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政策 » 中国能源政策 » 能源政策法规

吉林省印发能源科技装备发展“十三五”规划

日期:2017-07-31    来源:吉林省能源局

能源资讯中心

2017
07/31
08:28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节能技术 绿色能源 煤电机组 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吉林省能源局近日发布《吉林省能源科技装备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以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装备、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电力、石油、新能源装备为重点,积极推进电力传输装备、石油石化装备、储能技术和动力电池、采煤技术装备、节能装备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地和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全面提升吉林能源科技装备行业的整体水平,努力把吉林省建设成为东北乃至国内主要的能源科技装备产业基地。

产业总量目标:到2020年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42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

    燃料乙醇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期,燃料乙醇产能达到279万吨,其中:粮食燃料乙醇达到230万吨,纤维素乙醇达到49万吨;全省酒精企业还具备消化超储粮生产燃料乙醇扩能改造空间40万吨;全省产能争取达到350万吨。

产业结构目标: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将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发展成为产值过1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将长春发电设备总厂、吉林昊宇石化电力设备公司、吉林永大电气公司、白城镇赉变压器公司、吉林中聚新能源科技公司、吉煤集团煤机公司、吉林省酒精集团公司等发展成产值10-20亿元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良性发展。

技术创新目标:推进能源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3%,力争达到5%;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从现有14个增加到24个,形成基础和应用层次分明、研发方向明确、科研领域互助互补、高水平和高效率的省域科研集群。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组建风电、电力电气、换热器、石油机械、生物质能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支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产品品牌目标:做大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在现有能源装备35个省级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力争再创15个以上知名品牌。

《通知》全文如下:

吉林省能源局关于印发《吉林省能源科技装备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省直各有关单位,各市(州)发改委、能源办,长白山管委会经济发展局,长春新区管委会发改局,各县(市)发改局、能源办,有关能源企业:

《吉林省能源科技装备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能源局

2017年5月15日

吉林省能源科技装备发展“十三五”规划

(公开发布稿)

吉林省能源局

2017年7月

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能源的需求增长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呈现日益紧缺局面,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也已接近饱和状态。因此,推进多元化能源战略,开发利用替代常规能源的新能源,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

能源科技装备是保证能源供给和低碳发展的基础产业,吉林省将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摆上重要位置,提出要加快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促进能源科技装备水平的迅速提高。发展能源科技装备产业既是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也是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和吉林省能源发展、装备制造的有关规划,按照吉林省能源局《吉林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制定本规划,规划期2016-2020年。

一、能源科技装备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能源科技装备

1.国际能源科技装备

目前,世界能源发展已进入新一轮战略调整期,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通过能源技术路线图的引导,纷纷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在提高化石能源开采和利用率的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减少有害物质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低碳、清洁发展。上述国家不断重视能源科技在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应用,通过不断强化政府的战略主导作用,在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知识产权等多个关键环节处于领先地位。

在传统能源领域: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以及循环利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煤层气开发利用方面,高、中高浓度煤层气利用技术已经成熟,低浓度煤层气利用技术处于研究和示范阶段。石油天然气的地震勘探、测井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技术日趋完善;微生物采油、CO2驱油、振动采油和潜山油藏开采等新技术、新工艺普遍应用。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向更高参数(35兆帕,700℃)方向发展;以煤气化为基础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和多联产以及煤气化-燃料电池-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高效、清洁的发电技术得到快速提高;在环保和减排方面,除尘、脱硫、脱硝和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向多元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水力发电机组正向高效、大容量方向发展,已投入运行的常规水电机组和抽水蓄能机组最大单机容量分别达到700兆瓦和450兆瓦;在水电开发研究中,工程安全、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工程防洪、供水、灌溉及航运等综合利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输配电方面,以能源梯级利用为特征的分布式电源改变了集中式发电和大规模传输的传统模式;超导和大规模储能等技术已成为优先发展方向;智能电网技术将有效改善电网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在新能源领域:核能发电三代压水反应堆技术向非能动安全以及采取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措施等方向发展;四代核电技术向固有安全和经济性、减少废物量、防止核扩散、提高核燃料循环利用率等方向发展。风电机组朝着大型化、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已运行的风电机组单机最大容量达到7兆瓦,10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正在研制中。太阳能利用向采集、存储、利用的一体化方向发展。光伏并网逆变器单机最大容量超过1兆瓦,光伏自动向日跟踪装置已大量应用;太阳能热发电则以大规模吸热和储热作为关键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向与高附加值生物质资源利用相结合的多联产方向发展;混烧生物质比例达到20%的600兆瓦级发电机组已成功应用;燃料乙醇技术向原料多元化发展;生物柴油技术向以产油微藻及燃料油植物资源为原料的方向发展。

2.国内能源科技装备

近年来,能源行业坚持政府引导,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能源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依托工程推进重大能源技术和装备自主化;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模式,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动能源装备“走出去”,我国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和装备国产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了能源产业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标志如下:

(1)安全、绿色、高效煤炭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煤炭先进产能比例持续提升,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和综合利用研发平台,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年产1000万吨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装备、年产400万吨选煤厂洗选设备、重介质选煤技术等一批重大技术和装备实现国产化并广泛应用,煤炭深加工技术和装备居世界领先水平。

