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要闻 » 中国能源要闻

一罐到底,贯通了什么?

日期:2019-03-11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作者:李然

能源资讯中心

2019
03/11
09:52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天然气 LNG 调峰

 



天气渐暖,2018~2019年北方采暖季也接近尾声。为避免出现大规模“气荒”,同时推动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业内进行了不少新的探索,LNG(液化天然气)罐式集装箱(简称罐箱)联运的试点作为推动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普遍关注。

去年以来,产业链各环节的主要企业均已开始布局相关业务,LNG罐箱的陆路、跨洋与海陆联运均有成功实践。

“中国海油LNG罐箱,起吊!”今年1月,随着龙门吊将“建功9”轮搭载的24个LNG罐箱逐一吊起,缓缓地放到停靠在码头的运输车上,我国首次LNG罐箱江海联运随之完成,LNG罐箱运输模式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月,全国已有1000余个LNG罐箱投运,在保供战役和产供储销体系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直达终端用户的“点对点、门对门”的LNG运输模式,可谓实现“一罐到底”。“罐”,究竟贯通了什么?

疏通“动脉”:提升保供能力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需求旺盛,自产气和进口管道气都遇到了冬季供应紧张,LNG成为采暖季调峰主力气源。2017年,我国进口LNG3816万吨,同比增长45%,我国LNG进口量在国际上首次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二大LNG进口国,在国内首次超过管道气进口量。

然而,气源供需区域不平衡的问题随之凸显。我国LNG气源主要来自新疆、内蒙古等地的液化厂和从东部沿海LNG接收站进口,而激增的天然气需求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

化解LNG的运输瓶颈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我国LNG主要依靠传统陆地管道和槽车进行运输。槽车运输量小、经济半径短、出车能力受限、中间环节成本不受控制且存储时间不长等局限性为业界熟知。而长线管道运输建设周期长、审批复杂,基础设施和管网互联互通很难一蹴而就。

如何让LNG大规模到达最需要的地方?亟待采取新的运输模式。

去年11月4日,采暖季来临前,搭载130个LNG罐箱的“乐从”号从海南洋浦港起航北上,经过海陆多式联运,先后抵达山东龙口港和辽宁锦州港,将中国海油海南LNG接收站的资源通过海运成功运抵北方,实现了天然气资源的精准投送。

“试点的LNG罐箱,单罐气化能力达2.5万立方米,可供北方乡村500户家庭冬季取暖高峰期使用5天。”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气电集团)董事长武文来告诉记者,这是我国首次利用LNG罐箱将南方富余产能大规模运往北方地区的一次尝试,对满足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用气需求,保障供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试点的成功,短期内为保供增加保障,长远来看则为该运输模式的规模化和商业化积累了经验。气电集团副总经理金淑萍表示,这一运输模式成熟后将在中国沿海形成一条移动的海上天然气保供输送大“动脉”,对传统陆地管道、槽车运送形成有效补充,可大力推动产业长足持续发展。

联通渠道:突破载体制约

宜水宜陆、宜储宜运、宜租宜用,适用范围广、调配适应能力强、转驳不需要单建码头……

LNG罐箱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承接载体,在运输便捷性、安全性上具有先天优势。运用到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其联通多种运输渠道的能力颇为突出,对传统运输模式的优化和补充“肉眼可见”。

据中国船级社(CCS)相关研究,LNG罐箱是把储罐安装固定在标准集装箱外部框架上,其产品设计、制造和认证标准同集装箱一样,形成了全球统一的标准,满足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规范要求。具体来看,生产环节,运用橇装式天然气井口液化装备和标准化LNG罐箱,可在原产地实现快速生产。进入运输环节,通过LNG罐箱与公共集装箱船相结合,可取代LNG专用码头和专用运输船,减少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成本和时间。储存环节,罐箱堆场相当于储配中心,可取代固定专用储罐。销售环节,罐箱可以直接送达客户并作为储罐使用,客户不用购买储罐。

