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能源证券 » 正文

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行业研究及2021年投资策略

日期:2021-03-17    来源:民生证券  作者:于潇

能源财经

2021
03/17
19:3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宁德时代 动力电池 碳中和

报告综述

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共振,建议布局中游电池及材料制造环节

中欧美三大市场政策向好,全球电动化趋势明确。热门车型频出,优质供给将激发终端消费需求,国产特斯拉 Model Y 和大众 ID.4 今年开始销售,将带动行业销量高增长, 我们预计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50万辆以上。动力电池领域全球市场格局持 续集中,宁德时代和 LG 保持强势,同时二线电池企业加速扩产,外资车企客户不断拓 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阶段性占比提升,盈利触底反弹;三元正极行业格局随着高镍化 和海外大客户放量而逐渐好转。负极环节格局相对稳定,第一第二梯队间公司差距逐渐 缩小,未来看点或在硅碳负极。隔膜龙头优势持续扩大,海外和涂覆膜占比提升将带来 盈利边际改善。电解液受益于六氟磷酸锂价格上涨,盈利有望持续提升。

光伏:平价星辰大海,板块有望再迎戴维斯双击

碳中和正在成为全球共识,作为最具竞争力的非化石能源,光伏未来有望走上主流能源 位置,未来需求高增长确定。光伏正在开启全面平价的伟大时代,未来估值有望进一步 提升。预计 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 170GW 以上,同比+40%。硅料今年新增供给有限, 将是产业链景气最高环节,价格有望持续提升;硅片行业大规模扩产,但龙头在定价话 语权、原材料保障供应、成本下降等方面仍然非常优秀,硅片龙头的盈利相对有保证。电池异质结、Topcon 等技术规模化量产起步,电池效率不断突破,提前布局新技术的电 池企业有望抢占先机。光伏硅片大尺寸大势所趋,预计将成为出货主流。组件垂直一体 化趋势在持续,组件行业向头部集中趋势有望进一步加速。

风电:退补首年行业稳健发展,关注“海风+海外”市场

行业退补首年预计陆上风电有所下滑,但在海上风电抢装、大基地等支撑下,我们预计 未来两年风电行业整体将保持平稳发展,细分市场有突出机会。

1 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共振,电池及材料盈利边际改善

1.1 中欧美三大市场政策向好,全球电动化趋势明确

1.1.1 国内补贴政策延期,2025 年电动化目标 20%

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提振国内需求。2020 年 4 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 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将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 长至 2022 年底。2020-2022 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 10%、20%、30%。城市公交、 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等公共交通等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2020 年补贴标准不退坡, 2021-2022 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 10%、20%。原则上每年补贴规模上限约 200 万辆。补贴新政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有效提振国内需求,为新能源汽车向无补贴的市场 化时代的平稳过渡提供宝贵的窗口期。

新版双积分政策落地,护航新能源汽车发展。2020 年 6 月,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等 5 部门联合发布了修改后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 明确 2021-2023 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分别为 14%、16%、18%,并从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 执行。随着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强制考核纳入、油耗要求进一步加严,积分市场供大于求、积 分价格偏低地情况有望显着改善,进一步加强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引导力度,有利于保障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目标的完成。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发布,2025 年电动化目标 20%。2020 年 11 月 2 日,国务院 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 2025 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 平均电耗降至 12.0kWh/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2025 年电动化目标由征求意见的 25%下调至 20%,与《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节能与新 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一致,目标更加务实,预计 2025 年销量达到 600 万辆,未来 5 年 国内电动车年均复合增速有望超 35%。另一方面,《规划》为指导性目标,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产品驱动阶段,渗透率提升取决于产品力提升,从产业链数据来看,2C 端需求潜力持 续激发,未来不排除渗透率超过《规划》目标的可能性。

1.1.2 全球电动化趋势明确, 支持政策加码

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或地区公布禁燃时间表。在碳排放压力下,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或 地区宣布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其中欧洲国家禁燃行动计划整体较为激进。从时间节点来看,挪 威及部分国家中心城市将于 2025 年最早禁燃,随着荷兰、德国、印度、英国等国家将于 2030 年集体禁燃,全球进入密集禁燃期,目前公布的国家或地区将最晚于 2040 年禁售燃油车。

1.2 热门车型频出,优质供给激发终端需求

1.2.1 特斯拉稳坐新能源汽车销量王座,2021 年有望持续高增长

特斯拉四季度销量高增,2020 年达成 50 万辆销量目标。特斯拉第四季度汽车交付量为 18.06 万辆,季环比增长 29%,同比增长 61%,创造新的历史记录。其中,Model 3/Y 销量 16.17 万辆,Model S/X 销量 1.89 万辆。2020 年特斯拉销量 49.96 万辆,同比增长 36%。上海工厂 的 Model 3 的产能已增加至 25 万辆/年,国产 Model 3 已于 10 月向欧洲十几个国家启动整车 出口,首批车辆已于 11 月底抵达比利时并开始交付。公司北美、上海及欧洲三地产能建设进 展顺利,预计 2021 年总产能将达到 100 万辆以上,预计今年销量有望持续高增长。

Model 3 超强产品力,全球热销奠定销冠地位。受益于特斯拉良好的品牌管理和营销策略, Model 3 继承了 Model S/X 等百万级车型的高端科技的形象。对标奔驰 C 级、宝马 3 系、奥迪 A4 等传统豪华品牌 B 级车型,Model 3 凭借出色的动力性能、领先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丰富 的科技性配置,提供了与众不同的驾驶体验,形成超越同级燃油车的产品力。另一方面,受益 于国内供应链优势以及国产化率的提升,Model 3 价格持续下探,官网显示标准续航升级版基 础指导价在 2020 年 10 月 1 日调整为 26.97 万元,补贴后售价仅为 24.99 万元。虽然竞品燃油 车型有一定终端优惠,但考虑购置税和用车成本,Model 3 经济性已远高于竞品燃油车型,同 时随着 Model 3 国产化率继续提升,预计未来仍有约 20%的降价空间。据 EV sales 统计,1-11 月全球 Model 3 年销量 30.05 万辆,占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约 12%的份额,远远领先销量第二名 五菱宏光 Mini EV(市场份额 3%),基本奠定全年电动车销量冠军的位置。

