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财经 » 气候变化 » 正文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宣布,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日期:2021-01-13    来源:中外能源经济观察  作者:白俊、洪涛

能源财经

2021
01/13
10:0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化石能源 碳中和 可再生能源 碳达峰

在2020年12月12日的气候雄心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是继2020年9月22日提出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主贡献目标后,再次向国际社会公开宣布中国自主贡献目标。最新宣布的这些目标丰富了中国自主贡献的内容,是对碳中和目标的阶段性重点目标细化,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和抓手。

一、本次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看点

对比2015年中国宣布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本次目标有几个看点:

(一)首次明确提出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目标

2015年中国宣布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行动目标中,没有提出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的目标,只提出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尽管与碳排放相比,可再生能源装机并非约束性目标,但本次增加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目标,表明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放到非化石能源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十年要增加两倍

2019年年末全国风电装机容量2.1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4亿千瓦,合计4.14亿千瓦。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末,风电装机2.23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23亿千瓦,合计4.46亿千瓦。要实现2030年12亿千瓦以上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意味着未来十年大致要增加两倍,这对行业投资、设备制造和就业都会带来积极影响。

(三)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要增加一个百分点

2015年宣布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行动目标中,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本次目标则提高到25%左右,增加了五个百分点,相当于把目标拔高了25%。2019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15.3%。大致相当于未来十年每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一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化石能源的份额平均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30年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份额要降至75%左右。化石能源消费中目前煤炭份额持续下降,石油份额变动不大,天然气份额略有增加。在新的目标要求下,煤炭份额可能需要加速下降,石油份额可能只减不增,天然气份额增量空间可能收窄。当然,化石能源内部各个品种份额的高低要取决于各自的市场竞争力和政府政策引导。即便能源消费总量还会有所增长,但在增量能源供应中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将不断提高,最终完全取代化石能源。

(四)森林蓄积量目标提高三分之一

2015年宣布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行动目标中,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本次目标则提高到增加60亿立方米,相当于把目标调高了三分之一。2018年,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509万公顷、51.04亿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已经超额完成了原来确定的2030目标。这为加大自主贡献力度提供了有利条件,森林蓄积量目标的提升,有利于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提前减排或抵消夯实基础。

(五)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力度提高五个百分点以上

2015年宣布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行动目标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本次目标则明确为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如果说下降60%就是合格线,本次目标则把合格线提高了五个百分点以上。2019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约48.1%,已经超额完成原来提出的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

二、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各国的共同使命和责任,需要全球共识,需要各国的普遍参与和共同努力。中国以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宣布的自主贡献行动承诺无疑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心剂,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气候变化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能解决的,因此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越过了碳排放高峰期,正走在碳排放下降的道路上,经济的碳强度低,能源清洁化程度高,公众意识强,减碳的难度相对小。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减少碳排放意味着经济发展要转型,产业和能源结构要调整,民众生活方式要改变,难度要大很多。欧盟如果按照上世界90年代初碳排放峰值算起,到2050碳中和有60年的行动时间,美国如果按照2007年左右能源碳排放峰值算起,到2050年碳中和也有40多年的行动时间,而中国如果如期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也只有30年左右行动时间。更要命的是,我们的碳排放规模和能源高碳化程度都远远超过他们,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可想而知。因此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国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强化行动。发达国家作为地球累积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和最具有减碳能力的一方,必须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

9月22日中国提出新的碳目标后国内关于碳中和的谈论迅速升温。很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论证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很多行业都在探讨自己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很多发展规划编制开始考虑碳中和的影响,很多会议都增设碳中和相关议题。能源行业对碳中和的讨论更是到了火爆的程度,新能源行业拥趸欢呼雀跃,传统能源行业不甘落后,纷纷酝酿或提出自己的碳目标或应对方案。12月12日宣布的自主贡献行动目标势必激起新一轮讨论热潮。但是我们需要在碳中和热中保持冷思考,在关注长期问题的同时,也要着力解决面临的现实紧迫问题。

(一)保障经济可持续增长是第一要务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的提出有助于形成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倒逼模式,但经济发展转型也是一个经历量变才能到质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创新驱动能力不足,产业和结构调整不会一蹴而就。超过6亿人月均收入不到1000元,保障就业和收入成了最基本的诉求,基础条件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绿色发展要求会激励新技术新模式的诞生,开启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这些新生力量对经济的贡献度还不会太高,不能寄予过高期望。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制造业工厂,这决定了能源消耗强度会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减少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不如服务型经济那么容易。

(二)减少空气污染是人民群众的优先关切

空气污染问题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人们对空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高于碳排放问题合情合理。但最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持续雾霾天气,受到的舆论关注度似乎还不如碳中和高,也算是碳过热的一个注脚。经过多年的治理努力,北京空气质量改善得到广泛认可,但空气质量平均状况还低于国际公认的健康水平。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是常规污染物排放,造成气候变化的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常规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具有同源性,但也有差异性。因此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工作思路和侧重。可再生能源发展道路正确,前途光明,同时有利于污染物减排和碳减排,但可再生能源利用还有不少尚未克服的障碍,在满足稳定可靠、灵活可控、经济可行等能源供应要求上还存在差距。按照最新的目标,化石能源到2030年仍然占据四分之三左右的一次能源消费份额,是能源供应的绝对主力,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来源。从减少常规污染物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的角度看,增加天然气利用和减少煤炭消费需要加大力度。在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驱动下,化石能源系统内部要实现减少碳排放,加速减少煤炭消费是必然方向。

(三)提高认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工作

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市场热度明显增加,主要体现的是政界学界商界和媒体对政府决策的反应。全社会对碳减排的认识还很不足,对碳中和的理解也不够,提高公众认识不能只靠宣传教育,还要靠公开讨论和利益引导。公开讨论是深化认知的最好方法,利益引导是激发行动的最好手段。目前很多人对碳达峰和碳中和概念都处于起步阶段,对碳目标及其影响认识也远远不足,因此有必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和认知度。2020年9月初全球首次碳中和LNG拍卖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举行,结果并没有掀起涟漪,说明国内对碳中和概念还不领情。一些建议认为应尽快开征碳税,但这还需要和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社会负担等诸多因素统筹考虑权衡。在采用利益引导手段的时候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出现用力过猛造成的不良后果。

(四)减碳成本合理分担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中国能源系统去碳化任重道远。从供应侧看,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相对容易,但消纳利用还存在问题;从需求侧看,一些用能领域电气化或用氢能替代传统能源也有困难。这两方面都制约了能源系统去碳化。终端用户的主要诉求是能源供应稳定可靠、灵活可控、经济可行,对能源系统向低碳转型发生的成本既不了解,也不关心。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从蹒跚学步到初长成既得益于政府的直接补贴红利,也得益于化石能源电力系统拾遗补缺和扶上马送一程的奉献。化石能源的减量和退出不是一关了之,需要保证能源系统以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需要可落地的成本分摊安排,才能保证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欧洲也在强调化石能源退出的公正转型,避免煤炭和煤电退出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宣布意味着去碳化转型的窗口期压缩,去碳化转型压力和成本前移,这意味着在“十四五”时期要开始考虑进行纵向分年度、横向分部门的分解落实,但预计去碳化进程会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在增加以碳约束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安排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切身关切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统筹经济、社会、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