(2)清洁、低碳、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国内投入运行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超过60台,数量和总容量居世界首位。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气化技术的25万千瓦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示范项目,为实现更高效率、近零排放燃煤发电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工程示范。上海外高桥第三电厂机组供电煤耗达到276克/千瓦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百万千万级超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已投入运行,可节约用水80%以上,适用于西部富煤缺水地区。

(3)大型水电开发技术和装备研制能力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水能利用国家,建成了完整配套的水电勘察、设计、施工、维护和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产业体系,依托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水电技术研发平台,掌握了超高坝筑坝、高边坡综合治理等复杂地质条件大型水电开发成套技术,大型水电机组成套设计制造能力居世界领先水平。水电装机规模达到2.75亿千瓦,掌握了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8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30万千瓦级抽水蓄能机组设计和制造技术。

(4)先进核电研发设计和制造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依托中核、中广核、国家核电等骨干企业建设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核电研发、设计和制造平台,已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自主设计和建造能力。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工程正在稳步建设,一大批关键设备、材料等均已实现国产化;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示范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建设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实验快堆已实现临界和并网发电,正推进商用示范快堆建设。

(5)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创新呈现明显后发优势。目前国内风电总装机容量和年投入运营量世界第一,国产风电机组市场占有率超过90%,开发了与国情相适应的低风速、低温、抗风沙、抗盐雾等兆瓦级新型风电机组,国内陆地首台5MW风电机组已于2015年8月成功并网运行;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已经下线。光伏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技术和装备水平持续提升,分布式利用广泛推进,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大型光伏逆变器、数据采集与远程监控系统等关键设备均已实现自主化。国内生物质能源装备水平得到了实质性提高,10兆瓦以上直燃和混燃发电系统、气化-余热发电系统技术基本成熟;酶水解工艺纤维素乙醇制备技术示范项目运营日趋成熟,商业化应用前景看好;以植物和动物油脂、地沟油、微藻类等为原料的生物柴油酯化反应技术已经应用于年产10万吨级商业化项目。

(6)大容量远距离智能化电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建成投运多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试验示范线路,特高压技术和装备的设计、制造和试验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主要技术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有序建设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电网安全保障等现代电网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电网供电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广泛开展了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微电网、间歇式电源并网及大容量储能等先进电网相关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示范。

(7)油气勘探开发、输运和炼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国内常规油气勘探开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油气资源开发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水力压裂机、桥塞等关键设备及材料已实现国产化并出口美国和加拿大。非常规油气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后发优势明显,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已钻采成功的单井最大日产气量36万立方米;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已成功应用于海上油气田,并已开始批量出口。油气长输管线技术日臻成熟,大型电驱压缩机组等核心装备和材料实现国产化,有力保障了西气东输等长输管线建设;依托国产装备建成年产6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千万吨级炼油工程成套设备、百万吨级烯烃关键设备已实现国产化。

(二)吉林省能源科技装备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吉林省能源科技、装备制造业不论是规模还是数量上与“十一五”期间相比都有较大提高。新能源和传统能源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吉林明阳风电公司、吉林昊宇石化电力设备公司、吉林中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化石油机械厂、白城电力镇赉变压器公司等一大批能源装备企业在产品水平、生产规模和科技研发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显,至2014年末,全省能源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292亿元,2015年末达到327亿元。

1.能源科技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正处于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能源技术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结合全省能源产业基础和科技资源优势,把深化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重点组织实施了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通过能源科技装备规划的实施,不断推进能源产业的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积极推动各级能源研发中心和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大力促进能源产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核电、储能、石油及煤炭等重大技术研发进展顺利。吉林昊宇石化电力设备公司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发制造的AP1000核电主管道通过国家鉴定,并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签订了三门核电站一号机组供货合同,成为AP1000核电主管道首台套供货商;吉林大学、吉林中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研发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及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隔膜、兆瓦级碳铅储能电池等取得积极成果,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吉林省三和电气公司“油井动态液面及间歇采油智能测控系统”、长春三真实业公司自主研发的“煤、油页岩催化热解工艺与工业验证装备”项目技术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汪清龙腾能源开发公司油页岩地面干馏工程项目自投产以来,不断进行装备技术改造,收油率不断提高,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吉林众成油页岩开发公司在扶余市开展的原位压裂化学干馏提取页岩油实验项目,中试取得进展,已从地下300米岩层成功提取出页岩油和可燃气体。

吉林省煤田地质局正在开展的煤炭地下气化、煤层气地面抽采、浅层地热开发等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突破,推广应用前景宽阔。吉林省能源研究所研发的井下无绳电话,将地面信号引入煤矿井下,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的直接通话,使矿井信息化和通讯系统建设迈出新步伐,推广应用潜力巨大。

风电并网、就地消纳和调度优化等技术瓶颈有突破,研究取得进展。国网吉林电力公司在国内首次完成了风电场联网运行短路试验、风机低电压穿越能力现场测试,开发出国内首套风功率预测系统和风电智能调度控制系统;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氢能综合利用技术”和“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能源转化与存储”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东北电力大学风能并网发电、风电制氢项目研究已经进入示范阶段;吉林电科院风能-热能转化技术、风电-火电调峰、生物质发电、低品位能源利用研究取得进展。北京天润新能源公司长岭县龙凤湖20万千瓦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已经核准,项目建成后,将拥有20万千瓦风电场、700万立方米制氢和混氢装置,生产低排放混氢压缩天然气,为风电就地消纳开辟一条新途径。