1.2.2 2020 年热门车型频出,销量快速增长

国产优质车型差异化竞争,进军中高端市场。2020 年,中国造车新势力加速洗牌,迟迟 无法量产的玩家逐步退场,而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三驾马车”,在成功 实现量产的基础上,核心产品受到市场认可,并受到资本市场追捧,逐步形成正向循环。蔚来、 小鹏首款产品 ES8、G3 市场反响均一般,重新打磨后推出 ES6、P7 后才获得市场认可,此后蔚 来重新对 ES8 改款提升竞争力。理想初期小型代步车构想破产,推出理想 one 才稳住阵脚。比 亚迪作为国内最早切入电动车的玩家,经过多年沉淀推出旗舰车型汉 EV,推动公司向中高端 方向发展。虽然从客户定位与产品定价来看,造车新势力与汉 EV 面临特斯拉 Model 3 的强力 竞争,但国产厂商更加深谙国内消费者喜好,在性价比、安全性、续航里程、换电模式、车身尺寸、硬件配置、内饰用料、做工品质等方面寻求差异化竞争,最终在市场争得一席之地。据 乘联会统计,造车新势力 12 月销量数据亮眼,其中蔚来/理想/小鹏分别交付新车 7007、6126、 5700 辆,均再度刷新单月交付量纪录,2020 全年蔚来/理想/小鹏分别交付 4.37 万、3.26 万、 2.70 万辆。汉 EV 随着产能逐渐爬坡,销量持续增长,12月销量 9006 量,上市 6 个月销量 2.88 万辆,预计今年产能释放后将持续高增长。

1.2.3 传统车企电动化加速,今年为重磅车型密集释放期

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加速。据我们梳理,截至目前,全球十大跨国车企均发布过电动化 转型的战略计划,纷纷投入巨资打造电动化模块化平台,发布新款电动车型。其中,较为激进 的车企如丰田将在 2025 年停售燃油车型,大众、戴姆勒和现代等车企计划在 2040-2050 期间 完成彻底的电动化转型。

2021 年多款新车型密集上市。在电动化转型的推进下,各家传统车企新款电动车型发布 加速,2021 年除 Model Y、ID4 等市场关注度较高的车型外,国内汽车市场还将迎来奔驰 EQA/EQB/EQE、奥迪 e-tron、东风日产Ariya 等传统车企重磅车型,以及小鹏 P5、蔚来 ET7、 威马 EVOLVE 等造车新势力新车型,价格主要集中在 20-30 万区间。供给丰富度提升有助于满 足不同消费者购车需求,提振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

1.3 中欧销量快速增长,全球 2021 年销量有望达到 450 万辆

1.3.1 国内市场 To C 端需求高增,高低两端市场突破

去年下半年销量屡创当月销量历史新高,今年国内销量有望达到 200 万辆。受疫情影响, 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受到较大冲击,1-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36.93万辆,同比下降41.1%。下半年受政策支持及优质供给双重刺激,国内新能源汽车需求迅速增长,下半年销量屡创当月 销量历史新高。据中汽协统计,12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 24.8 万辆,同比增长 49.5%,环比增长 22.0%;1-12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 136.7 万辆,同比增长 10.9%,增速较 1-11 月提升了 7 个百分点。分结构来看,2020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124.6 万辆,同比增长 76.9%,新能源商用车 12.1 万辆,同比下跌 41.4%。利好政策刺激叠加 2021 年补贴降幅不大,预计今年电动车销量 增长超 50%,有望达到 200 万辆。

To C 端需求高增,代表真实需求的私人市场占比大幅提升。根据乘联会数据,纯电动乘 用车销量近几年占比约 76%-85%,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需求类型。随着年内极具产品力的 优质车型陆续上市,大大激发了 To C 端需求,在 2020 年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中,私人市场占比 约 83%,同比大幅提升 15%。

私人市场需求结构性分化,高低两端市场突破。由于电动车作为高端可选消费品,一次 性支出占中国家庭收入的比重较大,因此价格的边际变化对销量影响较大,经济性仍是影响电 动车销量的绝对性因素。相较而言,高端市场客户群体收入较高,购买力较强可承受一定溢价, 且不少家庭中已有一辆汽油车,对电动车的功能性需求较为单一,因此车企普遍选择 B 级以上 市场作为突破点。另一方面,A00 级车型购车门槛较低,部分车型甚至比传统燃油车更加便宜, 且用车成本也更低,同时 A00 级车型驾驶方便,可满足代步车需求。因此,去年以来,私人市 场结构性分化特征明显,B 级纯电动车占比约 30%,A00 级纯电动车占比约 40%,且城市越大高 端车型需求越大,如 B 级车在特大型城市占比约 45%,而在县乡占比仅约 5%;A00 级车在特大 型城市占比仅约 13%,而在县乡占比约 80%。考虑到今年造车新势力及自主品牌将有 A/A0 级电动车型上市,以及未来特斯拉更低端车型不断覆盖,将对传统燃油车主力 A/A0 级车市场不断 侵蚀。

纯电动车销售今年仍以特大型城市为主,三四线城市潜力巨大。2020 年纯电动汽车在乘 用车的渗透率为 7.7%,同比提升 4.9%。其中,特大型城市渗透率约为 17.6%,同比大幅提升 约 10.3%,为拉动整体渗透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考虑到一二城市人均收入较高,公共充电设施 也相对更加完善,且限售限行等政策增加了燃油车隐性成本,因此预计今年纯电动车销售仍以 特大型城市为主,并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发展成熟向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中小型城市渗透。

1.3.2 欧洲市场销量高增渗透率快速提升,美国市场潜力巨大

欧洲新能源汽车需求高增,今年销量有望达到 200 万辆。受疫情影响,欧洲新能源汽车 市场在 3-5 月遭受到一定冲击,此后在政策扶持下高速增长,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主 要驱动力。根据 EV sales,1-11 月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 108.5 万辆。根据各国汽车工业 协会,12 月欧洲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高增长,其中德国、法国、英国销量分别为 11.33 万、7.15 万、9.42 万辆。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快速增长,挪威(79.9%)、瑞典(38.7%)、 德国(20.5%)排名前三。我们预计 2020 全年欧洲市场销量有望达到 130 万辆以上,受政策支 持与优质供给双向刺激,欧洲市场今年有望维持高增长,销量达到 200 万辆以上。

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市场潜力巨大。根据 EV Volumes,2019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 销量约为 33.7 万辆,同比小幅下滑 2%。从 2020 年来看,受疫情影响,特斯拉在 3 月底到 5 月中旬停产 7 周,同时欧洲汽车制造商优先向欧洲用户交付,导致欧洲的进口量大幅下降,2020H1 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11.1 万辆,同比下降约 24.5%,随着新福特 Mach-E 和 Tesla Model-Y 的大批量交付,2020H2 销量有望回暖,我们预计全年销量有望维持在 35 万辆左右。考虑到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远低于中国和欧洲,随着拜登上 台推行“绿色新政”,以及新能源车型产品力持续提升,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1.3.3 全球今年销量有望达到 450 万辆,带动产业链需求向上

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 2020-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 297、450、650 万辆,同 比增长 38%、52%、44%。预计 2021 年全球正极材料需求 61 万吨,其中三元正极 45.6 万吨, 全球负极材料需求 32.6 万吨,电解液需求 31.9 万吨,全球隔膜需求为 60.9 亿平。