这意味着,LNG罐箱可实现公路、铁路、水运间无额外中间环节的联运,可利用现有的集装箱码头,在海运码头之间、江海码头之间完成高效运输,并在码头指定区域存放或直接将罐箱用车辆运送到终端用户。

宜水则水,宜陆则陆,一“罐”到底,资源储运不再受单一交通载体的制约,变得更加灵活、高效。

2018年,中国海油在海陆联运、江海联运领域进行了有益实践,目前正在积极推进LNG罐箱的铁路运输。武文来告诉记者,LNG罐箱多式联运模式的价值不止于眼前,规模化、商业化运用后,有望高效、低成本地打通国内与国际资源的联通渠道,这对于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打通思路:加速新模式探索

事实上,LNG罐箱并非全新的产物,在国外,LNG罐箱联运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目前在欧洲、北美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在国内,国家于2002年出台首部《液化天然气罐式集装箱》标准,并进行了最早运营尝试。但是,由于LNG罐箱储运技术和政策规范等制约,这一运输模式并未获得推广。

市场硬需求,老问题有解题新思路。把路走通,参与方都在行动。

作为我国LNG产业领军者,中国海油具备较强的海外资源的运作能力和储销能力。2017年,中国海油进口LNG2046万吨,成为当年全球最大LNG现货买家,国际资源采购能力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也不断加强。同时,截至目前,中国海油已有10座投入运营的LNG接收站,还扩建了现有2座接收站,在建2座接收站,拥有先行先试LNG罐箱联运的扎实基础和充分条件。

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交通运输部联合批准下,中国海油与地方政府、物流企业等合作共同完成了我国首次大规模LNG罐箱运输试点项目和今年年初的江海联运。

产业自下而上的主动谋变,推动一“罐”到底模式重装上线并加速推进。新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冲破了诸多产业发展桎梏。

LNG罐箱多式联运,可跨区域调配资源,缓解终端用气紧张。南方LNG接收站富余产能灵活、及时地调配到北方,可有效补充因北方接收站设施能力不足而造成的资源缺口。

LNG罐箱多式联运,可突破运输半径,资源向内陆市场延伸。气电集团LNG罐箱多式联运工作组组长汪思介绍,LNG罐箱公路、水路、铁路综合物流体系一旦形成,可有效将市场范围推进到华北、华中等省份,在内陆地区形成更多中国海油的“气源点”,“以点带面”将传统LNG接收站辐射区域由沿海深入至内陆,进而开辟新的LNG液态销售市场,有效覆盖更大的需求市场。

LNG罐箱多式联运,可降低运输风险,保障运输时效。液态天然气需求增加,槽车运输规模随之扩大,道路风险管控压力也进一步加大,且因恶劣天气等因素对槽车的时段性管控,使资源运输的时效性难以保障。中国海油在试点中使用的LNG罐箱,经过专业机构的多次测试,整体结构牢固、可靠,罐内液体在90天内不会有任何的挥发,有效降低了传统运输风险。

LNG罐箱宜储宜运,可减少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提升资源周转效率。随着该模式的推广,接收站为一级配送中心、内地罐箱堆场为二级配送中心的配送网络有望形成,这利于拓宽物流运输渠道,能够让资源企业提前统筹预定上游资源,有效保障终端市场的资源稳定供应。

我国LNG罐箱联运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观点认为,不少环节尚存在优化空间。一方面,产业各环节重要角色正在积极开展合作,或是开发适用于铁路的罐箱等物流装备,或是开展LNG罐箱的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等综合物流业务。另一方面,也有专家呼吁,进一步放开堆场、铁路、码头、江海联运LNG罐箱等的审批政策,完善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规范审批流程,加速推动和完善LNG罐箱产业发展。

一“罐”到底,贯通了保供动脉、运输渠道、发展思路,未来已来,前景可期。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