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标准 » 综合能源标准

新能源拓展新领域 着力打造检测认证体系

日期:2012-05-14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黄宏平

能源资讯中心

2012
05/14
13:00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 发电 风力

  近日,科技部连续发布《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方向。

  业内专家表示,今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之后,新出台的太阳能、风电专项规划并未如部分业内人士所担忧的那样转向保守,而是在强调增强自主创新与并网能力的基础上,太阳能、风电各有新的重要拓展领域,并且提出建立科技研发和公共服务体系,这是一种积极而冷静的发展策略。

  政策积极冷静

  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立即引起了太阳能、风电业界的强烈关注。业界担心“制止”的提法出台后,恐怕淘汰的不仅仅是落后产能,优势企业也将受到牵连,难道太阳能、风电政策将转向保守?

  随即,太阳能、风电产业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建议,希望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一句加以修改。顺应业界的呼声,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最终将这句话改成“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

  即便如此,业界对于太阳能、风电产业政策趋向保守的担忧并没有消失,“不管是先前的"制止"还是修改后的"防止",都表明太阳能、风电产业被"盯上了"的事实,以前那种热火朝天连年翻番的增长将不会再有,而且政策、贷款恐怕会越来越紧。”一位光伏企业管理人员表示。

  此次太阳能、风电“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出台,使得太阳能、风电产业政策更为明朗,也给业界吃了一颗“定心丸”。

  科技部对《风电“十二五”专项规划》的解读明确指出,风电是2020年我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力争全面掌握大型风电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营等各领域的核心技术,建立风电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国风电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使我国风电产业和风电科技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重视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主体地位,以风电场规模化开发带动风电产业化发展,促进产学研科研链条的形成和健康发展,以科技推动产业进步。

  “我国的能源缺口逐年扩大,而新能源是能源的未来,因此国家发展新能源的原则是不会变的,只是不会再盲目扩大生产,转而寻求做优、做强,走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一种积极却又冷静的发展策略。光电、风电业界不必担心无路可走,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走上正确道路。”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新的增长领域

  此次出台的《太阳能“十二五”专项规划》与《风电“十二五”专项规划》除了引导两大产业做优做强、健康有序发展之外,还特别重视新的发展趋势与应用领域,太阳能光热发电与海上风电的大规模发展或将提上日程。

  在提到太阳能产业的问题与需求时,《太阳能“十二五”专项规划》特别将太阳能光热发电作为一大重点主题,指出我国目前还没有商业化运营的太阳能热发电站,缺乏系统设计能力和集成技术,高温聚光、吸热和储热技术不成熟,区域太阳能建筑供暖技术、太阳能中温技术与工业节能应用在我国仍为空白。

  科技部还指出,目前全球太阳能热发电成本价格在0.2欧元/千瓦时,到2020年有望降低到0.05欧元/千瓦时。《太阳能“十二五”专项规划》据此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加大10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发电技术、分布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储热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和规模化利用,届时我国太阳能热发电将具备建立100兆瓦级太阳能热发电站的设计能力和成套装备供应能力,无储热电站装机成本1.6万元/千瓦;带8小时储热电站装机成本2.2万元/千瓦,上网电价低于0.9元/千瓦时。

  而在风电行业,根据此前发布的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目标为500万千瓦,2015年形成完整海上风电产业链和服务体系;2020年的目标是达到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在未来10年将实现爆发增长。

  《风电“十二五”专项规划》更是将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的需要作为未来风电发展的三大战略需求之一,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潮间带和近海风电将进入快速发展、规模化开发阶段,因此需要开展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工程施工与并网接入等海上(潮间带)风电场开发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为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在风电场建设方面,《风电“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规划建设6个陆上和2个海上及沿海风电基地。在风电设备设计制造环节,《风电“十二五”专项规划》尤其关注适用于海上风电的大型整机制造,提出“十二五”时期将掌握3-5兆瓦直驱风电机组及部件设计与制造,并实现产业化;掌握7兆瓦级风电机组及零部件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营等成套产业化技术,推动我国大容量风电机组的产业化;突破10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和零部件设计关键技术,实现海上超大型风电机组的样机运行。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此次出台的太阳能、风电“十二五”专项规划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着重强调检测与认证体系建设。《太阳能“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我国在标准电池计量、电池、组件测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模拟和测试技术能力刚刚起步,大型逆变器的研究测试和室外实证性的研究测试示范基地仍然处于空白。因此将完善太阳能产品及系统的检测技术和认证标准作为规划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建立国家级的光伏系统及平衡部件的实证性研究基地和大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测试平台,建成第三方的与国际对等的权威检测机构。

  《风电“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十二五”风电发展的重点任务,将加强公共数据库及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国家级风力发电公共数据库及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国家级公共研发与试验测试中心;加快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大型及中小型风电产品检测与认证能力,加强检测认证机构能力建设,统一规范认证模式;加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立风力发电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联盟以及产业化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

  “风电产业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已被提上日程。”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专家胡润青表示,目前我国风电行业存在不少质量问题,其中并网问题和弃风限电问题严重。该体系建设的目的是实时掌握风电设备质量状况,为分析风电故障原因提供行业基础数据,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优胜劣汰,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全国风电行业监测系统;二是建立定期指标考核发布机制,定期发布风电产业发展评估报告。

  “加强新能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规范行业秩序,对于新能源产业集约化、有序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资深委员姚小芹对记者表示:“尤其是加强与完善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是提高行业质量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实施严格的第三方检测认证,甚至推行强制认证制度,对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将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