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要闻 » 媒体聚焦

鄂尔多斯:能源深加工带来超常跨越

日期:2007-11-0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罗寿博

能源资讯中心

2007
11/05
08:48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鄂尔多斯 能源

    对于很多的中国人来说,鄂尔多斯可能只是意味着品质优良的羊绒衫,而对于内蒙古自治区来说,鄂尔多斯则是承载着自治区60%经济总量的金三角之一,是它的第一经济速度强市

  连续3年,内蒙古以经济增长速度全国第一的身姿实现着自己的新跨越。而在这列快速列车上,不但有用牛的精神跑出火箭速度的蒙牛,有用羊群战略迅速膨胀为国内餐饮老大的小肥羊,更有用煤的动能跑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经济速度强市的鄂尔多斯。

  在内蒙古,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足鼎立形成的金三角,承载着自治区60%以上的经济总量;在内蒙古,无人不知晓鄂尔多斯,因为她依托煤炭资源、化工能源、土特资源,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地市财政收入第一的目标,并成为中国煤炭年产量第一的地级城市。

  鄂尔多斯,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一朵奇葩。在她超常跨越的现象背后,是以科学发展观实现能源深加工大循环的工业内理。

  崛起离不开的资源命题

  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可能知道鄂尔多斯这个名字是从羊绒衫广告开始。然而在这个新生的城市下面,数千年来却蕴藏着储量巨大的煤炭资源、广袤的荒漠中蕴藏着丰富的盐碱资源、沙草资源。这些资源铺垫了鄂尔多斯零公里的起步。毋庸讳言,鄂尔多斯的迅速崛起离不开自己的资源命题。但是鄂尔多斯的崛起,也绝对不是单靠挖资源卖资源唯资源的粗放模式。在鄂尔多斯的采访中,眼见的是青山绿水、治沙植被,耳闻的是生态循环、精深加工的科技产业。

  以世界最大的煤炭龙头企业———神华集团为管窥,煤炭的开采和加工总量冠居世界第一,但是在这里从事中国煤炭开采的工人却不到300人。靠的是什么,世界顶尖的高科技手段,深加工、长转换的产业模式。数字化、精兵化、生态化、循环发展成为鄂尔多斯资源经济的主旋律。

  从循环经济破题,开创园区化集聚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鄂尔多斯确立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六个高”工业发展新思路,形成六大产业基地。以亿利资源集团的煤化工基地为例,园区内煤炭、发电、化工、水泥等等各生产单元之间的排放物互为下一个关联单元的原材料,整体生产循环系统基本实现零排放。

  煤炭产业经过3年机械化改造攻坚战,单井产量从5万吨提升到了30万吨。煤炭销售的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不到8%。就地加工转换为电能、化工产品成为该市资源经济的显著特色。

  变输煤为输电———煤从空中走,使煤炭工业附加值增加5倍;正在发展的煤转化工产品项目,附加值可增加10倍;煤转油项目则使附加值增加20倍。建设中的鄂尔多斯神华煤制油直接液化项目,年消化原煤1500万吨,产成品油500万吨。今年前8个月鄂尔多斯发电量达到212亿度,成为本部第一大电源点集群;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成为自治区第一个被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确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精深加工、能源转换、循环发展无疑成为鄂尔多斯经济腾飞的翅膀。

  工业化渗透生态理念

  工业化的迅猛崛起,带动的是鄂尔多斯人生态理念、生活价值观的升华。建设文明祥和、自然秀美的都市人文成为鄂尔多斯人的共识。

  走进鄂尔多斯市府东胜,犹如走进了一座崭新的城市,花团锦簇,街楼风雅,显现出无限活力。鄂尔多斯近年来每年投入近百亿元,开发东胜、康巴会和阿镇三个新区,三区建成区面积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92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7.4%,一座崭新的移民城市崛起在高原。目前全市境内黑色路面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5个旗区实现乡乡通油路,它为当地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同时,水利设施、供电网络、生态环境也大步推进,这两年仅投入到城乡绿化的资金就达20多亿元,全市的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0%提高到70%以上

  以“水权置换”为标志,达电、亿利等企业将6.3亿元的真金白银投向沿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了传统的两元分割模式,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拉开大幕,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大大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

  从杭锦旗呼和木独到吉日嘎朗图,延绵百里沿河,由企业、政府出资建设的30万亩现代化农牧业示范基地,田成方、林成网、渠系配套,一望无际,实现了品种、机耕机播、测土配方施肥、灌溉、机械化收割“五统一”。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五家窑子村,政府、项目办投资的6亩连片开发农田,实行了机械化作业队总体承包经营,世代面迎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摆脱了土地耕作,开始了产业分工。以工补农、以工补牧,城乡联合,发展城郊经济,已成为服务“三农”的新型运作模式,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解决“三农”问题,从非农产业找出路。从2002年到2006年,鄂尔多斯市转移减少农牧民40万人,粮食产量却由75万吨增加到122万吨,牲畜头数由637万头(只)增长到1498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470元增加到5308元。

  2002年到2006年,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244元增长到13002元,翻了一番。目前每百户拥有小汽车19辆,达到或超过了“长三角”、“珠三角”水平。

  一个发达文明的旅游型能源新城在草原上正璀璨生辉。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