生物质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不断提高。吉林宏日新能源公司研制开发的生物质规模化成型燃料生产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15年末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面积已达100万平方米,吉林固得为农安5万吨秸秆成型燃料项目建成投产,长春垃圾发电厂项目三期投产,日处理垃圾2000吨,四平、辽源垃圾发电项目投产发电,辽源市惠宇能源公司生物质干馏制气示范工程取得一定成果。

吉林省国源生物质能研究检测中心已经成立并开展工作,该中心为东北首家生物质成型燃料检测机构,主要从事产业战略研究、成型技术研发、生物质成型燃料理化性能检测、热能设备研发、热效率、排放等多参数检测业务。

吉林中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驱动电池产品和辽源市鸿图锂电隔膜公司电池隔膜产品生产设备和制造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动力锂离子电池及超级电容”、“锰基正极材料制备中试技术及在动力电池中的应用”和“锂空气电池的开发”等项目,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2.能源装备

(1)电力装备。以长春发电设备总厂、长春金冠电气公司、吉林昊宇石化电力设备公司、吉林永大电气公司、白城电力镇赉变压器公司、吉林省三和电气公司为代表的电力设备企业,产品门类比较齐全,技术水平国内先进,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长春发电设备总厂是吉林省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代表产品是散料装卸机械和磨煤机系列产品,2006年获批吉林省“省级技术中心”。“十二五”期间,企业年销售额持续不断增长,2015年完成销售合同15亿元。

吉林昊宇石化电力设备公司是吉林省唯一核电装备制造企业,第三代核电机组用大口径弯头热推制成型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33%。2015年营业收入6.8亿元。

白城电力镇赉变压器公司是国内生产风力发电升压变电站的重点企业之一,研发水平居行业先进,产品销售覆盖全国,并出口到南非等国家,2015年实现产值4.5亿元。

(2)煤炭装备。吉林省煤机制造业起步较早。近年来,以辽源煤矿机械制造公司为龙头,以蛟河煤机制造公司、东北输送机制造公司、辽源市重型实业集团、辽源亚星电控设备制造公司等一批企业为基础,形成产业集群。辽源煤矿机械制造公司是我国较早生产采煤机的专业厂家之一,其生产的各系列采煤机、掘进机、单体液压支架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尤其是薄煤层采煤机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拥有一批稳定的用户。目前,尽管煤炭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但吉林煤机企业仍然努力寻求突破之道,求生存、谋发展。

(3)石油石化装备。以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公司、松原大多油田配套产业公司、前进石油工程机械公司为代表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实现企业规模化、集群化,产品畅销国内外,发展势头良好。

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公司是吉林省石油装备主要研发生产企业,是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一级网络供应商,连续七年被评为国家石油钻采设备制造行业“五十强”企业。系列石油修井机、采油车等6个产品被评为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制造行业名牌产品,系列石油修井机同时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产品。

中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和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装备了ZJ30、ZJ40、ZJ50等三种型号钻机,最大提升能力315吨,满足井深5000m以内钻井施工要求;大型水力压裂中采用了HQ2000压裂车组,实现了造长缝压裂的技术要求;分别建成了年处理能力30亿方和10亿方的大型天然气净化处理装置,实现了产出天然气的脱碳净化,达到了安全环保的要求。

吉林省三和电气公司自主研发的油田采油智能控制系统,具有自动检测、信息采集、智能化处理和集群控制等功能,节能降成效果显著,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吉林省风能资源优势明显,“十二五”初期开发和利用步伐较快,广东明阳、三一电气、华锐风电、国电联合动力、西班牙歌美飒等10户风机总装企业落户吉林,设计整机年配套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千瓦;中材科技、吉林明阳、大安晨飞等叶片、塔筒、法兰、箱体等风机零部件配套企业也相继落户并生产。

2011年以来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东北、蒙东地区风电限电严重,致使部分风电装备企业经营困难,部分已建成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2015年华锐风电吉林公司生产1.5兆瓦、3兆瓦主机,预计实现产值3亿元;中材科技白城叶片公司预计实现产值3.6亿元;此外,吉林明阳、大安晨飞、国电吉林通力、三一电气集团等风电装备配套企业也在克服困难努力开拓省内外市场。

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设备和生物质锅炉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并逐步得到市场认可。吉林宏日新能源公司研发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锅炉性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秸秆成形燃料热效率高,发展前景看好。

吉林庆达新能源电力公司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坚持生产,其产品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电池材料已在省内第一个建成的双辽市光电场应用,发电效果良好。通榆县田丰节水设备公司生产的可移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提水系统,解决了田间电网架设、运行维护困难、运行成本高的难题,试验示范运行效果良好。通过技术改进,还可以用于家庭用电,功能日趋完备,使用灵活方便,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3.燃料乙醇

为解决超储粮问题,我国从“十五”期间开始推动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发展。吉林省现有乙醇生产企业共5家,其中,4家生产食用乙醇,年产能142.2万吨,2016年产量119.2万吨;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是国家首批以超储粮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企业,是东北地区超储粮生产燃料乙醇示范基地,产能60万吨,2016年产量66万吨;所产燃料乙醇除满足本省需求外,还销往辽宁等地。

4.能源行业节能减排

能源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已经完成了到2015年全省社会单位GDP能耗比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7%的目标。到2015年底全省供电煤耗率304.2克/千瓦时,与2010年比下降9.1%。通过“上大压小”等一系列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到2015年底关停小火电机组74.2万千瓦,并进一步推进了煤电机组脱硫改造。

