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源统计 » 能源统计动态 » 正文

2004年世界科技发展报告(六)

日期:2006-04-15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能源统计

2006
04/15
10:5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2004 告(六)

五、2004年世界能源发展总体态势
  2004年,在伊拉克战争结束一年之后,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加太平,伊拉克、阿富汗和中东局势依然动荡,恐怖主义事件此起彼伏,全球反恐形势严峻。同样,全球经济也面临新的挑战,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创造了自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的最高点,石油涨价、能源短缺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一)能源短缺和安全问题困扰全球。

  伊拉克战争后人们曾预计,随着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迅速取胜和对局势的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将趋于稳定。然而从2004年初开始,世界石油价格就一路攀升,从1月份的每桶30美元,到10月份最高达到每桶55美元,涨幅之大,来势之猛,完全超出人们的预料。在这次石油涨价风暴中,中国是主要受害者之一,但同时又成为西方国家最主要的攻击对象。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作为“世界工厂”的特殊地位,近年来对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2004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能源短缺局面。而中国的能源短缺和增加国外需求的趋势恰逢世界石油的涨价风潮,因此一些“中国威胁论”者不负责任地把涨价因素归咎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事实上造成此次油价暴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三点:(1)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未能迅速平定伊拉克局势,伊拉克国内局势动荡,石油生产能力迟迟未能恢复,石油出口严重受阻。同时委内瑞拉的罢工风潮、沙特阿拉伯油田受恐怖分子威胁,以及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债务问题也对油价上涨推波助澜。(2)出于反恐和应对石油危机的需要,近几年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高石油战略储备,大量采购石油,这无形中刺激了石油经销商和投机商囤积石油,伺机牟利。另外也不乏OPEC成员国有意控制石油产量,抬高油价。(3)由于全球经济在经历了多年衰退后开始复苏和增长,使对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需求激增。而之前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能源需求偏低,OPEC主要成员国的生产能力都没有及时提高,因此造成目前的供不应求局面。

  油价暴涨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5美元,世界经济增长率就将减少0.3%。其中对欧盟国家影响尤其大,近年来欧洲微弱的经济增长可能很快就被油价上涨所抵消。另外,由于世界石油市场以美元结算,油价的上涨还迫使欧元继续坚挺,这对于依赖出口的欧洲经济非常不利。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负面影响,2004年中国净进口石油预计达1.1亿吨,仅价格上涨因素就多支出80多亿美元。油价上涨还带动了航空、交通运输、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或产品成本上升,预计GDP损失0.7个百分点。然而也有国家从油价上涨中获得好处,大部分OPEC成员国从高油价中获得巨大利益,俄罗斯2004年6.2%的GDP增长相当部分得益于高价能源的出口,而澳大利亚也因亚洲地区的能源短缺,煤炭出口量大增。高油价也刺激了对能源开采的投资,2004年世界石油开采和技术投资比2003年增加了6%。

  油价暴涨反映出的一个基本事实: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安全体系脆弱。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经济主要依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而作为交通运输的动力燃料几乎都依赖石油。因此,一旦石油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世界经济就会出现震荡。根据埃克森-美孚、BP和英荷壳牌世界三大石油公司的预测,按照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开采速度,全球石油的平稳供应只能维持四十多年,天然气为六十多年。从长远来看,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经济已无法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及早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大力发展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发展核能和开发利用氢能及燃料电池;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利用能源多元化和开源节流多种措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二)能源发展战略更加重视环境因素。

