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人物 » 国内能源人物

国家电投总经理江毅:产业带动、惠及民生是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日期:2020-09-29    来源:国际能源网

能源资讯中心

2020
09/29
15:34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国家电投 清洁能源 江毅

2020年9月29日,以“能源革命、清洁示范、共建共享、绿电特区”为主题的清洁能源发展论坛开幕式暨主题论坛在青海西宁新华联索菲特酒店隆重召开。

国家电投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江毅在“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国家电投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江毅

在会上,江毅指出,产业带动、惠及民生是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国家电投聚焦提高用户侧用能质量、用能服务和用能效率,大力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三新产业”发展,在交通、建筑、工农业、民生等领域,积极推动电能替代、多能联供、清洁供暖等综合智慧能源,形成了自身的科技研发、技术标准、市场开发、商业模式等优势。

江毅表示,下一步,国家电投将在青海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惠及民生。我们将积极推动青海发展城市车辆的电动化,在矿山、物流中心等短倒运输场景推进换电重卡,减少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我们将结合光伏能发电研究开展新能源制氢,参与新能源基地调峰,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消纳比重,推进青海氢能产业发展。

以下为演讲全文:

江毅: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与各位领导、专家和行业同仁,共同探讨推进青海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在此,我谨代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国家能源局、青海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国家电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美青海,风光秀丽,水能、太阳能资源丰富,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指出要发挥青海清洁能源资源优势,“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新型能源产业基地”。青海省按照总书记指示要求,经过近年来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电和新能源基地,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8%,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成效显著,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电投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2016年8月23日,习总书记视察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做出了“一定要把光伏产业做好”的重要指示,国家电投认真贯彻落实指示精神,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截至今年8月底,集团发电装机1.6亿千瓦,清洁能源占51.5%,其中风电装机2113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327万千瓦,是2016年的3倍,占全国光伏装机规模近10%,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青海省是国家电投最重要的发展区域之一,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水电梯级开发和光伏、风电新能源建设,在青资产达到1580亿元,产业涵盖水电、火电、风电、光伏发电以及光伏制造、电解铝、矿业等多个领域,电力装机 2057万千瓦,是全省最大发电企业,清洁能源占比96%。今年以来,面临突发疫情影响,在青企业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圆满完成电力保供任务,企业经营发展形势良好,1至8月,发电量同比增长6%,完成基建投资93亿元,有力支撑了“六稳”、“六保”工作,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助力青海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打造我国重要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结合国家电投发展的良好实践,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四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生态环境友好是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习总书记在青视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叮嘱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海省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肩负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青海清洁能源基地开发中,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贯穿项目开发始终,做到能源开发与生态效应的正相关。在水电的开发中,通过建设黄河上游梯级水库,全省湿地面积持续增加,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水源涵养能力稳步提升;黄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水沙调节取得显著成效,流域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在光伏开发中,我们创新“光伏+生态治理”开发模式。共和生态光伏发电园区的“光伏羊”业内已耳熟能详。我们对共和光伏园区及周边大气、土壤进行多年的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证明,荒漠土地上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光伏电站,能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土壤有机含量,对植被恢复产生了良好影响,同时带动周边的牧民增收,提升了荒漠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多年来,我们通过这种模式已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达70平方公里。下一步,我们把这些有效的经验继续在新能源基地开发中推广,将新能源开发和生态治理、扶贫相结合,建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清洁能源基地。同时,为避免光伏电站退役后造成环境污染,我们正在积极研究废旧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回收利用,推进光伏产业全寿命周期环境友好。

二、规模化、集约化是提高清洁能源竞争力的有效举措

9月22日,习总书记在75届联大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切实履行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水电等清洁低碳能源是必由之路。青海省水电、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拥有广阔的未利用荒漠土地,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条件得天独厚。青豫特高压输电通道将100%的清洁电能送电华中,在全国跨省区清洁电力输送中树立了新的标杆。

为更好将青海省清洁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支持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碳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降低新能源开发成本,进一步提升青海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太阳能发电、风电等新能源转换效率在提高、单位造价在下降,已步入平价时代。另一方面,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实现统一规划、整体优化设计、规模采购、集约高效建设,能有效降低新能源开发成本,提升新能源发展竞争力,这在海南州基地一期新能源开发中得到充分实践证明。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大型能源央企主力军的作用,积极参与海南州、海西州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丰富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外送电力市场竞争力,为青海省早日建成海南、海西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做出贡献。

三、科技创新是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运行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水火风光储多能互补是解决之道。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大中型水电站调节性能优良,是国内少有的可实现以水电为支撑,建设大型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的地区。国家电投在青海率先创新开展水光互补,2014年建成投运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开创了我国清洁能源多能互补的新模式,在今年建设的海南州基地一期中,实现了300万千瓦光伏发电+200万千瓦风电+146万千瓦水电的大规模“水风光互补”开发。

当前,我们依托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规划建设光储一体化实证基地,拟对机械、电气、化学、电化学等4大类15种储能技术,开展多种储能技术、储能方式系统集成和控制策略的实证运行研究,使系统具备一定的无功和调峰能力,能够同时响应负荷侧和电源侧功率随机波动,保证电力系统能量供应平衡与运行稳定,提升新能源网源友好性,为我国储能技术发展、政策标准制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支撑。我们正研究利用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有利条件,建设梯级储能泵站,组成储能工厂,进一步发掘黄河水电的调峰能力,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平稳发电创造有利条件。

四、产业带动、惠及民生是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太阳能发电技术在快速进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第三代太阳能光伏电池正在走出实验室,我们判断未来光伏发电的成本还将大幅下降。青海省将形成我国能源的价格洼地,这将有利于打造我国清洁用电“绿电特区”,吸引、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让清洁经济的电力更大规模就地消纳,惠及青海经济发展,惠及保障民生,实现共享发展。

国家电投聚焦提高用户侧用能质量、用能服务和用能效率,大力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三新产业”发展,在交通、建筑、工农业、民生等领域,积极推动电能替代、多能联供、清洁供暖等综合智慧能源,形成了自身的科技研发、技术标准、市场开发、商业模式等优势。下一步,国家电投将在青海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惠及民生。我们将积极推动青海发展城市车辆的电动化,在矿山、物流中心等短倒运输场景推进换电重卡,减少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我们将结合光伏能发电研究开展新能源制氢,参与新能源基地调峰,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消纳比重,推进青海氢能产业发展。

我们将按照青海省高原美丽城镇建设的统一部署,开展玉树州曲麻莱县清洁取暖试点项目,采取“生态光伏+储能+蓄热”的清洁供暖方案,投资12.4亿元,惠及农牧民群众5万多人,综合解决高寒、高海拔、离网地区的供电、供暖、污水和垃圾处理,让三江源地区群众共享清洁能源发展成果,助力青海乡村振兴。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全球能源正面临新一轮深刻变革,以清洁、低碳、智能、共享为特征的能源转型蓬勃发展。国家电投将与各方携手并进,助力青海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