1.4 动力电池格局日渐清晰,材料头部企业供应偏紧

1.4.1 电池龙头地位不断巩固,二线电池厂有望迎来边际改善

全球市场份额快速集中,宁德时代与 LG 保持强势。2020 年宁德时代、LG 化学、松下的 动力电池装机量分别为34GWh、31 GWh、25GWh,占比 24.8%、22.6%、18.2%,位居全球市场规 模前三位,遥遥领先于其他二线企业,且全球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2020 年 CR3 市场份 额为 65.7%,寡头格局稳固。宁德时代为国内大多数一线车企供货,2020 年特斯拉、五菱宏光 Mini EV 等出货有显着增量贡献,海外尤其欧洲市场也有大幅放量。LG 供货雷诺 Zoe、奥迪 e-tron 等热销车型,同时随着国产特斯拉 Model 3 迅速放量,带动 LG 动力电池出货量大幅提 升。目前宁德时代、LG 化学和松下牢牢占据前三,而第二梯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国内一超格局稳固,新势力崭露头角。2020 年宁德时代、比亚迪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分 别为 31.79 GWh 和 9.48GWh,占比 50.0%、14.9%,位居国内市场规模前两位。LG 化学和松下 通过供货国产特斯拉,市占率也进入前 10,分别装机 4.13GWh 和 2.24GWh,排名第 3 和第 6。中航锂电、国轩高科和亿纬锂能市占率持续提升,分别装机 3.55GWh、3.32GWh 和 1.18GWh,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孚能科技,通过为广汽等车企供货,下半年起快速放量,2020 年孚能科技 装机 0.85GWh 排名第 10。

新一轮扩产周期开启,进入外资头部车企的二线电池厂商业绩有望改善。据 GGII 不完全 统计,截止2020年11月底,全年共有26起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涉及动力电池产能超400GWh, 其中规划产能超 10GWh 的项目达到 17 起。本次扩产主要集中在中国和欧洲,分别新增产能规划超 270GWh、130GWh。另一方面,受制于一线电池厂商的强势地位,不断有大型跨国车企试 图摆脱电池的供应束缚。大众汽车(中国)于 2020 年 5 月正式入股国轩高科,持股 26.47%成 为第一大股东,戴姆勒于 7 月份宣布与孚能科技深化战略合作,并斥资 9.05 亿元入股持有约 3%的股份。此外,万向一二三、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二线企业也加速进入跨国车企供应链。此前二线电池厂商由于出货量低,面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车企议价权较弱,盈利水平显着弱于 一线厂商,随着外资车企电动化加速,有望带动二线厂商迅速放量,预计业绩将边际改善。

1.4.2 正极材料:磷酸铁锂阶段性占比提升,三元格局有望改善

(1)磷酸铁锂:装机占比有望持续提升,价格或将继续反弹

无模组结构激活磷酸铁锂,装机占比仍将提升。2017 年起,国家补贴政策转向高能量密 度、长续航里程,磷酸铁锂的装车量占比由 2017 年的 44.6%持续下降 2019 年的 32.5%。宁德 时代、比亚迪分别于 2019 年 10 月和 2020 年 3 月先后推出 CTP 电池、刀片电池,采取无模组 结构,通过提升电池包体积利用率的方式提升体积能量密度,同时由于电池包零部件数量减少, 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并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如刀片电池基本可以做到成组能量密度上接近三元电 池,实现续航里程超 600 公里,而成本较传统铁锂电池下降约 30%,性价比凸显。随着 2019 年补贴政策大幅退坡,并将在 2022 年底彻底退出,具有成本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在中低端市 场不断渗透,高端市场也有所松动,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下半年开始快速提升。根据电池 联盟,2020 年磷酸铁锂电池共计装车 34.55GWh,同比上升 24.7%,装车占比提升至 41.4%。我 们预计特斯拉 Model 3 低配版的示范作用将进一步带动更多车型申报配套磷酸铁锂电池,今年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需求仍主要集中在国内,后年海外市场逐渐应用推广,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 装机占比有望稳步提升。

行业总体名义产能过剩,碳酸锂涨价助推磷酸铁锂价格触底反弹。根据我们的测算, 2020-2022 年磷酸铁锂材料的需求分别为 10.6、15.4、22.0 万吨,我们统计,2020-2022 年行 业优质产能约为 22.8、30.3、35.3 万吨,总体虽处于过剩的状态,但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显着。去年三季度以来,德方纳米、贝特瑞、湖南裕能、湖北万润等龙头企业均处于满产状态。另一 方面,根据鑫椤锂电,2020 年 9 月以来碳酸锂价格持续上涨,目前价格已涨至 7.05 万元/吨,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多数企业均处于亏损或盈亏平衡线附近,叠加下游订单持续增加,行业向下 游传递成本上升的压力的诉求强烈,目前磷酸铁锂价格约 4.25 万元/吨,预计今年仍有上涨可 能。

铁锂材料竞争格局良好,行业龙头有望显着受益。2020 年前三季度,磷酸铁锂 CR3 为 50%, 同比下降 7%;CR6 为 81%,同比下降 9%。第一梯队市场份额有所分化,其中德方纳米市占率提 升 2%,竞争优势显着,已坐稳行业龙头位置;国轩高科、贝特瑞市占率分别下降 4%、5%。随 着 2021 年铁锂持续回暖,叠加铁锂价格触底反弹,行业龙头有望显着受益。

(2)三元材料:长期高镍化趋势不变,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

长期高镍化趋势不变,8 系电池份额快速提升。高镍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和降本潜力大的 优势。从成本角度看,钴元素作为稀缺资源,价格较高且波动较大,高镍电池有效减少钴的用 量,有利于降低成本;从性能角度看,高镍电池由于镍含量较高有更高的能量密度的优势。随 着电动车对续航里程的要求持续提升,低 Ni 的 5 系、6 系将被含量更高 8 系所取代。但另一方面,高活性的镍元素比重越大,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越差,更容导致热失控,目前国内只有 宁德时代等少数企业能够稳定量产高镍 8 系电池。从车型配套来看,目前 NCA、NCM 811 已有 特斯拉 Model 3、宝马 iX3 等多款高端车型配套,据外媒消息,大众电动汽车也将于 2021 年 全面更新换代 NCM 811 电池。根据鑫椤资讯,5 系三元材料仍是国内主要型号,份额占比 53.1%, 但同比下降 8.4%;与之对应,8 系三元材料占比大幅提升 10.9%至 21.9%。此外,日韩巨头已 加快低镍或无钴电池开发量产进程,如 SKI 于 8 月宣布将商业化生产 NCM 9/0.5/0.5 比例的电 池,松下计划三年内推出无钴电池。

