看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某些垄断行业参与竞争,推动超大型能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助于保障能源供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认为,关键是要改变现在资源开发的"审批制",大力度地进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资源的有偿转让,让资源真正有价,而不是通过权钱交易让少部分人得利。
  "走出去"尚显稚嫩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关系,并下达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硬指标。 

  要实现这些目标,最根本的是,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均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资源的高消耗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型工业化也难以实现。 

  其次,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不可或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page_break]

  随着油价飙升,我国石油企业从自身战略出发,开始从海外买油向采油转变,尚嫌稚嫩的"走出去",使我国企业在2005年的海外并购市场喜忧参半。 

  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失利,让国内大型企业初次领略大国博弈背景下的资本运作风险;而中石油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的PK公司,则在大幅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竞争实力的同时,扩大了我国的能源合作范围。据悉,中石油收购PK公司后,中石油的海外探明净储量由0.885亿桶油猛增至8.66亿桶油,增幅达到879%;油气总储量亦增长4.31%,油气总产量增长5.41%。而我国油企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围,目前已扩展到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的印尼、缅甸,中东的利比亚、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的委内瑞拉,非洲的苏丹等地。 

  除了合作开发石油,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周凤起认为对"走出去"战略的理解还应包括建立"石油金融一体化 "体系,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争取国际石油定价的发言权。 

  在我国逐年增加的石油进口中,90%为现货贸易,由于缺乏石油期货品种,石油进口基本采取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方式。近年来,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石油价格连年攀升;另一方面,西方大国和国际垄断集团操纵国际油价,致使我国石油贸易常常陷入高买的价格陷阱。 

  为此,有专家学者呼吁,尽快恢复石油期货,同时允许更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从事套期保值,通过在我国发展自己的国际定价中心,把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要发展国际期货交易,完善国内的期货市场、培育合格的真正市场主体迫在眉睫,而加强对风险的制度性控制更是不可或缺。在这个问题上,去年的"中航油"事件、今年的"国储铜"事件都可谓前车之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page_break]

  与此同时必须强调的是,不应因为有风险就在期货市场裹足不前,相反,随着资源对外依存度的增大,我国必须对这一领域认真研究,否则就会失去对大宗产品进口的定价权。
  建设节约型社会 

  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国将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无可选择的选择。而今年以来中央密集出台的一条条措施,则让这一目标显得尤为迫切。 

  尤其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硬指标,将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发展速度。  

  临近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提出"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的明确要求。会议还提出,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以节约和综合利用能源资源为重点,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依法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 

  在促进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中,明年还将要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政策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另一个有别于往年的关键的措施是,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考核结果。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既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page_break] 的重要途径。

上一页  [1] [2] [3] [4] [5] 

<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