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到2015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累计并网装机达到874.7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444.4万千瓦,太阳能装机6.7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6.4万千瓦,水电装机377.2千瓦。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80.53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发电60.28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19.24亿千瓦时,光伏发电1.01亿千瓦时。

石油天然气行业千万吨炼油项目结构调整、硫磺回收利用效果显著,炼油能耗比“十一五”下降8千克标油/吨。煤矿矿井排水达标率100%。

(三)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能力不强

吉林省能源科技研发基础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能源科技人才比较匮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不强,省内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建有技术研发中心的不多。以风电为例,省内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多是生产制造基地,而企业总部及相关的研发中心都在外省市,从而造成对外来技术的依赖性较大,企业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比重偏低。煤机、石油石化设备和电力设备行业也普遍存在技术更新缓慢、产品竞争能力下降等问题。在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石油机械领域,虽然已经涵盖了钻修井机等产品,但依然缺乏技术密集、多领域结合的成套重大装备产品集成能力,尚未形成先进成套设备综合设计、生产能力。四平换热器生产基地,由于创新能力不强,使得企业之间产品档次雷同、同质化竞争加剧。

2.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全省大部分能源装备企业经营重点仍以生产制造环节为主,有产品缺规模、有收入缺利润。从整体来看,本地能源装备企业服务意识和能力仍显不足,常出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缺位、交货工期延误、运行调试故障较多等问题,成为能源装备企业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生物质燃料领域,由于户均种植面积小,作物秸秆分散,秸秆密度低、体积大,收获季节性强等原因,使秸秆收集、储存和运输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利用的主要瓶颈。

3.产业整体水平低、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吉林省能源装备产业整体规模相对偏小,经济比重小、区域发展不平衡、企业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缺少对行业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和竞争力的大企业,特别是有效支撑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引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优势骨干企业严重不足。没有建立起以大企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其配套的专业化协作体系。据统计,2014年吉林省电气设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38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亿元的企业只有吉林昊宇石化电力设备公司和白城电力镇赉变压器公司,分别为5.24亿元和3.73亿元,行业占比仅为19.49%。

4.风电等新能源装备业发展面临突出问题

由于吉林省电力生产严重供大于求,电力外送也面临许多困难,因此国家分配的发展风电指标少,风电入网难、消纳难,加之风电装备引入过程中,缺乏严密的规划和合理布局,导致装备产能严重过剩。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风电装备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电主机生产企业生产不多,叶片企业也处于维持生产状态。太阳能生物质能源装备处于起步状态,而且发展后劲不足。

二、“十三五”能源科技装备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能战略,推进全省能源装备创新发展与提质增效。以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装备、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电力、石油、新能源装备为重点,积极推进电力传输装备、石油石化装备、储能技术和动力电池、采煤技术装备、节能装备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地和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全面提升吉林能源科技装备行业的整体水平,努力把吉林省建设成为东北乃至国内主要的能源科技装备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立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行业发展中引导、促进和服务作用,充分发挥全省已有优势企业的引领市场作用,实现以下五个结合: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在组织领导、发展引导和行业调控方面积极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能源科技与装备制造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给予大力支持,完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与应用风险机制,引导能源科技与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相结合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

3.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如燃料乙醇、电力设备、石油机械和风电装备等,努力在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先进能源装备、成套装备和重大装备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整体竞争能力。

4.培育龙头企业与推进产业聚集相结合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骨干核心企业,增强整体竞争力。依托专业园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引导白城风电装备、四平换热器等现有产业园区(基地)提高综合配套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煤机、电力装备,石油装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产业园区(基地),促进产业聚集,形成龙头带动,配套支撑的产业格局。

5.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

以扩大增量与调整存量为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手段,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若干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新兴能源装备产业。

(三)发展目标

产业总量目标:到2020年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42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
燃料乙醇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期,燃料乙醇产能达到279万吨,其中:粮食燃料乙醇达到230万吨,纤维素乙醇达到49万吨;全省酒精企业还具备消化超储粮生产燃料乙醇扩能改造空间40万吨;全省产能争取达到350万吨。

产业结构目标: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将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发展成为产值过1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将长春发电设备总厂、吉林昊宇石化电力设备公司、吉林永大电气公司、白城镇赉变压器公司、吉林中聚新能源科技公司、吉煤集团煤机公司、吉林省酒精集团公司等发展成产值10-20亿元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良性发展。

技术创新目标:推进能源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3%,力争达到5%;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从现有14个增加到24个,形成基础和应用层次分明、研发方向明确、科研领域互助互补、高水平和高效率的省域科研集群。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组建风电、电力电气、换热器、石油机械、生物质能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支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产品品牌目标:做大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在现有能源装备35个省级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力争再创15个以上知名品牌。

三、发展布局和重点任务

(一)发展布局

充分依托和发挥各市县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基础条件和地缘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各开发区、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做大做强。重点建设电力输变电设备、石油石化装备、电动汽车驱动电池研发制造基地。推进现有风电、煤炭机械、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设备发展,加快研发、配套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能源装备制造集中地和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集群发展优势。具体布局:

——依托长春、吉林两地电力装备重点企业打造两个电力装备产业集聚区;支持白城镇赉变压器公司扩能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