市场格局分散,集中度有望提高。三元材料行业集中度较低,根据高工锂电,2020 前三 季度三元材料行业 CR5 为 50%,与 2019 年 CR5 变化不大。目前行业头部企业市占率较为接近, 龙头尚不明显,其中容百科技市场份额占比约 13%,排名行业第一。随着头部企业加大与宁德 时代、LG 化学、松下、比亚迪等电池龙头企业合作,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1.4.3 负极材料: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硅碳负极代表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人造石墨占比持续提升,硅碳负极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由于人造石墨的循环性能、安 全性能、大倍率充放电效率、与电解液的相容性等均优于天然石墨,目前在国内已逐步 成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首选。2020 年,随着高倍率、快充型产品应用持续增多,人造石墨(含 混掺型石墨)出货量快速增长,预计人造石墨占负极材料的比重超 85%,同比提升约 4%。另一 方面,由于硅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远远高于天然石墨电极和人工石墨电极,因此是下一代负极 材料的主流方向之一,但目前技术尚不成熟,距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有一定距离。目前国内大 多企业处于研发及小试阶段,据电池中国网报导,贝特瑞、杉杉股份、江西紫宸、深圳斯诺、 中科电气、江西正拓、硅宝科技、创亚动力、大连丽昌等都在积极推进硅碳负极的产业化。

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一二梯队公司间差距逐渐缩小。负极材料行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根据高工锂电,2020 前三季度负极材料行业 CR4 约为 50%,其中贝特瑞(22%)、江西紫宸(18%)、 杉杉股份(17%)、东莞凯金(12%)。贝特瑞、江西紫宸、杉杉等企业出口较多,凯金主要供货 宁德时代,第二梯队企业中,中科电气、翔丰华市占率均在 6%左右,同比提升约 1%,预计今 年市场份额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1.4.4 隔膜:龙头优势加强,涂覆膜占比提升有望带动盈利边际改善

干法隔膜寡头格局稳固,有望受益磷酸铁锂装机回暖。干法隔膜市场集中度很高,根据 高工锂电,2020 年前三季度 CR3 为 75%,其中星源材质市占率约 49%,远远高于同行业其他公 司,稳居行业龙头地位。随着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下降,储能电池逐渐放量,高工锂电预计 2021 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在 30GWh 以上(国内 15GWh+海外 15GWh),同时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等 新兴需求也被进一步激发,叠加今年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回暖趋势,预计今年干法隔膜需求 同比有较大提升,行业龙头有望充分受益。

湿法隔膜趋势明确,头部扩产加速行业中小企业逐渐退出。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20 年 前三季度湿法隔膜 CR3 为 79%,其中恩捷股份市占率约 47%,稳居行业龙头地位,行业第 2-5 名分别为中材科技(21%)、星源材质(11%)、河北金力(9%)、纽米科技(3%)。近年来,湿法隔膜成本持续下降,售价已与干法隔膜相差不多,而随着下游动力电池高增长,湿法隔膜头部 企业加速扩产,主要是头部恩捷、中材中锂和星源材质,行业二、三线企业由于成本劣势已逐 渐退出市场。

龙头企业切入海外供应链,涂覆比例提升,盈利能力有望边际改善。目前恩捷股份已导 入 LG 化学、松下、三星 SDI 等国外锂电池巨头产业链,星源材质已向韩国 LG 化学、日本村田、 法国 SAFT 等厂商批量供应产品,并导入欧洲电池新贵 Northvolt 产业链,为其供应湿法隔膜 产品。背靠海外锂电巨头,龙头企业出货量有望持续攀升,同时考虑到出口产品有一定溢价, 预计隔膜企业涂覆膜自给率提升,预计龙头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1.4.5 电解液:龙头份额提升明显,六氟磷酸锂价格仍有上涨动力

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份额提升明显。电解液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20 前三季度行业 CR5 为 78%,同比提升 6%。天赐材料、新宙邦、江苏国泰市占率分别为 29%、17%、 15%,位居行业前三位,其中,天赐材料市场份额同比大幅提升约 7%。去年三季度以来,六氟 磷酸锂价格大幅上涨,行业供不应求,拥有六氟磷酸锂产能的电解液企业有望充分受益,市占 率或将一步提升,龙头地位稳固。

六氟磷酸锂价格触底反弹,叠加碳酸锂涨价仍处于上涨通道。六氟磷酸锂行业具 有较强的周期性,自六氟磷酸锂价格于 2016Q2 见顶后持续回落,最低降至 2020Q2 末的 6.95 万元/吨,基本为历史最低水平,头部企业 2020H1 毛利率仅约 10%左右,行业内企 业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随着去年三季度以来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高增,市场出现供不应 求的状态,带动六氟磷酸锂价格触底反弹。目前六氟磷酸锂价格约 12.25 万元/吨,但 上游碳酸锂价格仍处上升周期,我们认为今年六氟磷酸锂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空间。

1.5 投资建议

2021 年新能源汽车欧洲和中国市场需求将迎来共振,全球一线车企新车型密集投放,行业将进入长期高景气周期,未来 5-10 年高增长趋势明确。全面看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投资 机会,推荐三条投资主线:

1) 进入特斯拉及海外供应链的各细分环节龙头:建议关注宁德时代、恩捷股份、天赐材 料、当升科技、璞泰来、科达利。

2) 阶段性供应紧张,有涨价预期的细分环节:建议关注天赐材料、多氟多、德方纳米。

3) 市场份额有较大提升空间的二线电池及材料厂商:建议关注孚能科技、亿纬锂能、容 百科技、中科电气、星源材质。

2 光伏:平价星辰大海,板块有望再迎戴维斯双击

2.1 平价带来成长性突出,行业估值中枢再提升

2.1.1 短期高增确定,2021 年装机预计 170GW 以上

2020 年光伏装机整体受疫情影响,全年新增装机预计 123GW 左右,同比增长约 7%。随着全球范围内疫情影响减弱,受疫情影响的项目陆续恢复,新项目也即将开展。我们预 计 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有望达到 174GW 以上(国内 64GW,海外 110GW),同比增长 40%。

全面平价首年,平价项目构成装机主体。2020 年是中国全面平价上网的元年,此前虽有 少量平价项目并网,但装机的主体仍是有补贴的项目。2021 年地面电站项目全年取消补贴, 平价上网项目将构成光伏装机的主体,预计 2021 年新增 40GW。

2021 年并网的光伏平价项目主要包含三部分:2019 年申报的平价项目(14.78GW)、2020 年申报的平价项目(33.05GW)、2020 年公布的竞价转平价项目(8GW,包括 2019 年竞价项 目逾期未并网3.89GW和2020年竞价未入选项目4.11GW)。平价上网项目pipeline共55.83GW。这部分预计在 2021 年并网 38GW。除国家层面组织的平价项目外,还有无需申报的平价项目, 主要是无补贴工商业分布式项目,这部分预计可以贡献 2GW 以上的新增装机。因此,2021 年光伏平价项目预期规模 40GW。