  2004年全球气候灾害频繁,除了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来临外,人类过度地消耗化石能源也是重要的因素。2004年在全球放映的美国灾难片《后天》形象地揭示了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再次为人类敲响了警钟。2003年,美国国防部也向白宫递交了一份机密报告,警告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全球灾难。由此可见,能源发展正越来越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能源政策的制定和能源的战略选择不仅是能源本身的问题,也是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的问题,当人类生存环境遭到彻底破坏后,任何能源也无法挽救人类灭亡的命运,更谈不上发展和改善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制定本国能源政策中,已将环境因素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21世纪前30年全球石油的消耗量将增加60%,天然气消耗量将增加100%。这一增长趋势不仅对世界能源供应是严峻的挑战,而且给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带来巨大压力。2004年,在人们失望于美国布什政府继续对《京都议定书》持反对态度的同时,欣慰地看到俄罗斯杜马经过激烈的辩论后最终通过了加入《京都议定书》条约,俄总统普京已签署了加入条约的文件。由于俄罗斯经济萎缩,目前俄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已比1990年减少了32%。因此俄可以依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出售多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额。这些排放配额对于欧盟、日本等国家非常有吸引力,因为从国外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配额比花费大量资金改进工业技术来减排合算得多。毫无疑问,这也将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欧盟2002年发表的《欧洲能源供应安全战略绿皮书》再次强调能源结构的多样性和减少化石能源的进口;强调发展新能源和实现《京都议定书》的温室气体控制目标。为此,欧盟开始重新审视原有的能源政策,包括核能政策。欧盟委员会交通和能源部门2004年起草的一份报告称,如果不修建新的核电站,欧盟将不能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报告认为,在今后25年内,欧盟需增加100千兆瓦核电,才能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这意味着需修建70多座新的核电站。欧洲对于核能的争议一直持续不断,然而数据表明,即便是出于落实《京都议定书》的单纯目的,欧盟在相当长时期内也需要维持一定规模的核电。2004年法国正式宣布在弗拉芒维尔建造欧洲新型压水反应堆,如果该反应堆运行正常,法国计划在2020年前用此技术更换目前58个反应堆中的19个。

  同样出于能源战略和环境政策的考虑,美国核电在沉寂多年后也出现复苏迹象。美国能源部已提出“2010能源计划”,准备建一座新的核电站,布什政府向国会递交新的能源法,建议拨款150亿美元,再建6-7座核电站。目前全球有33座核电站在建,另有27座核电站在规划中。预计,当前惟一可以商业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核电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日本、中国、韩国和印度将是未来几年核电站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据美国能源信息协会预测,亚洲到2025年将新增核能95%,其中,中国计划2020年核能发电能力将由目前约8千兆瓦增加到40千兆瓦,投资金额高达300亿美元。中国的能源短缺将使国际能源设备和节能设备制造商从中获益,包括法国的法马通、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东芝、美国西屋及俄罗斯核能企業等都开始积极行动。

  (三)全球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进程。

  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和《京都议定书》即将生效,全球加紧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氢能作为有望替代石油的动力燃料,更得到了各发达国家的普遍关注。2004年2月,美国能源部出台了《氢能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行动计划》,该计划是继2002年发布的《美国向氢经济过渡的2030年远景展望》和《国家氢能发展路线图》之后,美国推动氢能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根据该计划,美国联邦政府将在2004-2008年间投入12亿美元发展氢能。2004年6月,欧盟也发表了《氢燃料经济--通向可持续能源的桥梁》报告。2004年5月日本公布了《新产业创造战略》,将氢能及燃料电池列为7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04年“第二届国际氢能论坛”在北京召开,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氢能源开发企业和研究机构五百多位专家与会,共同探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化前景。

  作为替代石油的重要战略选择,生物质燃料也成为世界最新关注的热点。与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不同,生物质能可直接生产和提供动力液体燃料,这对于解决交通能源十分重要。德国在2001年就通过了《生物质能条例》,2004年生产和消费生物柴油110万吨,成为全球使用生物柴油最多的国家。法国计划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一项新的推动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计划,在能源作物种植方面将超过德国。欧盟2003年5月也通过了《在交通领域促进使用生物燃料油或其他可再生燃料油条例》,要求到2005年,欧盟生物质燃料应占总燃料比例的2%,2010年达到5.75%。巴西作为开发生物质能源的强国,2004年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酒精出口量已达20亿升;并宣布于2004年11月批准在石油柴油中添加2%的生物柴油,此比例数年内还将提高到5%;优先在最贫困的东北部地区种植蓖麻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以实现保障能源供给和农民脱贫的双重目的。