——以辽源市重点煤机制造企业为依托,打造煤矿机械产业基地,鼓励吉煤集团整合7家现有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组建大型煤矿机械企业集团;

——以白城风电装备产业园为核心,辐射大安市、通榆县,打造风电主机和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产业园区;支持吉林市吉林明阳风电装备高新产业园区建设;

——依托通化、松原两地重点石油石化装备企业打造两个石油石化装备产业集聚区;

——依托吉林中聚新能源科技公司、辽源鸿图锂电隔膜科技公司、一汽新能源汽车制造公司等动力电池制造及相关配套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基地。

(二)能源科技重点任务

1.全力推进能源科技进步

支持吉林省能源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设立风电消纳技术研发(实验)中心,支持省电力公司开展“消纳风电的源网荷储协调优化与控制技术研究”,支持省能源研究所生物质成型燃料和供热锅炉检测中心等国家级、省级能源研发平台全面开展工作。整合省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支持大型能源企业、省能源研究所与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工程学院、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攻关,对影响吉林省能源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进行专门研究,推进核心技术的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装备的自主创新,以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重点支持技术如下:

(1)消纳风电的源网荷储协调优化与控制技术。包括开展消纳风电的热-电联合优化规划及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开展多种可控负荷及储能系统联合优化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开展大规模储能技术在风电消纳方面的研究;研究促进风电消纳的供应侧与需求侧参与电网调峰的源网荷储调控模式;开展风电-抽水蓄能联合优化运行技术研究;开展电力市场环境下的源网荷储优化策略与控制技术;对全省的不同类型的供热机组、供热系统的储放热特性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消纳风电的源网荷储协调优化与控制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

(2)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开发技术。包括现有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及超级电容”、“锰基正极材料制备中试技术及在动力电池中的应用”和“锂空气电池的开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及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隔膜和兆瓦级铅炭储能电池等项目;电池管理系统平台集成技术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再制造技术研究。

(3)生物质液体、气体燃料开发技术。燃料乙醇改良湿法工艺技术、纤维素乙醇产业化技术装备、大型生物质干馏裂解燃气装置研发、生物质燃气热电联产技术。

(4)煤炭等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安全利用技术。井下无人工作面成套装备技术、煤与煤层气双能源共采技术、低透气性煤层瓦斯预抽技术、煤矿防灭火与水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5)油井动态液面及间歇采油智能测控系统。在线式动液面数据实时采集、处理技术、抽油机控制技术、人机接口参数实时显示技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技术。

(6)适应油气开采的发展,推动油气开采装备的升级。引进先进钻机,满足更大井深钻井施工要求;引进先进压裂车组,满足高压力、高排量、高砂比、大砂量压裂施工参数的技术要求。

(7)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包括矿层薄、埋藏深、含油率较低油页岩地下原位裂解试验示范技术与装备,争取实现产业化;地面干馏提高收油率技术与装备,灰渣综合利用技术。

(8)能源装备智能化制造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在能源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为主线,包括“互联网+”在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应用技术、精密成型与加工技术、智能化控制应用技术、智能装备与智能产品开发技术等。

2.推进电力消纳能力建设

推进省内电力尤其是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体系建设。鼓励电力体制改革,优化电网调度,支持多种能源互补模式的小型、微型电网建设,进一步提高电力就地消纳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加快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在“十二五”基础上,继续推进风电储热、电采暖、风电制氢、太阳能光伏提水等示范项目建设。

协调推进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在内蒙通辽市扎鲁特旗到山东青州+800千伏直流特高压项目列入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后,力争早日建成投运。加快推进敦化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争取早日投运。加快吉林省第二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进度。

继续支持大唐新能源洮南风电清洁供暖项目、中广核大安风电清洁供暖项目示范运行,加快推进北京天润新能源公司长岭风电制氢项目实施进度,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积极推进电采暖试点工作,鼓励电采暖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网源合一”经营模式,到2020年,电采暖供热面积力争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

(三)能源装备重点任务

1.电力装备

巩固已有基础优势,注重高端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增强与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力。在进一步提高输变电设备优势产品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配电和用电新领域,大力研发和生产配电和用电领域所需各类电气设备。紧密结合《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德惠、长岭、向阳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长春贺家、吉林城西、吉林永吉、白城通榆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为重点市场依托,加快推进吉林省电力装备产业的发展。重点开发建设以下项目:

(1)长春发电设备总厂开发具有节能减排优点的中速磨煤机,门式、悬臂式、桥式斗轮堆取料机项目开发建设,争取“十三五”末期实现产值20亿元,鼓励该厂充分利用具有向欧美出口产品的资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2)吉林永大电气公司智能永磁开关数字化生产车间项目建设,实现生产数字化、智能化;支持智能型永磁式真空断路器研发项目建设,满足国家智能电网建设要求,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实现产值8亿元。

(3)长春金冠电气公司投资3亿元,研发生产固体绝缘开关柜、轨道电器开关柜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实现产值10亿元。

(4)长春三鼎变压器公司电炉、电力变压器开发生产,发挥其国内电炉变压器主导企业的作用,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实现产值5亿元。

(5)白城镇赉变压器公司在“十二五”基础上,再投资3641万元,续建组合式风力发电升压变电装置规模化生产项目;投资4101万元建设智能化工厂项目;投资5000万元建设高低电气试验检验中心项目,使企业在规模化生产基础上,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力争2018年上市,到“十三五”末期实现产值18亿元。