预计 10GW 以上竞价项目遗留至 2021H1 完成。2020 年竞价项目年补贴额 10 亿元,最终 共安排 25.97GW 项目。根据国家能源局要求,竞价项目需于 2020 年底前并网,每逾期一个季 度补贴降低 1 分/kWh,逾期超过两个季度取消补贴资格。但由于 2020 年竞价项目名单公布较 晚(7 月初)导致准备时间不充分,加上 2020 年下半年以来产业链价格普涨,较多项目无法 顺利在年内并网,预计 10GW 以上的竞价项目将遗留至 2021 年上半年完成。

2020 年户用光伏安排 5 亿元 的年补贴额度,原预期全年装机7GW,但由于最后一个月抢装(11月份户用光伏新增3.49GW), 全年新增装机 10.12GW。 预期 2021 年户用光伏仍有补贴。

我们预计 2021 户用光伏项目年补贴额度 3 亿元,按 0.03 元/kWh 补贴强度,考虑最后一 个月缓冲期强烈的抢装效应,预计 2021 年户用光伏项目新增装机可达13GW。

我们预计 2021 年需求的季度分布整体上依然呈现前低后高的状态,但相比 2020 年会更均 匀,脉冲式增长会减少。全面实现平价后项目的装机和并网主要受市场驱动而非政策,需求的 周期性逐渐淡化,2021 年装机的季度分布会更平滑,这一点在 2022 年开始可能更明显。一季度同比依然会维持较好增速,环比不至于剧烈下滑,装机预计略高于 2020 年第三季 度。主要得益于国内 2020 年竞价项目未完成本,以及海外由于组件价格上涨而延期的项目。二、三季度装机预计逐季度递增,四季度依然是全年最旺季,预计新增装机超过 60GW。但四 季度与二、三季度差距不会像 2020 年这样悬殊,在经历了 2020 年的全产业链涨价后,2021 年需求会更前置,有条件的项目在拿到合适的组件价格后会更多选择尽快并网,而非继续等待 组件降价。

2.1.2 中长期增长更乐观,光伏迈向主力能源

碳中和逐渐成为全球共识: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中和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全球大部分国家均将已碳中和作为目标,当然进程有所 不同,中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在碳中和目标上都进展不错。根据 Energy &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统计,目前苏里南和不丹已经实现了碳中和,瑞典、英国、法国等 6 个国家 已立法实现碳中和,欧盟、加拿大、韩国等 5 个国家处于立法状态,中国、日本等 14 个国家 发布了政策宣誓。

央企碳中和先锋,预计“十四五”期间央企光伏风电投资规模 180GW 以上。自碳中和目 标发布以来,各大能源央企纷纷发布清洁能源装机目标。据统计,各大央企在十四五期间预计 光伏风电新增装机目标达到可能达到 180GW 以上,考虑到光伏全面平价,新增装机中光伏占 比会更高。

容配比提升,进一步增加组件需求:光伏的容配比指光伏系统的安装容量与额定容量之比,其中,安装容量指的是光伏组件的 标称功率之和,额定容量指的是安装的逆变器额定有功功率之和。对于额定装机容量的光伏电 站来说,更高的容配比意味着更高的组件安装量(组件超配),同时也可以提升逆变器、箱变 等设备的利用率,摊薄升压站、送出线路等公用设施的成本,最终降低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 (LCOE)。

随着技术的成熟,全球范围内的容配比提升逐渐成为趋势,为光伏行业中游制造业带来更多的需求。

中国容配比从 1:1 放宽至 1.8:1。中国早前的光伏电站设计标准成文较早,且多年未修订。《光伏电站设计规范(GB 50797-2012)》于 2012 年发布,将光伏电站容配比规定为 1:1。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1:1 的容配比已经不再适应形势。2020 年 11 月,国家能源局下 发 500 多项能源行业标准,其中包括《光伏发电系统效能规范(NB/T 10394-2020)》,标准中对光伏电站容配比作出最新规定,最高可达 1.8:1。

容配比提升在全球范围内也在成为行业趋势。以美国市场为例,2010 年光伏容配比 1.2:1 左右,到 2017 年,容配比提升至 1.35:1。

2.1.3 平价时代的光伏滚雪球式发展

光伏的特质在于可以不断通过技术进步实现降本,而光伏电站属于投资品,成本的不断下 降继续带来需求大幅增长。光伏渗透率尚处于 2%的低位,远期空间广阔,而持续而快速的技 术进步为行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未来持续的滚雪球式发展可以期待。

全球范围内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远期空间广阔

国内光伏发电渗透率逐年提升,目前渗透率在 2%左右。随着光伏装机量的快速增长,国 内光伏发发电渗透率提升较快,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光伏发电 渗透率 2016 年仅 0.7%,随后逐年提升,2020 年渗透率在 2%左右(截至 11 月数据)。全球 渗透率 2.4%左右,中性预期 25%,光储全面平价达到 50%。根据 IRENA 预测,到 2050 年全 球可再生能源渗透率达到 86%,光伏发电渗透率达到 25%。

持续而快速的技术迭代,成本不断下降

较长的产业链给了光伏较大的技术创新空间。主要部件光伏组件有 4 个产业链环节,不断出现革命式技术进步助推行业发展。历史上产业链主要环节均出现过较大的技术变革(冷氢 化、单晶硅片、PERC 电池等),而小的技术进步如半片、高密度封装、MBB 等数不胜数。

电池转化效率是关键,天花板较高,技术进步潜力巨大。NREL(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 验室)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太阳能电池最高效率记录为 47.1%(6 结电池)。而目前行业主 流的 PERC 电池量产效率中位数 23%左右,按每年效率提升 0.5 pct 计算,转换效率达到天花板需要 48 年时间,技术进步的潜力巨大,行业可以持续享受技术红利。

2.2 产业趋势:异质结、大尺寸、垂直一体化

事实上这 3 个也是 2020 年光伏行业的主要趋势,我们看好这 3 个趋势在 2021 年的持续演 化,以及一定程度上形成主题性投资机会。

异质结:2020 年关注的主要是几条中试线的落地情况,2021 年是异质结规模化量产元年, 可以看到几个 GW 级的产线投产。对于设备企业重点关注整线或核心设备运行情况,以及未 来订单的获取情况;对于电池企业重点关注量产效率、效率以及成本,以及是否能来开差距。

大尺寸:行业关注的仍是 182 与 210 之争,我们认为未来 2-3 年内 182 与 210 可能无法拉 开量级的差距,双方共同去取代传统小尺寸的市场,182 与 210 在 2021 年均可能存在结构性 的短缺,盈利能力也会显着超越小尺寸产品。核心影响因素主要有组件产品的认证进度、上中 下游产能的释放进度、以及产业链的整合(宽幅玻璃、胶膜、背板产能的释放)。

垂直一体化:2021年是组件环节集中度快速提升的一年,仅前6家龙头出货目标超过170W, 拥有一体化产能的龙头预计目标实现度提高,最终高出货将转化为丰富的利润和现金流,进一步奠定龙头地位。