  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成本偏高,当前还无法与化石能源的成本竞争。但随着技术的日趋完善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目前除水电外,最有竞争潜力和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风能。2004年德国的风力发电量已达245亿千瓦小时,满足了全国4%的用电量。西班牙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6500兆瓦,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西班牙计划到2010年将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增加到20000兆瓦。德国、丹麦和西班牙等国的功率1.5兆瓦以下的风力发电机已批量生产,2兆瓦风力发电机也开始供货。目前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大型风力发电场与现有电网联网;继续开发可靠的风力预报方法;开展与风能开发相配套的生态影响研究;以及发展海上风力发电等。随着大功率发电设备的批量生产和风能技术的推广,德国的目标是使风力发电成本降至5欧分/千瓦时,可与火力发电相竞争。

  太阳能应用技术在日本发展最快,2002年全球总计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131.2亿千瓦,日本占其中的49%。2003年日本太阳能技术的投资约135.52亿日元。美国国家光电研究中心(NCPV)制定了21世纪美国太阳能光电企业路线图指南,根据这一指南,预计光电产品将至少满足2020年美国电力增加部分的15%。欧盟预计2010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达到2000兆瓦。世界太阳能技术正处于不断完善和降低成本的过程中。2004年,德国弗莱堡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成功地研制出光电转换率达20.3%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2004年9月,总功率为5兆瓦的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在德国莱比锡附近落成。由于目前太阳能设施建造成本太高,光伏发电系统平均为5000欧元/千瓦,太阳能供热系统平均为2500欧元/千瓦,因此与化石能源相比,短期内还缺乏竞争力。

  (四)国际能源竞争与合作更加普遍。

  世界各主要石油消费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正在不断增加,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一些国家正在加紧开发近海油气资源和实行“走出去”战略,到海外寻找油气生产和投资机会。然而各国对油气资源的竞争不可避免地将引发国家利益的冲突。目前,中日两国已在两个能源项目上发生摩擦,一是俄罗斯铺设远东输油管线对“安大线”与“安纳线”的选择;二是中国开发东海天然气资源。俄罗斯在远东石油管线走向问题上态度暧昧,反映出既想获得中日双方好处,又不想得罪任何一方的复杂心态,而最终的选择将以俄国家利益优先。西方国家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在一些国际油气项目开采招标和公司股份收购中也极力排斥中国。另外,在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方面,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与中国也有争议。未来国家间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和扑朔迷离。

  2004年,能源紧张局势也加深了有关国家对恐怖分子袭击石油通道马六甲海峡的担忧。因此,有关开凿泰国南部克拉地峡运河,以及建造泛亚铁路的议题也成为学者讨论的热点。美国以反恐和确保石油通道安全为由,试图驻军马六甲海峡,也引起了有关国家的高度警觉。另外,一些潜在的竞争关系也在渐渐形成。作为油气资源大国的俄罗斯,一直是世界看好的中东以外最大的能源供应国。根据专家对2003年8月俄罗斯公布的至2020年能源战略报告分析认为,俄未来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重点将由西西伯利亚转向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出口重点将由欧盟逐渐转向东亚和美国。这意味着东西方在俄能源开发上可能出现竞争。同样,为了保障核能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可能加紧对中亚等地的铀原料的控制。欧盟计划中长期内将铀也列入战略储备,建立监控机制。

  竞争是国际能源形势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国际能源合作的普遍与广泛。2004年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APEC首脑会议及“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都把能源列入当年重要议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埃及、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和巴西、智利等拉美国家时,也把能源列入双边合作的重要领域。由此可见,2004年的“能源外交”非常活跃。从广义上讲,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和协作。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在全球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国及亚洲地区的能源短缺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本地区经济,同时也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事实,2004年中国的能源短缺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纷纷希望扩大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尤其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