(6)四平线路器材厂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成立电力金具研究院,建立国家级电力金具实验室,开发高铁线路金属网金具,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实现产值8亿元。

支持梨树铁塔厂充分发挥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作用,进一步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实现产值5亿元。

支持吉林昊宇石化电力设备公司完成100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用管道材料制造工艺研发,巩固火电四大管道设计、制造、工厂化配管领域国内领先地位;推进核电主管道大型毛坯冶炼、锻造技术研究,形成第三代核电机组用管道系统产品冶炼、铸造、锻造、推制成型、热处理和机加工全过程制造能力,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实现产值10亿元。

2.煤炭装备

鼓励吉煤集团对内部各矿业公司现有煤机企业进行整合,以辽源煤矿机械厂、蛟河煤机制造公司、长春东北输送设备制造公司为核心,组建集研发和制造于一体的吉煤集团机械制造公司,提升大功率采煤机、大功率掘进机、重型刮板输送机、重型带式输送机、薄煤层采煤机、矮窄机身中型掘进机等现有优势产品技术水平,向连续式露天矿采煤、薄煤层井下煤矿综合采掘等成套设备发展,支持全自动控制液压支架、渣浆泵、井下辅助运输车等配套产品以及大型高可靠性煤炭分选成套装备研发,实现提供井下采掘成套装备和洗选成套装备目标。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实现产值22亿元。

鼓励企业开展煤机再制造,研究制造技术和工艺,建立可利用评价体系,拓宽制造业务领域。鼓励企业进行井上井下装备升级改造、工程承包等服务领域发展,延长煤机制造产业链。

3.石油石化装备

以通化市、松原市为核心,打造国内先进的石油石化装备研发生产集聚区,逐步形成集研发、制造、配件供应、工程服务于一体的石油钻采产业集群,争取建成东北最大的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基地;在车载带压修井机、大吨位多功能钻修井机、特性修井机、三次采油设备等石油机械优势产品的基础上,发展特型石油钻采设备、车载钻修井机和冲砂液、洗井液处理车等油田环保设备,辅以钻修井工具及配件等;重点研发油气井智能测控系统、大型钻修两用机等高端车载钻修井机械。支持陶瓷内衬复合油套管、防腐耐磨复合油管、碳纳米高分子涂料油管等特种油井管再制造技术示范与生产;支持吉林众成油页岩开发公司地下原位裂解提取页岩油、汪清龙腾能源公司地面干馏提高收油率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试验示范。

以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公司为主体和龙头,建设吉林省石油机械公共技术产业研究中心,鼓励其在现有国内领先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实现产值5亿元。

推动松原大多油田配套产业公司加大研发力度,建设陶瓷内衬复合油套管(线管)及抽油泵研发制造基地,发展壮大松原、银川废旧油管再制造公司,加快组建新疆废旧油管再制造新公司,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实现产值5亿元。
推动吉林省三和电气公司投资0.8亿元建设气田丛式井智能控制系统项目、投资0.65亿元建设基于动液面变频节能控制系统项目,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实现产值4亿元。

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

风力发电装备鼓励发展3.0兆瓦及以上陆地风电机组研发制造,发电机、主轴、轴承、回转支承、轮毂、变浆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电场控制与并网控制系统制造等技术;支持优势企业向制造+服务经营模式转变,向风电场运营维护、运营承包等后服务市场发展,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鼓励吉林明阳、华锐风电、三一电气等风电整机龙头企业,加大投资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增强风电设备主机和关键配套件的创新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1.5-3兆瓦主机产量;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半径,提高销售收入。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分别实现产值5亿元、3.8亿元、5亿元。
鼓励大安晨飞、中材科技、国电吉林通力等风机叶片、零部件制造企业力争稳产上产,创新销售模式,进一步提高销售收入,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分别实现产值5亿元、4.5亿元、1亿元。

生物质能源装备。鼓励非粮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支持秸秆发电、秸秆干馏裂解制气、生物质液体燃料和成型燃料成套技术装备发展,重点突破生物质能气化、液化开发利用技术与装备,推进餐厨垃圾生产沼气关键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垃圾、秸秆等)燃烧用循环流化床炉、炉排炉、气化炉、热解炉与控制系统及其他配套设备。支持发展秸秆收集和初级加工机械,包括压实、打捆、粉碎、颗粒成型机械等,重点解决生产效率、可靠性等问题。

鼓励吉林宏日新能源公司开发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与供热锅炉,并以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开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支持省能源研究所生物质成型燃料与锅炉检测中心开展生物质成型燃料和供热锅炉多参数检测工作。利用省内资源的市场需求支撑生物质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化、产品成熟化,为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奠定基础。

太阳能利用装备。鼓励四平市庆达新能源公司、白山市阳光能源公司等企业提高晶硅材料生产技术水平,降低太阳能级硅材料生产成本;做大做强多晶硅、单晶硅电池,努力开发非晶硅、微晶硅、非硅薄膜等太阳能电池;积极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在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片生产设备、薄膜电池生产线、电池组件层压机、多晶硅铸锭炉、多线切割机及硅锭破锭设备、薄膜电池生产装备以及相应检测设备等方面,形成研发制造能力和产业化生产能力。支持通榆县田丰节水设备公司扩大可移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提水系统生产能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支持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成组技术、电池管理系统、快速更换标准化电池及快速充电系统,电池梯级利用及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等研发,力争在电池能量密度、循环次数、安全性等主要技术指标上取得重大突破,大幅降低动力电池生产和使用成本。推动动力电池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与电动汽车企业组建合作联盟。努力实现清洁生产,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适时引进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生产项目、废旧电池回收再制造和无害化处理等相关项目,形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良性产业结构,形成动力电池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群。

