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要闻 » 媒体看能源

波斯湾一个月连续两起油轮爆炸谁是幕后黑手?

日期:2019-06-21    来源:国际能源网

能源资讯中心

2019
06/21
09:42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波斯湾油轮爆炸 油轮爆炸 波斯湾石油

   近日,两艘油轮在中东地区战略要地——霍尔木兹海峡阿曼湾附件遭遇袭击并发生爆炸。具体情况显示,当天清晨,挪威Frontline公司旗下的“前线牵牛星”号(FrontAltair)油轮和日本所属的“国华勇气”号(Kokuka Courageous)油轮在阿曼湾公海海域发生爆炸后起火。这两艘油轮分别装载原油和甲醇,目的地分别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爆炸发生后,伊朗救援船队第一时间赶到,并成功营救了全部44名船员。
 
  随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指责是伊朗策划并实施了这一爆炸,并指出,伊朗是这一海域最有能力实施这起爆炸的唯一国家主体。对此,伊朗予以否认,并发出声明,是美国及其在波斯湾的“跟班”策划和制造了这起事件。
 
  无独有偶,5月12日,4艘商船在阿联酋领海附近的阿曼湾、富查伊拉港口以东也遭遇“破坏行动”,其中2艘为沙特油轮。另外,5月14日,沙特一条主要石油管道的两座泵站遭到也门胡塞武装的无人机袭击。直至现在,有关商船袭击者的信息仍扑朔迷离,事件导致地区局势加剧紧张。
 
  一个月的时间,波斯湾海域阿曼湾地区连续发生两起重大的油轮遭袭爆炸事件。如此频繁且严重的油轮袭击事件引发全球对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这一世界最繁忙的国际原油运输“咽喉要道”的极大关注,全球近一半(约2000万桶/日)的海上原油贸易要经过该海峡。此外,连续两次重大油轮遇袭爆炸事件让本已十分紧张的中东局势和美伊关系有“失控”的倾向,擦枪走火甚至是低烈度、小范围局部战争看上去已经并不遥远。
 
  我们不禁要问,这两期油轮遇袭爆炸事件到底是谁制造的?是同一行为主体所为还是各有其人?这两起事件,特别是6月13日这起更为严重的事件,会把中东再次拖入战争的“悲惨”境地吗?
 
  究竟谁干的
 
  所有的人都在问,究竟是谁干的?其实就是两种可能:要么是伊朗及其同盟者,要么是美国及其同盟者,其他的行为体是无意去搅合“美伊博弈”这趟浑水的。
 
  先说说伊朗及其同盟者“犯事”的可能性。伊朗有同盟者吗?当然有!叙利亚政府、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以及伊拉克什叶派等都是伊朗的小兄弟。5月12日阿联酋富查伊拉港已经发生的油轮遇袭,到底是怎么回事目前依然有争议,而现在又来一波,确实有点让人应接不暇。
 
  综合各方面信息以及清泉的研判,6月13日的这起油轮袭击爆炸,伊朗亲自“操刀”的可能性较高。有一些迹象可佐证,比如使用附着(吸附式)水雷搞爆炸,这种方式在伊朗革命卫队过去的海外行动中用过,个人感觉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伊朗式袭击。而且,还可以进行一些推理:美国、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等都是要维护波斯湾石油通道安全的,它们是不希望阿曼湾及霍尔木兹海峡发生严重甚至“供应中断”的风险的;而现在由于美国的严苛制裁,只有伊朗处于“有油在手,卖不出去”的艰难境地,石油正常出口对伊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情况下,伊朗被制裁压榨得越狠,其奋起进行反制反击的决心就越大。伊朗总统鲁哈尼曾多次表示:“如何伊朗不能出口石油,那么波斯湾这一地区的所有国家都不能出口。”
 
  另外,据“界面新闻”报道,6月14日华盛顿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蓬佩奥指责伊朗应为此次袭击负责。他的判断基于使用的武器、袭击所需的知识与资源、以及伊朗曾经采取的类似行动。当然,蓬佩奥的指责不足为信,有资源有能力去做不代表有意愿付诸于行动。
 
