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人物 » 综合人物

专家:新能源产业发展须量力而行

日期:2009-08-1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志青

能源资讯中心

2009
08/13
08:37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发展形势有隐忧

  ●存在供给有余需求不足矛盾

  ●产业激励充足实际成效不佳

  ●偏重单项技术实际应用欠缺

  7月份以来,中美两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都在新能源领域频频出招,而在不久前结束的中美两国战略与经济合作对话中,应对气候变化与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更是双方关心和讨论的关键性议题之一。与此同时,中国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指标开始好转,全球经济复苏日渐明朗,市场的电力和能源需求已回上升通道。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利好刺激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光明,相关股票受到热捧,地方政府投资方兴未艾。但实际情况表明,新能源产业发展形势并不容乐观,各种矛盾与问题隐含其中,值得我们警惕与预防。

  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3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但就目前的条件来看,受制于市场、成本和技术等因素,新能源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重任。

  首先,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新能源产业供给有余而需求不足。受惠于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新能源产业投资一帆风顺,在拟议中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尚未出台之际,实际和预期产能都已连创新高。这一方面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好的判断,同时也不排除资本在逐利上的某种盲目性。实际上,短短数年中新能源在需求数量的增长上是极为有限的,就内需市场而言,作为替代性能源的各类新能源产品尚无能力大规模地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国际市场上,随着新能源产品的准入障碍不断提高,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在此供求矛盾中,产能过剩已是一触即发,新能源产业的低水平竞争更会加剧,届时接踵而来的便是资本撤离、产业萎缩,不仅无法支撑经济增长,还会增加经济增长的负担。

  其次,从成本的角度来看,新能源产业激励充足但成效不佳。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各种激励助其发展是全球各国政府的共识,从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激励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的需求能力,然后让消费者选择使用新能源产品,这在理论和实践上理应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但中国在新能源产业激励上则相对侧重于供给方,无论是补贴上的激励,还是投资上的激励,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对企业的直接支持,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其账面收益。这一举措貌似合理,实则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既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不利于其产品的市场推广。更为严重的是,在生产性激励措施下,新能源产业的大量扩张必将导致原材料价格的攀高,例如近期国际硅材料价格已走出谷底,出现上升势头。在此情况下,激励性的投入将被原材料价格的增长所抵消,这不仅无助于新能源实际生产成本的降低,而且还将造成国家宝贵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再次,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单从新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看,无论是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制造,还是终端产品组装以及各种可能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新能源相关设备和产品,技术上的难题基本已被攻克,但具体到实际应用,无论是以新能源进行发电,还是直接使用新能源相关的设备和产品,成功的案例却寥寥可数。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研发仍停留于产业内部整合的阶段。然而,市场需要的却是能够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整套综合解决方案的新能源技术及产品。除了考虑成本因素外,消费者同样也关心新能源产品使用过程的便利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特质,要在这些领域实现等同或者超过传统能源已有的水平,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就必须跨出内部整合的阶段,开始着手外部整合的工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方面,新能源产业目前已开始展开研究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建设智能电网以提高新能源并网效率,但短期内难有很大突破。

  总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肩负着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经济的历史使命,但也不能操之过急,须注意发展有度,量力而行。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