鼓励吉林中聚新能源科技公司、辽源鸿图锂电池隔膜公司扩大动力电池、电池隔膜生产能力,推广应用范围,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分别实现产值5亿元、3亿元。

5.换热器装备

支持四平换热器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

(四)生物质液体燃料

充分利用长春、吉林、四平、松原等地生物质及陈化粮资源,依托现有食用乙醇生产企业既有产能,支持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粮食燃料乙醇产能增产30万吨、吉林省酒精集团、新天龙实业等公司粮食燃料乙醇产能增能140万吨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盘活过剩的食用乙醇产能,通过技术改造将剩余产能改成粮食燃料乙醇产能,争取到“十三五”末期全省燃料乙醇产能达到350万吨。支持完善原料采购、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等整体运营体系,通过良性发展,形成东北及京津冀地区燃料乙醇生产基地。

大力推进纤维素乙醇项目建设。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推进适合本地生物质特性的燃料乙醇试验和示范,研究开发万吨级纤维素乙醇生产成套装备,试验示范成功后积极予以推广。支持吉林新天龙实业公司、吉林省酒精集团、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等企业纤维素乙醇项目建设,争取到“十三五”末期纤维素乙醇产能达到49万吨,粮食乙醇和纤维素乙醇产值分别达到140亿元、30亿元。

    为响应国家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支持东北地区消化陈化粮的政策,对全省现有粮食食用乙醇生产企业剩余产能进行全面改造,在“十三五”初期,还可实现年增40万吨的粮食燃料乙醇的产能指标(详见下表)。
 

吉林省“十三五”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规划表

(单位:万吨)

TIM图片20170731084254
 

鼓励武汉阳光凯迪公司桦甸市20万吨生物质燃料油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十三五”期间能源装备和燃料乙醇行业重点投资项目如下:

“十三五”期间能源装备和燃料乙醇行业重点投资项目规划表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规模
预计投产年度
总投资
(万元)
1
长春发电设备总厂大出力制粉系统的研制
改建
年产10台新型电厂制粉系统
2018.6
635
2
吉林省三和电气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油气田丛式井智能控制系统
改建
改造四车间,按照电子厂房进行内部改造,采购150台套生产研发设备
2017.12
8000
3
吉林省三和电气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基于动液面变频节能控制系统
改建
改造五车间,按照电子厂房进行内部改造,采购120台套生产研发设备
2016.12
6500
4
吉林省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型GIS气体绝缘中压开关设备建设项目
新建
建设厂房15600平方米,购置主要设备127台(套)达到年产智能型GIS气体绝缘中压开关设备4000台(套)产能规模
2016.12
2800
5
吉林省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型环保气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建设项目
新建
建设生产厂房16600平方米,购置主要生产设备198台(套),达到年产10000台(套)智能型环保气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产能规模
2016.12
32000
6
吉林省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型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建设项目
新建
建设生产厂房18600平方米,购置主要生产设备206台(套),达到年产8000台(套)智能型环保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产能规模
2018.12
38000
7
四平线路器材厂电力金具研发中心、北方电力金具试验中心平台建设项目
改建
电力金具研发中心建筑面积800,级别为国家级。北方电力金具试验中心平台项目建设,建筑面积1000,引进试验设备48台套
2019.12
3500
8
四平线路器材厂高铁接触网金具研发
扩建
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新购设备52台套,年生产高铁接触网金具20000吨
2018.12
6000
9
四平线路器材厂特高压、大截面导线金具研发、锻造生产线升级项目
新建
引进大型铸造、锻造生产线各2条,新购设备12台套,大型电力金具铸件年产量5000吨;引进设备24台套,年增产量8000吨
2017.12
2400
10
镇赉变压器有限公司高低压电器试验检验中心、智能化工厂改造、风力发电升压器规模化生产项目
新建
厂区18144平方米,                  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
2017.12
12742
11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扩建项目
扩建
产能增加至90万吨/年
2018.12
300000
12
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燃料乙醇项目
新建
15万吨/年燃料乙醇;15万吨/年纤维素乙醇项目
2018.12
120000
13
武汉阳光凯迪公司生物质液体燃料项目
规划
桦甸市20万吨/年生物质液体燃料生产项目
2020.12
400000
14
吉林省酒精集团燃料乙醇项目
扩建
新增50万吨粮食燃料乙醇
2017.12
40000
15
吉林省酒精集团纤维素乙醇生产项目
扩建
达产后实现15万吨产能
2018.12
20000
16
辽源市巨峰生化科技公司纤维素乙醇生产项目
新建
5万吨/年
2018.12
30000
17
吉林省博大生化公司燃料乙醇项目
扩建
新增10万吨产能
2019.12
20000
18
吉林省博大生化公司纤维素乙醇项目
新建
6万吨/年
2019.12
28000
19
梅河口市阜康酒精公司燃料乙醇项目
改建
15万吨/年
2017.12
5000
20
吉林省九新集团白城燃料乙醇项目
新建
30万吨/年
2018.12
105000
    