2.2.1 电池技术革新:异质结规模化量产起步

当前行业最大技术变革可能在电池环节,异质结是可能的方向

目前行业押注的方向是异质结电池,参与厂家数量众多(电池企业、设备企业)、投入 精力也最多,有望成为下一代的主流电池技术。但由于当前主流的 PERC 电池技术有相当数 量的存量产能,因此这部分产能的优化利用也是行业努力的重要方向。TOPCon 电池技术可以 在 PERC 的技术上升级,因此有望在异质结电池全面普及前,成为过渡期的主流电池技术。

2021 年电池的技术革新上,重要看点是异质结电池的规模化量产起步。目前行业里异质 结的投入主要是通威、爱康、东方日升,但普遍投入量不大,均只有几条线、数百 MW。2021 年可以看到数个 GW 级的异质结产线开始投入,揭开异质结规模化量产的序幕。一旦异质结 在规模化量产上取得较大突破,进一步加速异质结对传统电池技术的取代。

2020 年异质结单线产能与单位投资下降都取得了不错的进步 2020 年异质结设备端进步较大,主要体现在单线产能提升与单位投资额的下降。

单线产能大幅提升。单线产能中位数从 200MW 提升至 500MW,这主要来源于主要设备 企业对于 PECVD 生产节拍瓶颈的突破。通威 10 月份发布 1GW 异质结招标结果,其中迈为提 供的核心设备 PECVD 的生产节拍高达 8000 片/小时,对应 182 电池片年产能 510MW。

单 GW 设备投资额下降至 4.5 亿。2019 年底单 GW 投资额 10 亿,2020 年中单 GW 投资 额 5 亿。在 10 月份通威的 1GW 异质结招标中单 GW 设备成本为 4.5 亿。主要包括设备绝对 价格的下降以及单线产能提升带来的单位投资的摊薄。设备国产化也是异质结投资下降的重要 原因。按目前降本速度,2021 年异质结单 GW 设备投资额有望降至 4 亿以下。

电池效率仍需进一步突破。效率是异质结的生命线。目前主流电池厂 PERC 电池片效率 23%左右,2021 年效率做到 23.5%以上是大概率。目前异质结主流的小批量量产效率中位数在 24.2%左右,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拉开量产效率差。如果迟迟不能来开与 TOPCon 等 竞品的效率差,则电池厂的投资决策可能会受到影响。

2021 年异质结迎来规模化量产起步 除了传统的电池片、组件龙头如通威、阿特斯、东方日升等,部分新进入者如山煤国际、 安徽晟成等,选择异质结全新赛道切入光伏,以期获得技术上的先发优势。

2.2.2 大尺寸:先进产能带来的出清,龙头的机遇

大尺寸是行业趋势,182、210 可带来明显成本下降

与半导体类似,光伏硅片尺寸也在不断朝更大方向发展。相比小尺寸硅片,大尺寸实现了 更大的通量,从而摊薄了单 W 的生产成本。同时,以大尺寸电池封装的组件功率更高,也可 以有效摊薄电站的 BOS 成本。因此,大尺寸产品同时符合制造商与终端客户利益,因此其发 展成为行业趋势。

182、与 210 两种硅片尺寸,短期尚不能明确哪种将成为主导

单纯看尺寸,210 理论成本低于 182,但 210 同时也带来供应链配套难、生产良率下降等 问题。因此,孰优孰劣短期可能无法下结论,二者共同替代传统尺寸硅片的趋势不变。210 尚需解决两个问题:供应链的配套,产品良率的提升。良率方面,硅片端中环最新 210 规模化量产良率(2020Q4)已经超过 95%,电池端大尺寸良率也超过 95%。整体 210 与 166 良率差距 3-4 个百分点,预计到 2021 年下半年持平。

龙头纷纷推出大尺寸产品,未来预计成为出货主流

随着龙头纷纷发力大尺寸组件,预计 2021 年市场出货主流降开始逐渐向大尺寸切换。目前行业主流硅片尺寸已经从 M2、158.75 逐渐演进为 166,未来 1-2 年将逐渐定型为 182、210。

2.2.2 大尺寸:先进产能带来的出清,龙头的机遇

大尺寸是行业趋势,182、210 可带来明显成本下降

与半导体类似,光伏硅片尺寸也在不断朝更大方向发展。相比小尺寸硅片,大尺寸实现了 更大的通量,从而摊薄了单 W 的生产成本。同时,以大尺寸电池封装的组件功率更高,也可 以有效摊薄电站的 BOS 成本。因此,大尺寸产品同时符合制造商与终端客户利益,因此其发 展成为行业趋势。

182、与 210 两种硅片尺寸,短期尚不能明确哪种将成为主导

单纯看尺寸,210 理论成本低于 182,但 210 同时也带来供应链配套难、生产良率下降等 问题。因此,孰优孰劣短期可能无法下结论,二者共同替代传统尺寸硅片的趋势不变。210 尚需解决两个问题:供应链的配套,产品良率的提升。良率方面,硅片端中环最新 210 规模化量产良率(2020Q4)已经超过 95%,电池端大尺寸良率也超过 95%。整体 210 与 166 良率差距 3-4 个百分点,预计到 2021 年下半年持平。

龙头纷纷推出大尺寸产品,未来预计成为出货主流

随着龙头纷纷发力大尺寸组件,预计 2021 年市场出货主流降开始逐渐向大尺寸切换。目前行业主流硅片尺寸已经从 M2、158.75 逐渐演进为 166,未来 1-2 年将逐渐定型为 182、210。

2.2.3 垂直一体化趋势在持续

垂直一体化,殊途同归 主要的一体化组件龙头包括隆基、晶科、晶澳等,虽然每家切入光伏行业的环节不同(隆基为硅片、晶澳为电池、晶科为组件),但最终都走向了垂直一体化的道路。

主观原因是技术红利末期,行业进入存量博弈。

(1)技术红利消散,龙头成本优势相对缩小;

(2)行业格局区域稳定,龙头市占率继续提升空间不大,如果在原有赛道继续抢夺份额 则车股本相对较高;

(3)一体化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客观条件是制造端的进入壁垒在降低。

(1)技术壁垒:行业主要技术路线趋于稳定,后发优势凸显,新技术革命尚未全面到来;

(2)资金壁垒:股权融资黄金时代到来,企业 IPO 和再融资难度降低。2020 年,35 家 光伏企业通过 IPO、定增、可转债等方式,从资本市场融资 587.31 亿元。

(3)单位投资额大幅降低:主要得益于设备国产化及生产效率提升,以 PERC 电池为例, 2019 年投资成本 3.03 亿/GW,同比下降 27%,目前投资成本 1.5 亿/GW,单位投资额快速下 降。

扰动因素是产业链突发的价格波动加大了龙头通过一体化扩张抵抗风险的决心。

2020H2 的光伏涨价由硅料事故导致,最终演变为全产业链涨价潮,背后原因是是短期供 需紧张下龙头对于产业链利润分配的博弈。因此,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大了龙头一体化的决心。