  2004年,国际能源合作在技术层面上也非常突出。由美国发起的第四代核反应堆研究倡议正在顺利进行,参加这一计划的有法国、英国、巴西、瑞士和南非等10个国家。针对第四代核反应堆,科学家已提出了6种可选方案。2003年,美国宣布重返国际核聚变研究计划(ITER)。由欧盟、俄罗斯、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参加的ITER计划尽管在选址上还存在分歧,但各国都认为在研发核聚变技术上需要共同合作,希望尽快启动该计划。3年前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的国际“核反应堆和燃料回收创新计划”也在进行中。2003年4月,美国能源部部长在巴黎召开的“国际能源机构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了《氢经济国际伙伴关系计划》(1PHE),旨在通过促进氢燃料研发和标准制订方面的国际合作,协调各国在发展氢经济方面的努力。2003年11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和欧盟代表共同签署了《IPHE协议》,正式成立国际氢能合作机构。可以说,2004年既是能源领域的国际竞争年,也是国际上广泛开展能源合作的一年。

  六、2004年世界生态与环境发展总体态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环境问题正在政治化、经济化、法制化和机构化,极大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国家环境安全。当前,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区域环境争端日渐突出,这些问题已超越了传统范畴,与国家主权、外交、经贸、环境安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

  (一)对世界生态与环境的评估更加悲观。

  国际上普遍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臭氧层消耗和破坏;以全球变暖为主要标志的气候变化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森林大面积减少;海洋环境恶化;淡水资源短缺及化学物质引起污染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气候变化开始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已是不争的事实。2003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上发表报告指出,2003年因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各种自然灾害使全世界至少损失600亿美元,比2002年的550亿美元增加了近10%。UNEP的一位负责人说,气候变化已经不是一种预测,而是实在的危险,并且还在不断增长。2004年11月由来自8个国家的250位科学家,历经4年联合研究发表了《北极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该报告指出,北冰洋到2100年可能几乎不会结冰了。2004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生物多样性锐减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总裁阿希姆·施泰纳在2004年11月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由于政府越来越忽视“绿色”问题,世界濒危物种名单的长度正在以惊人的、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他说:“现在物种灭绝的比例和速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高,且这种速度比我们预期的甚至要高出1000倍,多达30%的全球物种在未来50年面临灭绝威胁。”

  而淡水资源短缺更是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紧迫问题。2004年9月,在第四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上,摩洛哥领土管理、水资源和环境大臣亚兹吉和本届大会执行主席、摩洛哥国家水管局总经理菲赫里先后发表了讲话。他们指出,在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多重压力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饮水和用水问题,仅非洲大陆每年就有300万人死于饮用非洁净水而导致的各种疾病。据统计,全世界人口的1/5,即11亿人目前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另有24亿人缺乏良好的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500万人因此丧生,其中每8秒钟就有1名儿童死于不洁水源导致的疾病。淡水资源作为短缺性基础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因水引发的国际争端也在增加,如由来已久的阿以水战、叙以之争、巴以和谈、黎以之争、约以谈判等症结全是为水。而2003年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三国又因水而结怨。淡水资源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如何应对淡水资源短缺的威胁已突出地摆在各国人民面前。

  (二)全球环境问题现状与趋势。

  1.环境问题与国际政治、经贸、社会等关系愈加紧密,各种环境问题间相互关联。首先,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与国际政治、经贸、社会等关系越来越密切。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它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政治和经济问题。在《京都议定书》建立的减、限排温室气体总量机制下,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凸显为一种稀缺性的经济资源,拥有了这种资源就等于拥有了温室气体排放权和经济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相关问题的谈判斗争愈加激烈;美国为了国内集团利益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而反观俄罗斯则为了获取更多的国际利益,于2004年11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其次,各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如气候变化与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和荒漠化等联系紧密,如何加强各公约间的合作将是未来国际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

  2.绝大多数全球环境问题仍呈继续恶化之势。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为例,目前在世界各国土壤中都发现了POPs物质,而且在人体内也检测出品种多样的POPs物质。2004年10月1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布的一份验血结果表明,欧盟13个国家环境部长的血液中含有包括滴滴涕在内的55种有害甚至致癌物质。再以气候变化为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构造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工业化前的280ppm上升到2100年的540-970ppm。