                               1457777


    (五)能源行业节能减排

 
能 源 行 业 节 能 减 排 指 标
    
单位
“十二五”增、减
2015
2020
“十三五”增、减
原油采收率
%
25
25
24.3
-0.7
炼油能耗
千克标油/吨
-4
65
72.49
7.49
火电供电标煤煤耗
克/千瓦时
-24.6
304.2
300
-4.2
火电平均厂用电率
%
-2
8
5.5
-2.5
线路损耗率
%
-0.42
5.13
5
-0.13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建设 “两横两纵”双环网500千伏骨干网架较为坚强的智能电网,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加强城网和农网建设改造,电网综合网损率5%;推进智能化关键技术,广泛应用智能电能表;推动煤炭、石油天然气企业采用先进节能技术,降低单位开采量的能源消耗;推进油母页岩综合利用装备的研发生产,提高尾气、半焦和灰渣的利用率。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以“上大压小”方式科学发展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大型常规煤电机组,以供热需求为基础合理推进背压机组建设。“十三五”期间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配合长山电厂扩建第二台1×60.0万千瓦机组,退役长山电厂1×20.0万千瓦机组。

三是积极推进绿色能源健康发展。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进程,协调发展风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稳步推进光伏发电。预计到2020年,全省水电、风电、生物质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比将提高至44.1%以上,力争将吉林省打造为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推进丰满大坝等重点工程,挖掘水电资源开发潜力,水电装机容量达到645.2万千瓦;优先支持风电利用模式创新,到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650万千瓦;加快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产能达到500万吨;有序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开展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促进新能源消纳,共计新增装机容量760.5万千瓦。上述工程建成后,可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2375万吨、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25万吨、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约7万吨,减少烟尘年排放量约243万吨。

四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企业脱氮、脱硝、脱硫和除尘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动煤炭企业对现有煤矿和洗(选)煤厂进行改造和设备升级换代,实现清洁生产,鼓励利用矿井瓦斯、煤矸石发电,生产建材等产品,提高矿井水利用率。

(六)加快发展能源科技装备服务业

1.加快开拓工程服务领域

引导企业向成套装备供应和工程承包经营模式转型,与用户建立长期稳定供求关系,从最初的用户个性化解决方案、设备提供,到运营服务、指导升级改造和回收利用,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服务,实现从单台产品供应商向集成系统和成套设备供应商转型,从单纯设备供应商向运营服务商转型,实现技术集成化、产品成套化、业务全方位化和附加值最大化。

2.积极拓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扶持企业从生产型向生产型+服务型转变,拓展产业链两端的研究开发、解决方案、工业设计、市场营销、品牌运作、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管理咨询、信息化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和完善一批开放式新型科研、营销服务、品牌设计和营运、管理咨询服务、专业交流和会展等中心,打造能源科技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优良社会化服务环境。

3.加快建设秸秆收、储、运体系

建立合理、高效的秸秆收储运体系,解决秸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地推广分散型、集约型秸秆收储运模式,解决分布分散、收购季节性、资金需求等难点,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奠定发展基础。

收集储运体系的建设应该通过市场化运作,运营示范,开展检验标准、储存规范等一系列必要的基础工作,运作过程中应统筹平衡农户、经纪人、使用企业各方利益,确保体系可持续运行。

四、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引导和服务

以能源科技装备产业规划为引导,适时制定相应支持政策,优先扶持能源科技装备产业解决关键工艺与技术的重大项目;严格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扶持和发展优势显著、带动力强劲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联合重组;支持企业在省外、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

以能源装备骨干企业为基础,以优势装备产品为核心,推进能源装备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鼓励企业主动跟踪能源产业对装备的需求趋势,加强市场开拓的前瞻性、适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支持企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能源装备产业的整体水平。引导支持企业增强总集成总承包能力,到国外承包能源工程,开拓国际能源装备制造市场;推动创新型企业向规模化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紧密结合吉林省能源工程建设和能源科技装备产业发展的实际,筹划、论证、筛选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库,并加强协调,促进重点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二)促进自主创新

1.鼓励技术创新

定期公布重大能源科技装备自主创新导向目录,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从扩大产能为主向提升综合竞争力转变,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新产品试制及实验检测手段提高等重点改造项目,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2.推进管理创新

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摸索新的方式方法做好面向行业、企业的服务工作,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新模式,采用信息技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围绕企业需求提供行业发展信息、人员培训、物流等公共服务,构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引导和培训,在发展理念、技术研发、经营机制、生产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推广企业管理先进典型经验,有效促进能源装备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3.引导发展模式创新

积极推进发展模式创新,鼓励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延伸经营领域,发展以节能服务为主业的能源管理公司,与能源企业合作开展节能技术改造,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作,推进新型能源装备和技术的示范应用。在电力就地消纳能力建设和生物质能源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中,鼓励探索引入PPP、BOT等发展模式,促进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加大各方面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对已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国家能源装备自主化项目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省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适当加大对重大能源科技装备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

支持符合条件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融资。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加大对重大能源技术装备项目的资金支持。鼓励省内外投融资公司、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对符合条件且有发展前景的重大能源技术装备项目进行先导性投资。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与重点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园区进行对接,研究制定融资方案,提高整体融资能力。

(五)强化人才支撑

落实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措施,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鼓励骨干企业与国内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和研发团队;鼓励省内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相关学科专业,培养能源科技装备领域的本科、研究生人才;引导省内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建立有利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人尽其才的保障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