2.3 产业链环节透视,寻找高景气赛道

2.3.1 硅料:产业链最景气环节,供需紧张带动价格中枢提升

2020 硅料价格复盘:Q2 疫情影响价格下滑,Q3 以来供需差导致价格暴涨

以主流的单晶致密料价格为例,Q1 供需基本持平,价格稳定在 7.1 万/吨左右,Q2 受海外 疫情影响需求下滑,硅料价格持续滑落,最终维持在 5.9 万/吨的低位区间。Q3 开始以来,受 多方因素影响(保利协鑫意外事故、乐山洪水、新疆疫情等),多晶硅供应大幅减少。受供需差急剧拉大影响,硅料价格快速上涨,从 7 月低位 5.9 万/吨上涨至 9 月 9.7 万/吨。Q4 以来随着供给复苏,硅料价格逐渐回落。低位价格 8 万/吨。

装机增长+硅片大幅扩产,硅料需求可能超预期

终端需求上,预计 2021 年装机增长 40%。同时,硅片将是 2021 年光伏产业链产能增长 最快的环节。2020 年底行业硅片总产能 218GW,根据现有扩产规划,到 2021 年底硅片产能 将增长至 346GW,同比+58%。

2021 年硅料供给增加极为有限

国内产能增加有限,且集中在年底,考虑爬坡期后新增供应有限。2020 年底国内硅料产 能 42.55 万吨,全年产量 40 万吨左右。2021 年产能预计增加 11.8 万吨左右,投产时间主要集 中在四季度,考虑爬坡时间,全年新增供应有限。

海外瓦克等产能均已恢复,未来海外无其他增量。2020Q2 硅料价格下滑较多,瓦克德国 工厂(6 万吨)于 5 月份开始减产,OCI 马来西亚工厂(2.7 万吨)也在 5 月份开始检修。随 着三季度硅料价格上涨,这部分产能均已得到恢复。OCI 韩国工厂除了 5000 吨电子级多晶硅, 剩余产能已经永久性关停。未来海外无其他新增供应。多晶硅进口量的增加也验证了海外产能恢复。2020 年 9 月国内多晶硅进口量 1.08 万吨, 相比 8 月份低值增加 0.64 万吨,年化约 7.6 万吨。大致接近瓦克德国与 OCI 马来西亚恢复的硅料产能。

多晶硅 2021 年预计全年偏紧,下半年尤为突出

根据我们测算,2021 年全年 177GW 装机按 1.2 容配比计算,对应 212GW 组件需求,而 全年多晶硅最大产出约 56 万吨,大致可支撑组件出货 188GW,全年处于偏紧状态。分季度看, 二、三、四季度硅料缺口会逐渐拉大。

长单锁定侧面验证硅料紧张

面对可以预见的短缺,下游纷纷选择与硅料企业签订长单(锁量不锁价)来保障供应。仅 2020 年下半年,硅料企业新签的长单年化交付量达到 34.54 万吨,占 2021 年有效产出的 60%。

供需紧张下价格有望维持高位,且弹性较强

基于硅料供应紧张的状况,我们对 2021 年硅料全年均价的中性预期为 8.5 万元/吨,乐观 预期为 9 万元/吨。阶段性供需紧张时,价格可能突破 10 万元/吨。

2021年的硅料行情,与 2020Q3会有何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2020Q3 的硅料紧缺是月度、季度级别,主导因素是硅料供给的减少,而 且是产能的瞬间退出,类似化工的爆炸,因此即使 2020Q4 下游需求环比 Q3 仍在提升,但由 于供给逐渐恢复,硅料价格在 2020Q4 缓慢下降,从高位 9.6 万/吨回落至 8 万/吨左右。而 2021 年的硅料紧张则是贯穿全年的,主导因素是需求的增加,而且这种需求增加的支 撑因素是十分稳固的(装机高增长确定性、硅片大幅扩产确定性),然后再叠加供给上的增 加又极为有限,从而形成的供需差,这种供需差更加缓慢而持续。从下游的接受心态来说,2020Q3 硅料价格的快速跳涨,下游意见较大,这种涨价是硅料 厂的主动行为,尽管符合供求规律,但短期内快速涨价对下游上海较大。2021 年的硅料涨价, 下游的接受度无疑会更高。

一方面,2021 年硅料涨价更多会是下游推动(下游为保供应加价采购而非硅料厂主动提 价),这从前期的巨量的硅料长单可以看出;另一方面,2021 年预期硅料的相对涨幅较小, 我们预计全年均价 8.5 万/吨,乐观预期 9 万/吨,阶段性供需紧张价格到 10 万/吨,相比目前 81-82 万/吨涨价幅度不算大,符合下游的心理预期。

如何看待颗粒硅?本质上不属于革新技术,2021年不影响行业格局

颗粒硅跟改良西门子法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当年的多晶硅龙头 MEMC、REC、瓦克等都曾做过大量研究,最终改良西门子法以良率和成本胜出。颗粒硅现在有一些成绩,属于老树开 新花。保利协鑫在颗粒硅技术上耕耘已久,2016 年收购了 MEMEC,承接了其颗粒硅部门的 技术专家。目前产能 5000 吨左右,可以顺利实现稳定循环。但能否在万吨级产能稳定生产还 需要观察。产品应用上,目前隆基、中环、晶科、晶澳都在试用,但反馈有所不同。整体来看, 颗粒硅在品质、规模化生产上还需要继续突破。预计保利协鑫 2021 年颗粒硅出货量 1.5 万吨, 占全年产量 2.6%,对行业格局影响大不,后续仍需继续观察。

2.3.2 硅片:行业扩产可能带来价格承压,龙头优势依旧

硅片大规模扩产,价格一定程度上可能承压

2021 年单晶硅片可能会是光伏产业链上扩产最快的环节,根据主要企业规划,年底全行 业产能预计从年初 220GW 增加至 350GW,增长 60%。如此巨幅的产能扩张,可能使得硅片 在 2021 年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产品价格及盈利承压。扩产动力主要来自于行业龙头和新进入者。根据现有扩产规划,2021 年全行业新增单晶硅片产能 131GW,其中 43%的扩产来自行业龙头(隆基、中环,扩产 57GW),13%的扩产来自一体化组件企业(晶科、晶澳,扩产 17GW),44%的扩产来自于新进入者(上机、京运通、环太等,扩产 57.5GW)。

硅片降价可能没有那么悲观,龙头优势依旧。尽管 2021 年硅片由于扩产而降价已成为行业的一致性预期,但我们认为降价可能没有那 么悲观。原因在于龙头企业在定价话语权、原材料保障供应、成本下降等方面仍然非常优秀, 硅片龙头的盈利相对有保证。

