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统计 » 能源统计动态 » 正文

2006年重庆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日期:2007-03-09    来源:成都特办  作者:成都特办

能源统计

2007
03/09
10:4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重庆 工业 经济 运行 情况 特点

2006年,重庆市克服了百年难遇高温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经济保持了连续八年的两位数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出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1.工业生产平稳快速增长,增幅高过全国平均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202亿元,增长19.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845亿元,增长20.6%,增幅比2005年提高3.5个百分点,比全国(16.6%)高4个百分点,排全国第9位。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3214亿元,增长27.4%,产销率98.4%,产销衔接较好。全年生产在高位区平稳增长,各月增幅在20%左右上下波动。市级以上企业中,产值增幅前5名是:西南铝业、西南兵工局、机电控股、轻纺控股、船舶公司等,增幅在82—23%之间。40个区县中,增幅前10名是(区县属经济):长寿、荣昌、潼南、北碚、石柱、双桥、开县、忠县、垫江、南岸等,增幅在98—32%之间。2.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亏损面为直辖以来最低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3.3,同比提高15.8点;实现利润总额155亿元,同比净增40亿元,增长35.3%;亏损面为17%,降低1.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亏损面为直辖以来最低。3.工业实力增强,营运效率提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77亿元,增长26.2%,资产总计3646亿元,净增543亿元,增长17.5%,其中净资产1507亿元,增加259亿元,增长20.8%。工业资本增长较快,企业自有的净资产增长更快,工业实力得到增强,也使资产负债率降低1.1个百分点,年末为58.7%。人均劳动生产率8.7万元,增长24.8%。根据统计快报,2006年全市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10.3%,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次,加快0.2次。人和资产这两个企业经营活动中最主要因素的效率都有很大提高。4.做大做强企业,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3211户,比上年增加265户,是近10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其中100亿元以上的企业7户(长安、电力、重钢、机电、西南铝、化医、力帆),比上年增加3户;50亿元以上企业15户,增加7户;10亿元以上企业53户,增加15户。5.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快,总量占据“半壁江山”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完成产值2435亿元,占工业总量的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6亿元,增长23.1%,高于全市平均2.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8%。力帆、隆鑫、博赛、格力、信威、银翔、美心、川东化工、华立、华浩、嘉化、渝江压铸、秋田齿轮、益峰液压、志成机械等连续几年高速增长,成为国内行业排头兵。目前,秋田是世界最大的摩托车齿轮基地,渝江压铸是国内最大的铝合金压铸件企业,志成机械是世界最大摩托车缸头企业。

  二、工业经济取得较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从大的方面来看,一是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全国经济形势较好的机遇,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特别是高温干旱给全市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困难,通过加强运行调控,合理调配资源,为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坚持“工业兴市”的战略,引导和促进区县走“工业强区”、“工业强县”的经济发展模式,全市工业自2000年整体扭亏脱困后,步入了良性循环,通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基本面趋好,自身发展愿望和能力增强。

  具体来看,2006年取得较好成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三驾马车”拉力强劲2006年,投资、消费、出口“三马”齐奔,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投资拉动。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30亿元(不含单在50万元以下的投资),同比增长33%,效果系数达到35.2%。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能力得到了提升。如中铝板带的“1+4”热连轧项目投产后,铝材加工量大增,川维厂VAE扩能项目在3月投产后,生产能力由3万吨上升至6万吨,翻了一番,珞璜电厂60万KW机组投产后,对自身经济增长及保障全市电力供应都有很大作用。二是带动了市场需求。ABB公司的三峡电站订单、重铸厂的铁路货车、拉法基水泥等订单大量增加。

  ——消费拉动。2006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好于往年,11月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4%,批发零售商品销售额增长19.6%,分别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8%,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8.9%,比2005年提高1.7和0.7个百分点。轿车、住房等消费方兴未艾,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长安福特、长安铃木、力帆的轿车以及钢材、玻纤和其它相关产品受此拉动大幅增长。吃、穿、用的消费品也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方向发展,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重庆啤酒、格力空调等得到快速发展。

  ——出口拉动。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25亿元(人民币),增长35.6%,占销售总值比重7.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出口的拉动作用增强,我市工业外向度也有所提高。重庆海关进出口总额54.7亿美元,增长27.4%,其中出口33.5亿美元,增长33%。摩托车及零部件出口10.5亿美元,占海关出口额31.3%,增长40.8%,仍是该市的第一大出口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2.8亿美元,增长67.7%,长安、庆铃、红岩三大汽车企业出口都有大幅增长,我市汽车已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西南铝出口铝材突破4万吨,创汇1.3亿美元,创了历史最好水平。

  2.新产品开发投产为经济增长增添了动力全市完成新产品产值935亿元,增长39.5%,比产值增幅高12.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9.1%,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新产品对工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有所增强。汽车行业中,2006年推出了长安福特福克斯两厢车、长安股份CV6、长安铃木“天语”、力帆520轿车等,长安铃木“雨燕”轿车、红岩“新大康—金刚”、“斯泰尔—霸王”等车型达产,成为新的增长点。船舶行业中,东风船厂建造8000吨轮船,创造了我市船舶单船制造最大吨位的纪录,年底川东船厂又承接了9000吨级轮船的合同,将这一纪录再次刷新。机械行业中,康明斯发动机、ABB变压器、水泵厂除磷泵等新产品对企业经济增长和利润贡献突出。新产品产值增长30%以上的主要企业有机电、轻纺、西南铝、长安、大江、力帆、隆鑫、铁马、博赛、国际复合、康明斯等。

  3.强化经济运行调节保障了工业经济发展2006年我市遭遇百年难遇的酷暑高温,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尤其是能源保障经受了重大考验。在高温干旱中,通过强化煤电油运气水等资源调节和需求侧管理,保证了对能源的需要。一是强化调度。能源供应在保证增量上下功夫。通过协调,外购电煤约100万吨,同比增加60余万吨,外购电114亿千瓦时,增长10%。铁路请车满足率6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加强生产调节力度,全力保证长安福特、长安铃木、重汽集团、力帆集团、隆鑫集团、西南铝业、扬子乙酰等重点企业的用能需要,使其保持较快发展。同时要求合同好要货急的企业错峰填谷调整工作时间,如船舶公司、机电集团、兵工系统等机械制造加工工业,确保交货。三是千方百计保证能源工业,尤其是新电能机组按期投入运行,夏季要求抗旱救灾器材及降温防暑药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返回 能源数据统计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能源数据热点排行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