  再说说美国及其同盟者“犯事”的可能性。也就是,美国和沙特、以色列等国策划并制造这次事件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其实是存在的。其背后的逻辑是,美国及其中东地区盟友为实质性干涉或打击伊朗寻找一个“借口”。而当下的中东及波斯湾形势是,伊朗在各方面表现得理智甚至忍耐,处处小心翼翼,生怕被对手抓住把柄。这种情况下,已开始陈兵(美国航空母舰已陆续抵达波斯湾及附近海域)波斯湾的美国及其盟友想挑起事端、寻找一个可以打击伊朗的“借口”的话,就是自己干件“坏事”,然后“嫁祸”于伊朗,逼迫伊朗出手。但这种可能性相对比较小,主要原因是,美国截至目前尚未有与伊朗撕破脸、动起手的意志和决心。
 
  各方如何应对
 
  主要还是要看美国怎么反应。即便现在已经确认是伊朗制造了这起油轮袭击爆炸事件,但清泉的初步感觉是,美国在竭力避免对伊采取重大军事行动,依然不断放出“善意”的举动,表示愿意与伊朗谈一谈,但伊朗没接招。另外,下步美国如何反应,还要看该地区下步总体形势的发展,以及以色列及美国政府周围的“犹太金融集团”到底想把美国“忽悠”到什么程度。
 
  对于美伊关系的下步走向,包括油轮遇袭等近期一系列事件说明局势在升级。伊朗是在寻找反制美国的手段,要在波斯湾航运上做点文章。美国则是在避免大规模开战的前提下对伊朗极限施压。在这种高紧张状态下,突发事件擦枪走火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然而这种极度紧绷状态能否持久是个问题。所以,5月底6月初,也出现了一些缓和的信号,比如德国外长日本首相相继访问伊朗,伊朗也释放了一名曾遭逮捕的美国居民,瑞士、阿曼等国也在劝和促谈。总体看,局势紧张而微妙,发展的可能方向较多,但美伊全面战争的概率还不是很大。
 
  再看看日本的反应。之所以要提日本,主要是12~14日,日本首相安倍对伊朗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41年来日本首相首访伊朗。关于安倍访伊,实际上是前一阵子特朗普访日时点头同意的安排,而且安倍还给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带去特朗普的信(哈梅内伊表示不信任特朗普)。所以,安倍此访,有明确的代表美国去缓和紧张气氛、当调停者和“说客”、尝试对话的意图。但斡旋效果一般,因为截至目前美伊要价差距甚大,伊朗要求先解除对伊朗石油出口制裁才能谈,而美国对此不能接受。加上13日的油轮遇袭,其中一艘还是日本的,着实让安倍自感“打脸”。特朗普在其推特上也提了一嘴,说现在尝试美伊对话是早了点。
 
  再看看欧洲的整体反应。此次美国加大对伊制裁力度过程中,欧盟和德法两国对特朗普及其一些极右翼政府成员是表示一定程度的反感的。所以此次油轮袭击被蓬佩奥“添油加醋”说出来后,欧盟尚未“跟进”并指责伊朗,呼吁各方保持冷静。过去这一年多来,欧盟一直试图在伊朗问题上表现出其“独立性”,欧盟也未追随美国恢复对伊朗制裁,甚至正在筹划构建与伊朗的、独立于美元体系的结算系统。当然,脱欧在即的英国除外。在蓬佩奥点名伊朗之后,英国迅速表态对美国的主张予以支持。
 
  中国何去何从
 
  油轮再次遭袭,给波斯湾及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运输再次敲响了警钟。如果灾难突然降临,面对着“中国原油进口量的近一半来自波斯湾地区”的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
 
  政府层面,考虑到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中东地区的复杂形势不会消停,甚至有恶化的趋势,建议我国政府还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一是不要贸然对中东进行军事、政治、人文等方面的战略性投入。还是本着“经济合作为核心”的原则,为企业参与中东地区的投资、贸易、运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比如在高风险水域、海上通道,理直气壮地为中国企业护航,保障国际航道的安全。二是加大原油战略储备力度,利用当前处于中低位震荡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原油的储备,未雨绸缪。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原油进口“多元化”,把中亚俄罗斯、非洲和拉美地区作为未来一个时期多元化拓展我国油气进口渠道的重点地区。四是做足应对霍尔木兹海峡突发“供应中断”的预案。
 
  企业层面,还是要本着“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原则,加强对中东地区各种地缘政治、政局等方面的风险研判,做好做足“情景规划”,设置不同情景下,企业的应对预案,并勤加演练。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报团取暖、搭船出海,甚至可以联合美国和西方的合作伙伴,共同分担、理智应对。千万不能“因噎废食”,感觉中东地区风险居高不下,就有了观望甚至撤出中东市场的打算。毕竟,中东地区在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等方面的潜力,于中国企业而言,依然是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地区。
 

来源:公众号清泉能源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