  3.极少数国际环境问题得到了改善。总的来看,全球环境问题仍呈继续恶化之势,但随着国际社会的努力,也有很少几个国际环境问题得到一定改善,最典型的是关于破坏臭氧层问题。正是在《蒙特利尔议定书》和多边基金机制的共同努力下,全世界受控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生产从峰值时的80万ODP(消耗臭氧潜能值)吨,削减到2002年底的8.8万ODP吨,共削减了89%。其履约效率之高,为联合国各议定书之首,多次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扬。发展中国家在其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三)全球环境管理正引起国际社会重视。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全球环境问题,所以需要我们在国际层面上进行全球环境管理。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已作出巨大努力,但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

  1.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环境作出巨大努力。

  (1)通过举办重大的国际环境会议,促进合作与交流。

  ①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至此,世界各国开始了共同保护环境的征程,实现了人类社会认识环境保护的第一次飞跃。

  ②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了人类认识环境保护的第二次飞跃。

  ③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突出强调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

  这一系列会议导致了我们随后所看到的一系列针对国际环境问题的机构和公约的产生。例如,1972年的会议促成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建立;1992年的会议产生了所谓的里约三公约;2002年的会议则使众多公约得以进一步加强。

  (2)通过缔结国际环境公约,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伴随着国际环境问题的法制化进程,国际环境立法取得了显著进展。据UNEP统计,迄今国际社会已达成全球性、区域性和次区域性协定、公约和议定书(统称“多边环境协定”)二百多项,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及《生物安全议定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POPs)和《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PIC)等。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加入22项环境公约、7个议定书、5个修正案,其中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有11项公约、6个议定书。

  (3)不断引进新的环境管理理念和方法。为顺应国际环境形势变化和国内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国际环境管理机构和各国环境管理体制逐步得到加强,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和方式不断被引入,如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效率、I$014000、企业环境经营等。

  2.全球环境管理存在问题。

  (1)国际环境机构间缺乏协调。在这些国际环境机构之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例如,很多公约秘书处之间就需协调,因为有的污染物起着双重作用,如氢氟碳化合物(HFC)在《京都议定书》中是受控的温室气体之一,而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却作为含氯氟烃(CFCs)的替代品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即这种物质对保护臭氧层是有利的,但它却是一种温室气体。同时,在机构之间,联合国系统本身,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也时常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国际人力和财力资源。

  (2)缺乏强有力的争端解决机制。从国际法角度而言,现在我们有针对特定国际环境问题的一系列环境公约。但目前很多公约内部还存有致命缺陷,即缺少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际公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强制性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又过分强调义务性原则。有几个条件相对完善的公约,像《巴塞尔公约》、像世界贸易组织(WTO)里都设有争端解决机制,在此机制的有力支持下,有关公约执行就有了较好的保证。

  (3)缺乏国际大法支持。目前,国际环境法还缺乏一些基础性的、强有力的、起着基本法作用的国际大法。虽然在里约会议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在约翰内斯堡会议上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但这些只是一些宣言和行动纲要,缺乏强有力的法律约束。

  (4)全球层面缺乏有效的遵约机制和资金机制。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与前些年相比已经逐渐减少,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承诺的国内生产总值0.7%的捐资很少有几个发达国家能做到。

  (5)各国政要缺乏强有力的政治意愿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并认为同经贸合作、解决贫困等问题相比,环境问题还处于议事日程的边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没有提供充足资金用于改善全球环境问题的意识根源。

  (6)缺乏必要的能力建设。对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缺乏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缺乏先进的技术设施、缺乏优秀的环境管理人才等,即缺乏必要的能力建设支持,使其难以有效地在全球层面上发挥作用,并减少了其参与的积极性。而未来,加强能力建设将是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
返回 能源数据统计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能源数据热点排行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