关键主辅材紧张一定程度上限制硅片产出。

主要包括硅料、热场等,2021 全行业有效供 给预计可支撑 180GW 组件出货。

热场供应可能出现结构性紧张。热场主要材分为碳/碳复合材料和等静压石墨,等静压石 墨为传统热场材料,碳/碳热场在大尺寸硅片的拉晶上应用更好。随着下游 182/210 大尺寸硅 片的扩产,碳/碳热场可能出现紧张。目前,隆基已与主要碳/碳热场供应商金博股份签订框架 协议,未来三年向金博股份采购埚帮、热屏、保温筒等碳/碳热场产品,预计总金额 16 亿元。侧面反映了热场供应紧张。

扩产仍以龙头为主,龙头话语权较强。行业龙头与新进入者 2021 年的扩产规划均为 57GW 左右。但龙头在资金、成本、运营经验上优势明显,其扩张相对确定。对于新进入者,扩产进 度受制于行业供需以及价格情况。一旦市场形势恶化、硅片价格下跌,产能释放的进度可能会 低于预期,市场最终达到弱平衡。

龙头企业成本优势已久显着。尽管硅片整体降本速度减缓,龙头依然拥有 10%以上的非 硅成本优势,且龙头持续的研发投入与规模化效应,成本优势有望继续保持。材料成本方面, 除了通过长单锁定硅料、热场等关键材料供应外,龙头企业扩大部分辅材自供规模,也会继续 扩大成本优势。

2.3.3 组件:头部化趋势明显,格局稳定后盈利有望好转

2021 年组件环节市场集中度有望快速提升,组件集中度较低。组件是光伏中上游制造产业链中集中度最低的环节,原因在于组件相 比其他环节有着较强的“to C”属性,组件企业的客户包含分散在全球大大小小的电站业主、 开发商以及经销商,单一企业较难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

集中度缓慢提升,2020 年开始加速。近年来组件集中度整体呈缓慢提升趋势,2020 年有 所加速。以出货龙头市市占率为例,2008-2017 年龙头市占率处于 8%-10%水平,2018、2019 提升至 12%,2020 年快速提升至 18%。

龙头提速,2021 年组件环节集中度快速提升。根据目前的统计,2021 年前 6 大组件厂出 货目标合计约 172GW,而 6 大组件厂 2020 年合计出货约 94.2GW。假设目标全部实现,2021 年 6 大组件厂出货同比增长高达 82.59%,远超行业增长,而行业 CR6 将从 71%提升至 92%。

龙头的更迭在减缓,背后是集中度慢提升。头部企业的市场地位开始逐渐稳固。从近几年的组件出货排名来来看,头部组件企业变化 不大。晶科 2016-2019 年出货量全球第一,2020 年预计第二,天合、晶澳基本处于第 2-4 名, 隆基的组件出货排名上升较快,2019-2019 排名第四,2020 年预计成为全球出货冠军。2021 年组件出货前四预计仍为这四家企业。

竞争格局稳定后,组件环节盈利有望在好转。组件环节当前是光伏产业链中盈利能力最差,根源在于组件环节格局不稳定,未建立起实 质性的壁垒。对于垂直一体化企业来说,组件环节更多是收入通道,利润依靠上游环节实现。我们认为,组件环节品牌、渠道、认证等壁垒的建立,相比其他环节是一个更加缓慢的过程。伴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格局稳定,也标志着组件壁垒真正建立起来,届时组件环节有望得到 好转。

2.4 投资建议

2021 年光伏行业建议主抓景气度向好的硅料、一体化组件等优质赛道,优选行业龙头, 辅以异质结、大尺寸等主题性投资。

硅料:推荐通威股份、特变电工。

一体化组件:推荐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建议关注天合光能、东方日升。

异质结:重点关注量产产线进度、效率成本情况、设备龙头订单情况。建议关注迈为股份、 捷佳伟创。

大尺寸:重点关注各尺寸出货情况、不同尺寸产品价差变化等。建议关注天合光能、爱旭股份。

3 风电:退补首年稳健发展,关注“海风+海外”市场

长期逻辑看,风电与光伏同样受益碳中和,将共同作为非化石能源发展的主力军。2021 年国内陆上风电退补首年,尽管面临装机压力,但国内市场仍有海上市场与大基地项目支撑, 海外市场仍在蓬勃发展,预计全球市场整体仍保持平稳发展状态。随着风机机组大型化,风电 成本不断下降,终将迎来全面平价。

推荐海上风电、海外市场两条主线,于不确定中把握确定。

3.1 海风与大基地支撑国内装机,预计 2021 年市场仍平稳发展

2021 年国内海上风电迎来抢装。2018 年底前以及 2019-2020 年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需 要出 2021 年底前并网以获取补贴。

海上风电机组大型化,成本不断降低。大型机组可节约机点,从而有效摊薄基础、电缆、 安装费用等 BOS 成本以及节约后期运维成本。2020 年全球海上风电平均机组容量为 6.5MW, 到 2025 年预计升至 10-12MW。大型化有望带来显着的度电成本下降。根据 BNEF 测算,全球 海上风电度电成本预计到 2025 年下降至 58 美元/MWh。

大基地项目储备丰富,亦将贡献重要增量

根据 Wood Mackenzie 统计,目前国内风电基地正在建设和规划的项目超过 25 个,总容 量超过 100GW。其中规模较大的地区包括内蒙古(44GW 以上)、新疆(10.7GW)、河北(10GW 以上),这些地区风资源丰富,风电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红色预警解除,限电风险逐渐消除。由于弃风限电改善,2020 年新疆、甘肃解除风电红 色预警,目前全国已无红色预警地区。随着限电风电的逐渐消除,未来装机将进一步复苏。

3.2 风机投标价格持续下降,为未来装机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在经历抢装周期带来的价格上涨后,风机价格理性回落。根据金风科技数据,2020 年 9 月,国内风机招标中 2.5S 级别机组投标均价为 3400 元/kW,3S 级别机组投标均价 3250 元/kW。风机系统成本的下降也为未来高增长打下基础。2020Q1-Q3,国内风机招标量分别为 4.3、6.7、 8.3GW,呈逐季增长趋势

3.3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未来两年风电行业整体将保持平稳发展,细分市场有突出机会。建议关注:

(1) 布局海上风电市场的风机及零部件龙头:金风科技、明阳智能、东方电缆;

(2)海外市场发 展顺利的零部件龙头日月股份、天顺风能等。

4 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持续超预期的风险。目前全球面临第二波新冠疫情反复,部分政府再度采取全 面管制措施,增加了行业需求波动的风险。

产业政策不达预期的风险。目前新能源汽车处于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过渡阶段,产 业政策对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产业政策不达预期,将导致行业需求下滑的风险。

行业竞争超预期的风险。目前终端需求对新能源汽车价格的边际变化仍较为敏感,产业 链中上游企业仍存在较大的降价压力,同时今年以来行业加速扩产,未来市场存在竞争加剧, 进而导致产品价格超预期下降的风险。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